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老峰下梵音长,鹭岛潮头法脉扬。2025年,闽南佛学院迎来百年华诞。这座坐落于厦门南普陀寺的佛教高等学府,自1925年会泉法师初创、太虚大师擘画以来,便以"悲智愿行"为训,在百年风雨中坚守着"人才培养是根本"的初心,成为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的重要标杆。</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佛教颓势中,闽院的诞生如暗夜明灯。1925年,会泉法师在南普陀寺首倡办学,次年邀请常惺法师主持教务;1927年,太虚大师接任院长后,以"人生佛教"理念革新教育,开设巴利语、梵文等课程,创办《现代僧伽》杂志,培养出大醒、芝峰等一批革新僧才。那段岁月里,学院既要应对"庙产兴学"的外部压力,又需化解内部学潮,却始终坚持"解行并重"——学生每日晨课诵经、暮时禅修,既研读《金刚经》《中论》等典籍,也参与社会服务,将佛学精神融入现实人生。</p><p class="ql-block">妙湛长老等历代高僧的守护,让这缕法脉在动荡年代未曾断绝。如今,学院已形成本科、研究生两级培养体系,课程涵盖戒律修持、佛教艺术、宗教哲学等领域,更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闽南佛学院百年院庆丛书》的征稿启事传遍海内外,数千校友从世界各地寄回文稿,字里行间皆是"法乳深恩"的共鸣。</p><p class="ql-block">百年闽院走出的僧才,如星汉般璀璨。弘一法师虽非在册校友,却与闽院渊源深厚,其在闽南弘法期间,多次莅临学院开示,"念佛不忘救国"的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代代学僧。台湾佛教史学家释东初1934年毕业于闽院,后在台湾创办中华佛教文化馆,成为两岸佛教交流的纽带。当代则有向学法师,作为闽院研究生导师,他深耕三论宗研究,现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延续着太虚大师的教育理想。</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动容的是普通学僧的修行日常。每日清晨,藏经阁前的石板路上,总能看见身着袈裟的学僧排班而过,晨钟暮鼓与海浪涛声交织成独特的"鹭岛禅韵"。这种"戒律修持与教理深度结合"的教育模式,让闽院学子既具扎实佛学功底,又常怀济世情怀——他们中有人远赴边疆弘法,有人投身慈善事业,有人在高校讲授佛学课程,将"人间佛教"的种子播撒到社会各个角落。</p><p class="ql-block">在闽院百年校史的长河中,女众部紫竹林的岁月如温润的珍珠,串联起无数比丘尼的修行足迹。1998年的冬日,我与同届的xx位同学身着海青,在紫竹林寺的大殿前庄严受戒,成为闽院恢复办学后第六届女众部毕业生。那时的紫竹林虽设施简朴,却处处透着禅意——清晨四点半,引磬声穿透薄雾,我们排班进入观音殿早课,《大悲咒》的梵音与窗外的鸟鸣相和;白日里,除了研习《四分律行事钞》《楞严经》等课程,还要在菜园里劳作,在斋堂行堂,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融入日常;夜晚的禅堂最是难忘,师父们常以"话头"接引,有时一坐便是两小时,腿麻如针砭却不敢稍动,直到一声木鱼响打破寂静,才在昏暗中看见蒲团前凝结的露珠。</p><p class="ql-block">记忆最深的是1997年那场台风,狂风掀翻了寮房的瓦片,雨水顺着墙壁流淌,我们却在师父带领下照常上晚课。烛光中,大家齐声诵读《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那一刻忽然懂得,修行本就是在无常中安住的功夫。毕业前夕,妙湛长老在病榻上仍牵挂我们,托人送来手书"弘法利生"四字,如今这墨宝已成为我案头最珍贵的纪念。二十余载过去,当年的同窗有的在海外寺院弘法,有的在佛学院任教,有的默默守护一方小庙,但每逢校庆,微信群里总会响起熟悉的"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那是紫竹林赋予我们永恒的接头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