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善待一切</p><p class="ql-block">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间。</p><p class="ql-block">善待父母,那是生命来源。</p><p class="ql-block">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亲。</p><p class="ql-block">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p><p class="ql-block">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p><p class="ql-block">善待冤家,那是还债主人。</p><p class="ql-block">善待陌生人,那是未来的因缘。</p><p class="ql-block">善待动物,那是人类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的美景。</p><p class="ql-block">善待一切,</p><p class="ql-block">它们都因世间的大美而存在。</p><p class="ql-block">人间的美,在于你来我往;</p><p class="ql-block">生活的美,在于心情舒畅;</p><p class="ql-block">朋友的美,在于牵挂不忘;</p><p class="ql-block">亲情之美,在于大爱无疆;</p><p class="ql-block">充实今天,美好明天,</p><p class="ql-block">自身可爱,更值得善待!</p> <p class="ql-block"> 山河有温 岁月含情</p><p class="ql-block"> “温柔漫染千秋岁,诗意轻栖万里天。”破晓时分,鎏金曦光如灵蛇般攀上天幕,将浸染了整夜月华的鲛绡,晕染成由浅及深的瑰丽绯色——初时是桃花初绽的粉,渐次转为海棠泣露的艳,最终融作赤霞漫卷的浓。远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峰峦如黛、丘壑含烟,恰似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未干的写意长卷,氤氲着“雾锁山头山锁雾”的朦胧与神秘。炉上砂铫中的清泉正欢快地咕嘟作响,水泡从壶底轻盈跃出,破裂时溅起细碎的银花;新采的碧螺春带着雨前的清润,在沸水中缓缓舒展腰肢,嫩绿的叶瓣如舞姬旋袖,袅袅茶烟升腾而起,在熹微晨光中幻化成蜿蜒的篆纹,恍若仙人遗落人间的古老符文,每一道卷曲都藏着天地间不为人知的秘语。此时,石缝间的苔藓泛着湿润的绿,窗台上的兰草吐着细弱的蕊,连墙角的蛛网都缀满了晨露的光,万物仿若被晨光驱散了夜的慵懒,皆在静谧中舒展着筋骨,等待着与尘世的温柔相拥。晚唐吴融在《蔷薇》中曾咏叹:“万片匀开绿玉丛,一枝斜亸映疏松”,恰如老宅院墙角那株野蔷薇,每年春深便从砖缝中斜探枝桠,粉瓣缀露,不与园中的牡丹争艳,只以含蓄优雅的姿态,静待知音俯身一嗅;北宋林逋笔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寒梅,去年冬雪初霁时曾得一见——巷尾小园的墙头,老梅破雪而出,疏枝映在冰池,月光洒雪,梅香随寒风漫来,清冽中裹着暖意,在寂静的夜色中散发着清冷而迷人的芬芳;南宋翁卷“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然闲适,更似昨夜与老友对弈,灯花轻落时指尖的停顿,将这份静谧中的等待,渲染得诗意盎然。这些美好的意象,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绢本设色,在时光的长河中徐徐展开,每一笔都晕着温柔的墨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晨曦中的庭院信步而出,踏入这广袤无垠的尘寰,我以心为尺,细细丈量着天地间的温存。抬眼望去,浩瀚的宇宙宛如一座流光溢彩的琼楼玉宇,星河为梁,缀着碎钻般的星辰;云霞作瓦,染着朝暮的绯与紫,层层叠叠间,承载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稚子的啼哭、恋人的私语、老者的叹息,都被这天地温柔收纳。我们置身其中,当以最虔诚的态度,敬畏每一寸土地、每一缕清风、每一片流云:踏过田埂时轻抬脚,怕踩疼刚冒芽的麦芽;拂过花枝时缓伸手,怕惊飞停在瓣上的蝶;连仰头看云时,都忍不住放轻呼吸,怕扰了那朵云悠闲的游弋,如同抚摸新生婴孩的胎发般小心翼翼。《诗经·小雅》有云:“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幼时随祖父下田,他总蹲在埂上,以粗糙手掌轻抚麦芽,道“脚下土要轻踩,它们也怕疼”,那时只觉狗尾草软绵,踩上去沙沙作响,只顾嬉闹;后来祖父辞世,清明归乡扫墓,蹲在田边系鞋带,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带着雨后的凉与草木的腥,忽懂了祖父的话。这份敬畏,从非对天地的怯懦,而是对天地恩赐的感恩,亦是对生命本源的尊崇——是知道每一粒米都藏着阳光的暖,每一朵花都含着雨露的甜,这份懂得,让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守得一份清醒与谦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地的温存,最先流淌在血脉之中,父母之恩,便是这血脉长河的源头,深厚绵长,如同亘古不息的江河,奔涌在岁月的长河里,从未停歇。《诗经·蓼莪》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的泣血之词,道尽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与付出,每一个字都浸着养育的艰辛与温情。母亲的手,是春日里的柔风,轻轻拂去我们成长路上的伤痛:幼时摔破膝盖,她用温热的毛巾细细擦拭,吹着气说“不疼不疼”,指尖的温度比药膏更能抚慰伤口;少年时考试失利,她坐在灯下陪我重新演算,鬓边的碎发垂落在纸页上,带着皂角的清香。父亲的肩,是巍峨的高山,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予坚实的依靠:上学时遇到调皮的孩童拦路,他默默走在我身后,高大的身影如伞,将恐惧隔绝在外;长大后外出求学,他帮我扛着沉重的行李箱,脚步虽渐蹒跚,却不肯让我多抬一下手,说“爸还扛得动”。就像唐代诗人罗隐在《蜂》中所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父母穷尽一生的心血,在田埂种稻,在灯下缝衣,采尽生活的“百花”酿成蜜,全倾注于我们,自己却将岁月的风霜,悄悄藏进眼角的褶皱、鬓边的白发。他们的爱,从非豪言壮语,藏在清晨温热的早餐里——粥熬得软糯,鸡蛋煎得金黄,连咸菜都切得细细的;融在深夜陪伴的目光中——我伏案读书,他们便坐在一旁静静织毛衣,不说话,却让整个房间都暖得安稳,是岁月里最温暖的守候。清人黄景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孤绝,曾在我初入职场受挫时深有体会,深夜独坐阳台,望着满天星辰,只觉孤独无依;可当母亲的电话打来,她没多问,只说“累了就回家,妈给你炖排骨汤”,那一刻便知,纵有万千委屈,总有血脉间的温情,将孤绝化作潺潺春水,漫过心田。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爱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明代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道尽了游子对家的眷恋与思念,每一行字都是对“家”这个字的深情注解——家,是永远的牵挂,是疲惫时最想回去的地方,父母的一句叮嘱“天凉加衣”,一声问候“吃饭了吗”,都饱含着无尽的爱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盏灯为我们亮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父母的爱相衔的,是手足至亲的暖,他们恰似并蒂而生的琼枝,根脉相连,心意相通,从降生起便共享着同一脉血缘的温。即便如清人蒋春霖慨叹“一片红飘去也,看天外、烟树冥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那份血脉相连的暖意,也永远不会消散。年少时,我们一同在田野间追逐翩跹的蝴蝶,我跑不快,总落在后面,哥哥便会故意放慢脚步,等我追上时,将捕到的蝶轻轻放在我掌心;我们在溪水中嬉戏,踩着光滑的鹅卵石,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衣衫,却笑得比溪水还清澈,笑声回荡在乡间的每一个角落,连溪边的芦苇都似在跟着摇晃。长大后,虽各自奔波,天各一方——他去了南方的城市打拼,我留在北方的小城工作,隔着千山万水,可一句简单的问候“最近降温,记得穿厚点”,一声深切的牵挂“上次说的不舒服,好些了吗”,便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仿佛仍能触到对方手掌的温度。明代程嘉燧曾写道:“偶看鸿雁云间没,忍见芦花海上秋。”去年秋天,哥哥寄来一箱他亲手种的橘子,剥开橘皮时,酸甜的气息漫开,忽然想起儿时我们在老家的橘树下,他踮着脚摘橘子,递给我时说“这个最甜”,眼眶便湿了。这份亲情,是岁月也无法割断的羁绊,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如同藤蔓缠绕着树干,无论枝叶伸向何方,根永远紧紧相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了血脉相连的暖,尘世中更有灵魂相契的欢,同袍共济者,如元人萨都剌笔下“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的知音,在命运的长卷上,携手勾勒出绚丽的经纬。我们因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而相遇——大学时,我与阿芷同在文学社,她爱写“大漠孤烟直”的豪迈,我爱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却总能在彼此的文字里读到共鸣;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她考研失利时,我陪着她在校园的香樟树下走了一夜,听她倾诉委屈,第二天一起重新制定复习计划;我第一次投稿被拒时,她熬夜帮我修改稿子,逐字逐句地琢磨,告诉我“你的文字里有光,总会被看到”。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并肩作战,不离不弃:她结婚时,我是她的伴娘,看着她穿着婚纱走向幸福,比自己结婚还开心;我遇到工作上的难题,她哪怕加班到深夜,也会抽出时间帮我分析,给我建议。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曾是我们一同在文学社朗诵的句子,激励着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不向现实低头;清代顾贞观“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的深切牵挂,更似每次分别时的叮嘱,无论走多远,都记得问一句“你还好吗”,温暖着每一颗漂泊的心。知音难觅,得之,便是人生幸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那份默契与懂得,是灵魂的共鸣——不必多言,一个眼神便知对方所想;无需解释,一个动作便懂彼此所求,这份情谊,如陈年的普洱,越品越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故交深情,更如月光洒落千江,即便相隔万水千山,也如彩云追月般紧密相连,从未因时光而疏离。翻开泛黄的书信,纸页已泛着岁月的黄,墨痕也有些淡了,可字里行间满是往昔的回忆与思念:那封写于高考前的信,阿柚说“我们要一起考去北京,去看故宫的雪”;那封寄自远方的明信片,她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旁边写着“我在西湖边,想和你一起看断桥”。那些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我们在课堂上偷偷传纸条,分享零食;在操场上并肩跑步,聊着未来的梦想;在宿舍里熬夜复习,相互打气;那些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泪水,她第一次失恋时伏在我肩头哭泣,我陪她耗完一包纸巾;我第一次获奖时,她拉着我去吃牛肉面,笑得比我还开心,都化作了心底最珍贵的宝藏。每当夜深人静,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与老友坐在校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把酒言欢,谈天说地,连风都带着青春的甜。正如清代纳兰性德“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时以为不过是寻常的相伴,如今想来,每一个瞬间都藏着温暖,在岁月的沉淀下,都成为了最温暖的慰藉。即便时光流转,距离遥远,那份情谊却愈发醇厚,如同陈年佳酿,愈久弥香,每次重逢,哪怕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喝一杯茶,也觉得满心欢喜,仿佛时光从未流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尘世中的缘分,从不只限于亲友,恩人如寒夜中的璀璨星芒,在我们迷茫无助时,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冤家则是淬炼灵魂的熔炉,让我们在挫折与磨难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而那些陌路相逢的瞬间,或许便是明代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的前缘再续,带着前世未了的暖,在今生相遇。每一次相遇,都是命运的安排;每一段缘分,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就像唐代崔郊在《赠去婢》中所写:“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曾在旧书摊遇到一位老先生,他见我对着一本旧诗集出神,便主动与我攀谈,讲诗里的典故,说诗中的意境,临别时还将自己珍藏的一本诗话送给我,说“喜欢就拿着,诗要有人懂才好”;后来再去旧书摊,却再也没见过他,想来便是缘分聚散,虽遗憾,却也感恩那份短暂的相遇。昨日在市集,又遇一位鬓发霜白的阿婆蹲在墙角喂流浪猫,几只小猫围着她的裤腿蹭来蹭去,有只三花猫还跳到她的膝盖上,用小脑袋蹭她的手,阿婆笑着摸了摸猫的头,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奶奶每天都来”,她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却像晒过太阳的棉絮,暖得人心头发软。前阵子下雨,我没带伞,站在公交站台下着急,一位陌生阿姨把伞塞给我,说“姑娘快拿着,我家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几步路就到了”,自己却拉着衣角,冲进了雨里,雨丝打湿了她的头发,贴在脸颊上,可她回头冲我笑的时候,眼睛亮得像星星。这些陌生人的善意,如晚唐李洞“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里那盏为游子亮着的孤灯,就算在寒夜里,也能照亮一段路,暖透一颗心,它们是尘世最暖的底色,让我们相信,在这个看似冷漠的世界里,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在等待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地间的温存,不仅在人与人之间,更在万物生灵之中。更有生灵眼眸如澄澈古镜,倒映着世间的美好与沧桑:檐下的燕子,每年春天准时归来,在巢边呢喃,似在诉说南方的暖意;林间的小鹿,见人便轻轻跃起,眼眸里藏着纯粹的怯与好奇,不染一丝尘埃。草木荣枯似大地书写的《岁时记》,记录着四季的更替与岁月的变迁:春日的桃之夭夭,夏日的荷风送香,秋日的桂子飘香,冬日的梅影疏斜,每一季都有不同的美好。宇宙以星河为墨,万物为字,挥就了一篇永恒的诗篇,恰似元人尹廷高“山花笑我头如雪,水鸟逢人影亦惊”所蕴含的深意——去年在山间徒步,见漫山遍野的山花盛开,粉的、红的、紫的,开得热烈而烂漫,仿佛在笑着看我鬓边的白发;溪边的水鸟,见我走近便扑棱棱飞起,带着一丝警惕,却也让我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微妙呼应。众生都在光阴的长河中,吟唱着独属于自己的韵章:那枝头欢唱的鸟儿,是在歌颂生命的美好,歌声清脆悦耳,如天籁般动听;那随风摇曳的花朵,是在展示自然的魅力,花瓣轻颤,似在跳一支优美的舞蹈;那潺潺流淌的溪水,是在诉说岁月的故事,水声潺潺,如低吟浅唱。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将自然的神奇与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风可以吹落秋天的落叶,也可以吹开春天的花朵,它是自然的信使,传递着四季的讯息,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尽魅力。</p> <p class="ql-block"> 人间至暖,终究落在烟火寻常处,在于心弦相扣的微妙震颤。漫步在市井街巷,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烟火气息——包子铺的热气、茶馆的茶香、花店的花香,交织在一起,却又处处洋溢着诗意与温情。卖花老妪的霜鬓间簪着带露的茉莉,那一抹洁白宛如月光凝落,散发着淡雅的清香,她挑着担子走在巷子里,吆喝声轻柔,“卖茉莉喽——”,仿佛将整个夏天的温柔都藏在了这小小的花朵中,买一朵别在衣襟,连脚步都变得轻盈。学童奔跑时,书包上跃动着朝阳的金斑,似跳动的音符,奏响了童年的欢乐乐章,他们笑着、闹着,从巷头跑到巷尾,惊醒了墙角打盹的猫,也吵醒了沉睡的时光。街边的茶馆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手持紫砂壶,品着香茗,笑谈往事——张大爷说年轻时在工厂上班的趣事,李奶奶讲当年嫁人的情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岁月的痕迹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故事,而那份悠然自得的神态,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仿佛世间的纷扰都与他们无关。包子铺前,蒸腾的热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刚出锅的包子白胖松软,咬一口,汤汁四溢,食客们大快朵颐,满足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平凡的食物,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简单的幸福,就在这一口热气腾腾的包子里。生活的至境,恰似宋僧道潜“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的禅意,寻常巷陌间,皆藏着天光云影。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童趣,曾在湖边见过——一个小小的身影,撑着一叶扁舟,偷偷采了一朵白莲,藏在身后,见有人来便赶紧划船躲开,脸上带着狡黠的笑;宋代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在巷口的私塾外见过——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偷偷看着里面读书的少年,见少年望过来,便赶紧跑开,却又忍不住回头,手里还攥着一颗青梅,这些都为这市井烟火增添了诗意,让我们看到,生活处处皆美好,平凡之中亦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过千山万水,看过人间烟火,便知天地间的温存,最终要落回到自身——由此可知,珍重自身乃是宇宙赐予的厚礼。我们当善待当下,如同园丁精心呵护即将绽放的蓓蕾,为明日积蓄天香:晨起时认真梳洗,给自己煮一碗热腾腾的粥;午后晒着太阳读一本喜欢的书,让心灵得到滋养;夜晚泡一壶茶,回顾一天的时光,与自己对话。那善意原是灵魂的晴雨表,映照着我们内心的星图:对自己善意,便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苛责、不焦虑;对他人善意,便是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不冷漠、不疏离。当我们以善意对待他人时,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感激与尊重,更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帮邻居提一袋菜,听他们说一声“谢谢”,心里便暖融融的;给路边的流浪狗喂一口粮,看它摇着尾巴离开,便觉得满心欢喜。忽见街角老翁以粟米饲雀,麻雀们落在他的掌心,啄着粟米,鸟羽掠过他掌心的沟壑,像一片小小的云,轻轻拂过岁月的痕迹,那一刻我恍然惊觉:温存,正是生命最深的星火。它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一个温暖的微笑,是朋友间一句贴心的问候,是家人间一个深情的拥抱,是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与呵护。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照亮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夕照如熔金般泼洒在山河大地上,为世间万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远山的轮廓被染成了金红,河流泛着粼粼的金光,连路边的小草都顶着一头金粉,美得不真实。独坐芸窗,见飞檐斗拱渐融于青灰雾霭之中,棱角渐柔,轮廓渐淡,天地如展开一轴元代的淡墨画卷,意境悠远而空灵。晚风中飘来孩童清唱:“月亮走,我也走”,稚嫩的嗓音击碎了暮色的宁静,带着童真的纯粹,在巷子里回荡。转眼间,万家灯火次第绽放,一盏、两盏、三盏……从巷头到巷尾,从山脚到山腰,恍若银河倾落人间,映着窗棂上的竹影,晃悠悠的,像极了小时候外婆摇着的蒲扇。清人陈文述“一星萤火度深竹,知有人家在水西”的意境此刻尽在眼底——远处的竹林间,一点萤火缓缓飞过,带着微弱却坚定的光,指引着归家的方向,而那点点灯火,便是人间的归宿。这点点灯火,是家人的守候,是温暖的象征,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看到这熟悉的灯光,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召唤,是爱的指引,让我们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等着我们归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来,生命至美的华章,是以心为舟楫,以温润为长篙,在岁月的长河中悠然前行。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生活,去感受世界,便能发现,天地间处处都充满了温存与美好。这温存,是春日里的一缕微风,轻柔地拂过脸颊,带来丝丝惬意,带着花草的清香,吹散心头的烦恼;是夏日里的一阵细雨,清凉地洒在身上,驱散炎炎暑气,滋润干涸的心田,带来片刻的宁静;是秋日里的一片落叶,轻盈地飘落在肩头,诉说着季节的变迁,带着岁月的沉淀,让我们懂得珍惜;是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给予我们无限的希望,驱散寒冷,带来前行的力量。它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在时光的琴弦上缓缓奏响,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温柔的力量,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心若怀柔光,天地自无藩篱。当我们以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去对待世间万物时,便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失了——邻里之间相互问候,朋友之间相互扶持,陌生人之间相互帮助;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们懂得欣赏花开的美,聆听鸟叫的欢,感受风的温柔。我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树叶依偎着大树,彼此依存,彼此温暖。我们的每一个善举,每一份关爱,都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会在天地间激起层层涟漪,传递着温暖与正能量:给陌生人让个座,他可能会把这份暖传递给下一个人;帮邻居照看一下孩子,她可能会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这种力量,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破一切阻碍,在永恒的长河中划出一道如银河般璀璨的航迹,让这份温存,永远闪耀在时光的星空。就像宋代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份源自内心的温柔与善意,正是让世界永葆生机与温暖的源头活水,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更加从容;也滋养着世间万物,让花草更艳,鸟兽更欢,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爱与希望,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温柔漫染千秋岁</p><p class="ql-block"> 诗意轻栖万里天</p><p class="ql-block"> 破晓时分,鎏金的曦光如灵蛇般攀上天幕,将浸染了整夜月华的鲛绡染成瑰丽的绯色。远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恰似水墨未干的写意长卷,氤氲着朦胧而神秘的气息。炉上砂铫中的清泉正欢快地咕嘟作响,新采的碧螺春在沸水中舒展腰肢,袅袅茶烟升腾而起,在熹微晨光中幻化成蜿蜒的篆纹,恍若仙人遗落人间的古老符文,诉说着天地间不为人知的秘语。此时,万物仿若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皆在静谧中等待着与尘世的温柔相拥。晚唐吴融在《蔷薇》中曾咏叹:“万片匀开绿玉丛,一枝斜亸映疏松”,蔷薇以这般含蓄优雅的姿态,静待知音的垂青;北宋林逋笔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寒梅,在寂静的夜色中散发着清冷而迷人的芬芳;南宋翁卷“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然闲适,更是将这份静谧中的等待,渲染得诗意盎然。这些美好的意象,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时光的长河中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信步于这广袤无垠的尘寰,我以心为尺,细细丈量着天地间的温存。抬眼望去,浩瀚的宇宙宛如一座琼楼玉宇,星河为梁,云霞作瓦,承载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我们置身其中,当以最虔诚的态度,敬畏每一寸土地、每一缕清风、每一片流云,如同抚摸新生婴孩的胎发般小心翼翼。《诗经·小雅》有云:“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这份敬畏,是对天地恩赐的感恩,亦是对生命本源的尊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母之恩,是血脉长河的源头,深厚绵长,如同亘古不息的江河,奔腾在岁月的长河中。《诗经·蓼莪》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的泣血之词,道尽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与付出。母亲的手,是春日里的柔风,轻轻拂去我们成长路上的伤痛;父亲的肩,是巍峨的高山,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予坚实的依靠。就像唐代诗人罗隐在《蜂》中所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父母穷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子女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他们的爱,藏在清晨温热的早餐里,融在深夜陪伴的目光中,是岁月里最温暖的守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手足至亲,恰似并蒂而生的琼枝,根脉相连,心意相通。即便如清人蒋春霖慨叹“一片红飘去也,看天外、烟树冥冥”,那份血脉相连的暖意,也永远不会消散。年少时,我们一同在田野间追逐翩跹的蝴蝶,在溪水中嬉戏,笑声回荡在乡间的每一个角落;长大后,虽各自奔波,天各一方,但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声深切的牵挂,便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明代程嘉燧曾写道:“偶看鸿雁云间没,忍见芦花海上秋。”这份亲情,是岁月也无法割断的羁绊,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袍共济者,如元人萨都剌笔下“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的知音,在命运的长卷上,携手勾勒出绚丽的经纬。我们因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而相遇,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并肩作战,不离不弃。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激励着我们为理想而奋斗;清代顾贞观“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的深切牵挂,温暖着每一颗漂泊的心。知音难觅,得之,便是人生幸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那份默契与懂得,是灵魂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恩人如寒夜中的璀璨星芒,在我们迷茫无助时,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冤家则是淬炼灵魂的熔炉,让我们在挫折与磨难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陌路相逢,或许是明代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的前缘再续。每一次相遇,都是命运的安排;每一段缘分,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就像唐代崔郊在《赠去婢》中所写:“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缘分的聚散离合,都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教会我们珍惜当下,感恩遇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有生灵眼眸如澄澈古镜,倒映着世间的美好与沧桑;草木荣枯似大地书写的《岁时记》,记录着四季的更替与岁月的变迁。宇宙以星河为墨,万物为字,挥就了一篇永恒的诗篇,恰似元人尹廷高“山花笑我头如雪,水鸟逢人影亦惊”所蕴含的深意,众生都在光阴的长河中,吟唱着独属于自己的韵章。那枝头欢唱的鸟儿,是在歌颂生命的美好;那随风摇曳的花朵,是在展示自然的魅力;那潺潺流淌的溪水,是在诉说岁月的故事。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将自然的神奇与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尽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间至暖,在于心弦相扣的微妙震颤。漫步在市井街巷,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烟火气息,却又处处洋溢着诗意与温情。卖花老妪的霜鬓间簪着带露的茉莉,那一抹洁白宛如月光凝落,散发着淡雅的清香,仿佛将整个夏天的温柔都藏在了这小小的花朵中;学童奔跑时,书包上跃动着朝阳的金斑,似跳动的音符,奏响了童年的欢乐乐章。街边的茶馆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手持紫砂壶,品着香茗,笑谈往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岁月的痕迹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故事,而那份悠然自得的神态,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包子铺前,蒸腾的热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食客们大快朵颐,满足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平凡的食物,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至境,恰似宋僧道潜“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的禅意,寻常巷陌间,皆藏着天光云影。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童趣,宋代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都为这市井烟火增添了诗意,让我们看到,生活处处皆美好,平凡之中亦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交深情,如月光洒落千江,即便相隔万水千山,也如彩云追月般紧密相连。翻开泛黄的书信,字里行间满是往昔的回忆与思念。那些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泪水,都化作了心底最珍贵的宝藏。每当夜深人静,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与老友把酒言欢,谈天说地。正如清代纳兰性德“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忆中的点点滴滴,在岁月的沉淀下,都成为了最温暖的慰藉。即便时光流转,距离遥远,那份情谊却愈发醇厚,如同陈年佳酿,愈久弥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亲恩浩荡,似无边的苍穹,包容着我们的一切。清人黄景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孤绝,终会被血脉间的温情,化作潺潺春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爱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明代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道出了游子对家的眷恋与思念,家,是永远的牵挂,是疲惫时最想回去的地方。父母的一句叮嘱,一声问候,都饱含着无尽的爱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珍重自身乃是宇宙赐予的厚礼。我们当善待当下,如同园丁精心呵护即将绽放的蓓蕾,为明日积蓄天香。那善意原是灵魂的晴雨表,映照着我们内心的星图。当我们以善意对待他人时,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感激与尊重,更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忽见街角老翁以粟米饲雀,鸟羽掠过他掌心的沟壑,那一刻我恍然惊觉:温存,正是生命最深的星火。它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一个温暖的微笑,是朋友间一句贴心的问候,是家人间一个深情的拥抱,是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与呵护。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照亮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夕照如熔金般泼洒在山河大地上,为世间万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独坐芸窗,见飞檐斗拱渐融于青灰雾霭之中,天地如展开一轴元代的淡墨画卷,意境悠远而空灵。晚风中飘来孩童清唱:“月亮走,我也走”,稚嫩的嗓音击碎了暮色的宁静,转眼间,万家灯火次第绽放,恍若银河倾落人间。清人陈文述“一星萤火度深竹,知有人家在水西”的意境此刻尽在眼底。这点点灯火,是家人的守候,是温暖的象征,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看到这熟悉的灯光,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召唤,是爱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来,生命至美的华章,是以心为舟楫,以温润为长篙,在岁月的长河中悠然前行。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生活,去感受世界,便能发现,天地间处处都充满了温存与美好。这温存,是春日里的一缕微风,轻柔地拂过脸颊,带来丝丝惬意;是夏日里的一阵细雨,清凉地洒在身上,驱散炎炎暑气;是秋日里的一片落叶,轻盈地飘落在肩头,诉说着季节的变迁;是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给予我们无限的希望。它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在时光的琴弦上缓缓奏响,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心若怀柔光,天地自无藩篱。当我们以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去对待世间万物时,便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我们的每一个善举,每一份关爱,都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会在天地间激起层层涟漪,传递着温暖与正能量。这种力量,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破一切阻碍,在永恒的长河中划出一道如银河般璀璨的航迹,让这份温存,永远闪耀在时光的星空。就像宋代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份源自内心的温柔与善意,正是让世界永葆生机与温暖的源头活水,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也滋养着世间万物,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爱与希望,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