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遗址博物馆

吕东国

<p class="ql-block">统万城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统万年华</p> <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陕西靖边北部的毛乌素沙漠中,一座灰白色的古城傲然耸立于茫茫沙海,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白城子"的统万城。</p><p class="ql-block">尽管早已被废弃上千年,但在无边无际的黄沙衬托下,统万城依旧巍峨雄壮而险峻,如受伤的巨人般俯览过往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但凡到此一游,游客在被这座规模庞大的旧日城池所震撼的同时,心中或许会充满了一串串的问号:统万城为什么会建在沙漠之中,是什么人又是怎么建的?为何最终会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白城则 统万城</p><p class="ql-block">统万城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匈奴族铁弗部的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p><p class="ql-block">它扼守着西域与北魏都城平城(大同)之间的交通要道,处于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的交汇地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由于筑城时用的是当地的粘土和石灰混合的"三合土",因此土色泛白且坚固,当地群众俗称其为"白城则"。</p> <p class="ql-block">西南角楼</p><p class="ql-block">西城西南隅台是现存统万城遗址的制高点,高大的夯土台蔚为壮观。夯土基础下为纯净的原始细沙,说明统万城建立在沙层上。经测量,自基础以上,西南隅台现存高度为26.62米,底部长约35米、宽约26米。《统万城铭》中"高隅隐日,崇墉际云",就是对西南隅台的形象描绘。</p> <p class="ql-block">永安台</p><p class="ql-block">永安台位于西城南部中央,十余米高的夯土台是城内的制高点。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相对独立的夯土块组成庞大的夯土台,夯土块之间自基础而上有明显的缝隙,平夯。夯土台周围有厚25厘米左右的踩踏面,之下即为原始沙层。自踩踏面而上,现存夯土台高近19米。</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考古</p><p class="ql-block">自2002年开始新一轮的考古工作以来,联合考古队已对统万城遗址及其周边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勘探工作,了解了统万城的基本结构,并对东、西城内的建筑遗址及其周边墓葬进行了清理和部分发掘。初步认定,统万城是陆续建成并直接建筑在沙层上面的城市,整个城市仿照中原城市的规制建成。</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考古大事记</p><p class="ql-block">统万城遗址既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p><p class="ql-block">外郭城、护城壕、城门及瓮城的确认;</p><p class="ql-block">周边与统万城有关墓葬年代序列的建立;</p><p class="ql-block">通过发掘不仅了解了统万城遗址地层堆积,且确认统万城建立在沙层上;</p><p class="ql-block">蒙元时期居址的发现,说明统万城废弃后这一代仍有部分人居住;砖瓦窑的发现,为统万城及周边墓葬区用砖找到了烧造地;</p><p class="ql-block">多种手段测绘,为遗址保护提供可信的基础资料;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为确定东城的建造年代提供了较为确凿的证据;西城马面的发掘,使我们对统万城防御体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西城发掘,使我们对统万城城门的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西城内建筑的布局有了大致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的统万城</p><p class="ql-block">大夏凤翔元年(413年),赫连勃勃在创建"大夏"国(407年)的第六年,征发其管辖境内的各族民众10万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开始营建都城,并亲自将其定名为"统万",彰显了他以此城为根基,将"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雄心壮志。</p> <p class="ql-block">匈奴"都城"统万城</p><p class="ql-block">作为游牧民族匈奴族建造的唯一一座都城,统万城从选址、规划到设计、建成,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且历时六年才基本完成。建成之后,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六个朝代的更迭,但它一直作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存在,直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下令毁城为止。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纳入西夏版图,1227年蒙古灭西夏之后,统万城才逐渐被弃毁而淡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规模与布局</p><p class="ql-block">统万城的规划和建造,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是由外郭城、西城和东城组成,城有四门,据史料载北门为平朔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南门为朝宋门。东、西城并立于外郭城内的东南部,城垣外均有护城壕、马面等防御设施。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长13865.4米,面积7.7平方公里;东城周长2566米,墙基厚10米左右,保存略差;西城周长2470米,墙基厚约16米,保存最好。依发掘情况断定,外郭城、西城、东城由不同的时间建成,西城(包括城垣、城门、马面、护城壕)是最初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作为都城的统万城与中原同期都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统万城、统万镇、夏州、朔方郡</p><p class="ql-block">(作为都城14年)413-427年</p><p class="ql-block">大夏国的都城</p><p class="ql-block">由外郭城、西城和东城组成</p><p class="ql-block">西城主要分为宫城、东宫、宗庙社稷与苑囿区。西城内发掘出道路遗迹4条,南北向道路1条,东西向2条,连接各城门。城有四门,据史料记载北门为平朔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南门为朝宋门。外郭城呈曲尺形,城垣走向与东西城城垣基本平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业城(孙吴)、建康城(东晋、南朝)</p><p class="ql-block">229-589年(作为都城前后达322年)</p><p class="ql-block">孙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p><p class="ql-block">由都城、宫城组成。</p><p class="ql-block">宫城位于大行宫附近,宫城与都城北墙之间为苑囿。宫城正门大司马门之南御道两侧,有官署、宗庙、社稷等建筑。宫城正门南2里为都城正门宣阳门,宣阳门南5里为朱雀门。在都城周边,还用56个篱门围成观念上的外郭城。因受长江及城东青溪流向的影响,建康城及其纵向道路走向为北偏东。虽未发现城门,但城内主要道路分为三股,推测城门也是一门三道。</p> <p class="ql-block">大(太)夏真兴钱币</p><p class="ql-block">十六国时期,中国古代钱币之一</p><p class="ql-block">"大(太)夏真兴"为十六国时期夏国铸币,铸于大夏真兴元年至六年(419-424)之间。形制有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穿径约0.85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大"字从"太"。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的"大(太)夏真兴"钱币有金、银、铜三种。国家博物馆收藏2枚(1枚银币,1枚铜币),民间收藏若干。由于"大(太)夏真兴"仅发现数枚,专家推断其可能是纪念统万城建城之纪念币。</p> <p class="ql-block">东西城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建城</p><p class="ql-block">据《水经注》记载,统万城"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堞楼,险峻非力可攻",具有相当强的军事防御功能。内城除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外,四面城墙的马面也很密集,其中以南墙的9座马面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好。</p><p class="ql-block">史籍记载的统万城历史</p><p class="ql-block">统万城有史籍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西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128-123年),下延至13世纪后期,历时达1400余年。</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遗存</p> <p class="ql-block">马面的秘密 </p><p class="ql-block">城墙马面(或称敌台),是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阻击来袭之敌。明代建成保存至今的西安古城墙,就建有马面 98 座。</p><p class="ql-block">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城墙》一书记载:"马面之名称,首见于《墨子》中……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已被普遍用于城市防御。我国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见于甘肃夏河县北的汉代边城八角城。"而考古人员在石峁古城址,发现了比八角城早了足足 2000年的马面"祖宗"。</p><p class="ql-block">统万城西城南垣外靠近西南隅台处的马面上都露出方形竖抗,边长7米,深6米,内壁光滑陡真,无门洞,南北两璧有檩洞和棚板残迹。</p><p class="ql-block">竖坑为上下两层,内藏松、柏、侧柏、杉木、柠条、沙打旺、杉篙、沙柳及高粱、米等,另外还有许多礌石。</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中空的马面兼做储存粮秣、柴草及武器的仓库使用。</p> <p class="ql-block">城防系统</p><p class="ql-block">统万城的城墙、角楼台基、马面均修筑得非常高大坚固,东、西城外均有护城壕,展示出统万城具有相当强的军事防御功能。内城除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外,四面城墙的马面也很密集,共计42个,其中以南墙的9座马面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好。城墙前还发现了铺设在地上、用于扎战马马蹄的"铁蒺藜",每个铁蒺藜由4根铁刺组成,一头向上。这种铁蒺藜可以预防敌人接近城墙。发现的"虎落"柱洞里面,原先插满了削尖的木桩或者竹子,以此防御敌人进攻。据介绍,有了这种"虎落",可以阻止敌人的步兵、骑兵直接到达城墙,守城人可以站在12米高的马面上,利用城墙和马面,居高临下从三面阻击入侵之敌,配属的武器包括弓弩和礌石(即石头)。</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这些"虎落"与夯土城垣、马面、垛台、护城壕、铁蒺藜等,共同构成了统万城的第三道立体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周边墓葬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的居民</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时期是大夏人口最为鼎盛的时期,人口数量远远超出了中原地区。修建统万城时,大夏所辖地区的城镇人口应在30万以上。统万城从修建到结束其国都地位仅14年,但因其地位之尊,加上赫连勃勃的四处疯狂游掠,强制迁徙大量人口到这里,统万城内外人口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期。</p><p class="ql-block">总人口:</p><p class="ql-block">70000-80000人以上</p><p class="ql-block">原住民:20000</p><p class="ql-block">军队:≥30000</p><p class="ql-block">境内人口组成:匈奴、鲜卑、羌、汉、氐、卢水胡(其中以匈奴人和鲜卑人为主)</p><p class="ql-block">统万城内居住的只是赫连宗族、王公贵胄以及一定数量的军队,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宫人、匠人等,降俘的敌对政权的将领官员和特殊的罪犯也有可能被安置在城内,以便于控制。</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历史上的居民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布衣平民,最特别的还是下令建城的大夏天王﹣-一代枭雄赫连勃勃。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匈奴文化与汉文化共同哺育而成的,也是二者相互融合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381年﹣425年),原名刘勃勃,匈奴铁弗部人,于407年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年号龙升,成为十六国时期胡夏国(又称赫连夏)的建立者。413年,他改姓赫连,在境内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凤翔并开始修建都城"统万城"。</p><p class="ql-block">418年,赫连勃勃攻取长安,在灞上(今陕西蓝田县)称帝。不久回师,因统万宫殿完工而刻石于城南,歌功颂德。425年,赫连勃勃去世,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嘉平陵。</p> <p class="ql-block">崛起与建国</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是匈奴铁弗部人,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代,曾投奔叱干部,得到后秦皇帝姚兴的赏识和器重,经常参与军事与国政大事的商讨。义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叛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赫连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p> <p class="ql-block">筑城与称帝</p><p class="ql-block">公元413年,义熙九年,赫连勃勃在境内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凤翔,并任用叱干阿利兼领将作大匠,征发岭北10万胡人、汉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修筑"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p><p class="ql-block">公元418年11月,赫连勃勃入长安称帝,筑坛于灞上,祭告天地,改元"昌武"。赫连勃勃攻取长安后并未在长安建都,而是回到了统万城,并将其定为都城。</p> <p class="ql-block">大夏国的衰亡 </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晚年昏聩,听信谗言,废长立幼,引发太子之争,令大夏政权大伤元气。真兴七年(425年)赫连勃勃去世,其子赫连昌继位。第二年(426年)北魏攻取长安,取统万城,并于 428 年 3 月又攻陷安定城,俘赫连昌。赫连昌之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胜光四年(431 年)赫连定灭西秦,又欲渡黄河击北凉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大夏国共存在25年(407年﹣431年)。</p> <p class="ql-block">大夏与匈奴</p><p class="ql-block">建立大夏政权的赫连勃勃是匈奴铁弗人。《魏书·铁弗刘虎传》载:"北方人谓胡(匈奴)父鲜卑母为铁弗",就是说匈奴铁弗部是匈奴和鲜卑族互相错居杂处并进而发生婚媾关系,由匈奴男子与鲜卑女子婚配而繁衍的后代。南北朝时期,匈奴内部分解或与其他民族融合而产生出很多支派,这些支派,彼此互不统属。入迁中原及内地的匈奴人多已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融合。因此,匈奴之名,在南北朝后期便开始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铁弗匈奴</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内部已经不能像战国秦汉时期那样构成一个整体,上述各个部分(南匈奴、屠各、卢水胡、铁弗)彼此各不相属。同时,氏族组织也大多解体或名存实亡。</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的陨落</p><p class="ql-block">统万城由基本建成(418年)到废弃(994年),由都城变为一般城市,历经了近600年的历史。在这600年中,无论是朝代的更迭,人口的迁徙,还是自然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都促成了这一城市的陨落变化。</p> <p class="ql-block">自然的力量</p><p class="ql-block">1600年前,位于我国东部季风边缘区的毛乌素地区曾有过百年短暂的相对暖湿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正值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在这一带发展的时期,这一点也成为赫连勃勃将都城选在这里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1600 年间沙漠范围扩大,随着环境的变化,侧柏林或森林草原退缩至延安以南。在此近1600年的时间里,毛乌素沙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其南部边缘推进了约200公里,推测沙漠扩展的速率达到平均125m/a,这成为统万城被废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人为的破坏</p><p class="ql-block">《太平御览》记载赫连勃勃曾北游契吴山,登高远望,不禁失声赞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于是决意在此兴建国都。然而,人类过度的开发使本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度的破坏,人口大量外迁,最终导致了统万城沦为废墟。特别是王朝政治中心的转移,统万城作为城市政治地位的下降,更促成了它的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马背上的民族——匈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三世纪,在蒙古高原上兴起了一支庞大的游牧部落联盟,而统治他们的,就是匈奴人。匈奴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虽以射猎禽兽为生业,但仍常习战攻以侵伐。在他们最伟大的首领﹣﹣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人迅速征服了周边民族,建立了一个横跨大漠南北的游牧帝国,与汉王朝相对峙。</p><p class="ql-block">但数百年的相互角力与游牧经济的脆弱,使其逐步衰落。南北匈奴的分裂,更是奏响了匈奴族的挽歌,但同时也让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伟大的历史阶段。</p> <p class="ql-block">匈奴族的兴起</p><p class="ql-block">据传华夏族与匈奴族同源,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9世纪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后裔的一支,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p><p class="ql-block">匈奴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p><p class="ql-block">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他们兴起于北方草原,在与同地区其他部族的不断融合中逐渐发展,终在战国后期成为一个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p> <p class="ql-block">匈奴帝国</p><p class="ql-block">匈奴帝国是北方草原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创建的帝国。在政治上,匈奴族建立了以最高首领单于的权力世袭制;在经济上,他们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体的游牧经济;在文化上,匈 天</p><p class="ql-block">奴族推崇天地、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在军事上,匈奴"士皆为甲骑",他们长期与南部的中原王朝相对峙,谱写了北方民族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匈奴经济</p><p class="ql-block">自匈奴人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后,就开始拥有了较为成熟的铁器文化。铁器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匈奴畜牧业、狩猎业与农业的快速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为匈奴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与汉王朝及西域诸国的互市贸易,更是推动了匈奴经济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畜牧业</p><p class="ql-block">匈奴的畜牧业十分兴盛,漠北的地理环境与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畜牧业是匈奴主要的经济部门。匈奴人饮食、衣着、交通、战争及其它许多日用品,都依赖于畜牧业。</p><p class="ql-block">畜牧对象:马牛羊</p><p class="ql-block">游牧方式:按季节作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p> <p class="ql-block">狩猎业</p><p class="ql-block">狩猎业也曾经是匈奴的重要产业。匈奴人狩猎,不只以射鸟兽作为食物或娱乐,而且是一种军事训练,一种严格的纪律手段。所以,匈奴人在孩童时就能骑羊,引弓射鸟、鼠,稍稍长大后则开始射狐、兔,再成长就骑马纵横在大戈壁上了。直到西汉末年,狩猎业对匈奴还有一定的意义,已入居塞内的呼韩邪单于,曾因"塞下禽鸟尽,射猎无所得"打算北归漠北。但此时,由于畜牧业的发达,猎获物已经不是匈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所以,狩猎业的地位开始下降。</p> <p class="ql-block">农业</p><p class="ql-block">由于汉匈两族人民交往的日趋频繁,以及匈奴骑兵常深入塞内掳掠汉人,中原的农具、农耕技术也传到漠北地区,带动了匈奴农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手工业</p><p class="ql-block">匈奴族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冶炼与铁器、铜器铸造业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和兵器等,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木器制造业和皮革加工业也都是他们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他们作战的弓矢、战车、居住的穹庐、死后用的棺椁等,都需要木器制造业来完成;皮革加工则解决他们的穿衣问题。</p> <p class="ql-block">商业 </p><p class="ql-block">匈奴人为了弥补生活与生产方面的不足,经常与汉人进行物品交换。匈奴人与汉人的商贸往来主要是通过"关市"进行的。</p><p class="ql-block">与中原的商贸</p><p class="ql-block">从汉景帝至武帝初年,匈奴人不断与汉人互通"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与汉人交易物品。即使与中原发生冲突,匈奴仍不愿放弃"关市"。考古工作者在匈奴古墓中发现了来自中原的大量物品,诸如铁器、陶器、铜器、木器、漆器、石器、工具、马具、黄金、服饰及丝织品,表明当时匈奴人与中原汉人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p><p class="ql-block">与其他国家的商贸</p><p class="ql-block">同时,匈奴人还常与乌桓、羌、西域、中亚各族,甚至希腊人发生商业关系。</p> <p class="ql-block">匈奴文化</p><p class="ql-block">作为驰骋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在信仰上,他们崇拜天地、鬼神,巫风浓厚;在艺术上,匈奴族民歌优美动人,胡笳鼙鼓广为流传;在习俗上,他们盛行收继婚,丧葬习俗也在吸收周边民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原始信仰</p><p class="ql-block">奴人的宗教信仰带有明显的萨满教特点。</p><p class="ql-block">有巫者,出兵必占吉凶,敬仰天地日月,有崇拜偶像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匈奴人"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p><p class="ql-block">信仰特点</p><p class="ql-block">经常祭天地、拜日月星辰、崇祖先、信鬼神、风雨雷电、山川土地,还有苍狼白鹿等一切草原上的生灵。</p><p class="ql-block">巫师职能</p><p class="ql-block">每个部落都有萨满巫师。巫师除有沟通人与神的功能以外,还有医治疾病和占卜凶吉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艺术生活 </p><p class="ql-block">匈奴人的艺术生活十分丰富,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造型艺术等,其民歌曲调优美嘹亮悠长,优美动人,所抒发的感受都源于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婚姻与葬俗 </p><p class="ql-block">匈奴人实行收继婚制,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但在匈奴的习惯法中,对收继婚也有几项严格规定的戒律,每个人都必须遵守。</p> <p class="ql-block">匈奴与中原</p><p class="ql-block">匈奴最早与中原发生关系的时间已不可确考,但在先秦时期,匈奴族已散见于时人的记载。战国时期,位于北方的秦、赵、燕三国以筑长城来抵御匈奴的侵扰,秦代,蒙恬北驱匈奴,悉收河南地;汉代,从和亲互市到战争,匈奴实力不断被削弱。匈奴与中原,在相互角力中不断融合。</p> <p class="ql-block">匈奴的迁徙</p><p class="ql-block">匈奴族的迁徙之路,也是一条贸易之路,最终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共同建构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p><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统辖匈奴南方八部的右薁鞬日逐王比在权利斗争中失败,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归附于汉朝,匈奴自此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归附汉朝,在中原地区活跃了二百余年;而北部则不断西迁,近200年后,"上帝之鞭"突然降临到欧洲大陆,逐步创建了匈奴帝国。</p> <p class="ql-block">北匈奴被迫西迁</p><p class="ql-block">西迁的原因:东汉对北匈奴的军事打击,联合南匈奴、鲜卑、乌桓、丁零等联手出击;2-3世纪欧亚草原大旱灾;内部矛盾激化。</p> <p class="ql-block">文明的交融</p><p class="ql-block">中原大地日益兴盛的同时,崛起于长城沿线及其以北地区游牧民族匈奴族,也在南起阴山山脉、北抵贝加尔湖、东至辽河、西逾葱岭的辽阔区域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对中原王朝形成过强大的威胁,也对推动整个欧亚草原的社会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双向的交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碰撞</p><p class="ql-block">匈奴与中原地区开始发生关系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3世纪。经过长期发展,到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尤其是头曼单于在位期间,匈奴已很强大,匈奴骑兵频频南侵与匈奴接壤的燕、赵、秦三国的北部一带,给燕、赵、秦三国构成巨大威胁。</p><p class="ql-block">匈奴"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为减轻匈奴南下骚扰带来的破坏,南边各国纷纷修筑长城。</p> <p class="ql-block">融合</p><p class="ql-block">游牧民族匈奴族在与中原汉民族的交往中,通过联姻、结盟和贸易等不同形式进行了交流,不同的文化在大的历史发展背景下走向了融合,促进了匈奴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两者获得了共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结语 </p><p class="ql-block">统万城遗址是一处有着500多年建城史的古代城市遗址,它不仅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都城,同时也是后代持续沿用的地方重镇。如果我们从更大的空间视角来看统万城遗址,显然能够发现统万城是中国传统农牧经济过渡带上主要由游牧民族兴建并使用的城市,发挥着促进农牧业文化之间交流的作用,以及统万城在丝绸之路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统万城遗址的价值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城市建设层面,更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单位,统万城遗址蕴含的并不仅仅是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内容,事实上,它也蕴含了文化与社会等各方面的、更为广泛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使今天或以后的人们能够了解、认识已经过去的时代,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我们真诚的希望每一位来此参观的游客朋友们,都能在游览中"神追古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启发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统万城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p><p class="ql-block">考古</p><p class="ql-block">通过几十年的考古及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已探知统万城遗址的总体格局,遗产申报区范围内包括了外郭城遗址、东、西城城址、城墙、马面、护城壕等体现城市总体格局的各组成部分,并且体量宏大,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1.西南隅台</p><p class="ql-block">2.西门瓮城</p><p class="ql-block">3.马面</p><p class="ql-block">4.护城壕</p><p class="ql-block">复原</p><p class="ql-block">已进行的永安台加固工程和西城西南角墩台保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均采用传统修筑工艺,建筑材料也均为土、石等传统材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