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第三日游记,——梵净山上的云与石

广阔天地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1日,清晨的西江千户苗寨还笼在薄雾里,吊脚楼的轮廓在炊烟中若隐若现。我们二十八位从福建来的游子——最年长的七十八,最年轻的也过了五旬——在简单早餐后,便登车向梵净山去了。车行山间,但见层峦叠翠,云雾在山腰缠绵不去,恍若徐霞客笔下“云气蓊郁,如群仙翱翔”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梵净山原是武陵山脉主峰,得名于“梵天净土”,自明代以来便是弥勒道场。山中多奇石,最负盛名的当属蘑菇石。相传远古时这里曾是深海,地壳运动将海底推出地面,这蘑菇石便是沧海桑田的见证。它上大下小,形如蘑菇,却已在风雨中屹立了亿万年。</p><p class="ql-block"> 及至山门,乘缆车而上,但见云海翻涌,群峰如岛。下了缆车,沿石阶缓缓而行,两旁冷杉虬枝,苔痕斑驳。那蘑菇石果然奇绝,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泰山。七十八岁的陈老拄着登山杖,站在石前久久不语,忽然吟起王阳明的句子:“山色如旧,花落还开。”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对此景格外有感——生命原也如这奇石,看似脆弱,实则坚韧。</p><p class="ql-block"> 队伍中六十三岁的老马不甘止步于蘑菇石,执意要登老金顶。那石阶近乎垂直,如天梯垂挂。我们都为他捏把汗,他却笑道:“登山如人生,不攀高峰,怎见壮阔?”两个时辰后,他红着脸膛归来,虽气喘吁吁,眼中却有光:“顶上风光,果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然而行程终有遗憾。原定申时集合,却因两位痴迷山色的同伴迟迟未归,让大家多等了一个时辰。更教导游为难的是,另有三位见红云金顶在夕阳中灿若红莲,竟也要去攀——那金顶又称新金顶,垂直百米,需拉着铁链方能上行,确是“不登红云金顶,枉到梵净山”。可天色将晚,终究未能成行。看着他们怅惘的神情,我想起苏轼游庐山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山水永恒,留些念想,未必不是美事。</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我们抵达铜仁。地导奥利奥在晚餐时捧出茅台,说是给大家解乏。酒香醇厚,一如贵州人的热情。几杯下肚,车马劳顿都化作谈笑。七十四岁的老林举杯道:“这酒如山水,初尝烈,回味甘。”满座皆笑。</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游中南门古城,灯火阑珊处,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如今在夜色中更显古朴。我们漫步街巷,看㵲阳河静静流淌,恍若穿越时空。一位卖姜糖的老者说:“这城啊,见过多少人来人往。”是啊,我们这些过客,能在此刻相遇,已是缘分。</p><p class="ql-block"> 夜宿世纪大酒店,推窗可见远山轮廓。回想第三日行程,从千户苗寨的万家灯火,到梵净山的云卷云舒,再到古城的静谧深沉,每一处都让人流连。虽有小憾——若是大家都能守时,若是行程再宽松些——但转念一想,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旅程更加真实。</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这些年纪的人,旅行已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它让我们在山水间找回生命的活力,在行走中印证存在的意义。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能在此逆旅中同行一程,已是莫大的福分。</p><p class="ql-block"> 明日又将启程,但今夜,且让梵净山的云在梦中停留。那亿万年不变的石头,教会我们从容;那瞬息万变的云雾,告诉我们珍惜。这黔山贵水,终究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