<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二十二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不争之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不争之争的至高境界,在于明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玄机。犹如高手对弈,不争一子得失而谋全局;似水润物,不争高下而泽被苍生。</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1. 守柔致和:曲直相生,洼盈相济</p><p class="ql-block">“曲则全,枉则直”,就像溪流蜿蜒曲折,方能绕过阻碍汇入江海;大地低洼凹陷,才容得下雨水充盈成湖。生活中,懂得适当退让并非懦弱,而是避开锋芒的智慧。职场上,有人为争一时话语权寸步不让,反而陷入僵局;有人先倾听他人意见,再顺势引导,反而让共识自然形成。这正如弹簧,适度弯曲才能积蓄力量,过度紧绷只会断裂,守柔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周全地抵达目标。</p> <p class="ql-block">2. 抱一守中:去妄存真,归复本然</p><p class="ql-block">“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一”便是道的本真。就像镜子不刻意映照,却能如实呈现万物;圣人不执着于自我表现,反而能看清真相。有人总想着“自见”“自是”,用主观偏见给事物贴标签,反而遮蔽了本质;而保持谦逊的人,不预设答案,不固守己见,如同空杯能容纳新水,反而能接纳更全面的信息。就像老农种地,不强行改变作物生长节奏,只顺应时令耕耘,反而收获丰饶,抱一守中,就是让事物按本然规律发展。</p> <p class="ql-block">3. 不争之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争名夺利,反而能成就功业。就像成熟的稻穗,饱满沉重便会低下头,而空瘪的谷粒才会昂首朝天。历史上,有些人为争功邀赏机关算尽,最终声名扫地;有些人默默付出,将功劳归于众人,反而被铭记于心。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明白“争”的本质,真正的成就从不是争来的,而是做好分内之事后自然的结果,就像太阳不与星辰争辉,却自有光热普照大地。</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1. 让利共赢:少则得,多则惑</p><p class="ql-block">“少则得,多则惑”,懂得让利的人,反而能收获更长久的合作。商业中,有些企业总想独占利润,结果合作伙伴纷纷离去;有些企业愿意分利给上下游,反而形成稳固的产业链,实现共赢。生活中也是如此,与人共事时少计较一点得失,多分担一些责任,看似“失去”了眼前利益,却赢得了他人的信任,而信任带来的机会,远比一时的利益更珍贵。在教育中,这体现为老师不独占“知识权威”的光环,而是鼓励学生分享见解。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讲解思路,老师则退居引导者的角色,看似“让出”了话语权,却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了理解,收获了远超单向灌输的学习效果。</p> <p class="ql-block">2. 减法生存:敝则新,去繁归简</p><p class="ql-block">“敝则新”,旧的事物褪去后,新的生机才会萌发,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现代人总被“多”所累,多一份执念,便多一份烦恼;多一份虚荣,便多一份焦虑。学会做减法,放下不必要的欲望,反而能轻装上阵。就像清理衣柜,扔掉不再穿的衣服,才能腾出空间收纳真正需要的;简化社交,远离无效的应酬,才能有时间深耕内心的热爱,减法不是失去,而是为了让生命更专注、更纯粹。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为学生“减负”而非“加码”,有些学校减少机械刷题,增加户外观察、手工创作等体验式学习,看似“减少”了知识输入量,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了观察力与创造力,这种“做减法”的教育,反而让成长更具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3. 低调成事:不自见,故明</p><p class="ql-block">“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低调行事的人,反而能让价值自然显现。就像工匠专注打磨作品,不急于炫耀,等到成品问世,自然赢得赞誉;而那些只喊口号不做实事的人,再高调宣传也经不住检验。低调不是隐藏,而是用行动代替吹嘘。在教育中,这体现为老师不刻意彰显“教学成果”,而是踏实做好日常教学。只是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烦恼,陪后进生一点点补基础,看似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却让班级氛围温暖融洽,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中稳步成长,这种低调的坚守,反而成就了最动人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4. 不争而争:顺势而为,功成不居</p><p class="ql-block">“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最高级的“争”,是不争表面的得失,只争是否顺应规律。就像治水,强硬堵塞只会引发溃堤,而顺应水势疏导,反而能让河流安澜。做人做事,不与他人较劲,只与自己的初心对标;不与时代对抗,只顺应趋势前行。当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价值而非争夺利益,专注于完善自我而非碾压他人,反而会在不经意间走到前列。这就像登山,有人总想着超越他人,却在攀比中耗尽体力;有人只顾走好自己的路,稳步前行,反而先抵达山顶。在教育中,这意味着不强迫学生“争名次”,而是顺应其成长节奏,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特长,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在父母支持下坚持创作,虽未在学科考试中“争”得优势,却在青少年美术比赛中崭露头角,这种不与人争、只与自己较劲的成长,反而让孩子找到了独特的价值坐标。</p> <p class="ql-block"> 不争之争,不是消极的避世哲学,而是积极的处世智慧。它教会我们在迂回中保持方向,在退让中积蓄力量,在低调中沉淀价值。就像大地不争高低,却承载万物;江海不争先后,却容纳百川。当我们放下执念,顺应规律,看似不争,实则已与大道同行,这便是“诚全而归之”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二十二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枉:屈、弯曲。②敞:凋敝。③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④式:法式,法则。⑤见(xiàn ):通“现”。⑥明:彰明。⑦伐:夸。</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更多,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方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世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阐述了“曲则全”这一古人的至理名言。指明不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必须以诚为本。大道的本质是真,而做人的根本在于诚。只有心诚,才能成就一切。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曲求全、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绝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如果人的心灵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无执无为,不主观臆断、不动辄发号施令,让人们去听从他那句句是真理的表面说教,而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寓教于自身的实践之中。这样一来,全民的道德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并且稳固持久,代代相传。圣人治国,不固执己见,处于忘我的境界,施行民主法治,自然而然就能够接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以百姓之心为心”,政治必然会清明。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能够及时得到纠正,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搞个人崇拜,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不争位,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进是为了人民,退也是为了人民。只有让后备力量跟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安定,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圣人功成身退,不但于己无损,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辉形象。这是那些一心贪争功名利禄的人永远无法相比的。大道至真,求道必须心诚,心诚则灵。只要具备了诚心,就一定能够打开道的大门。圣人心诚于人民,所以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统治者。这就是“无私而成其私”“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