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八日,女儿陪伴来到上海宝龙美术馆,观看《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即麦积山石窟艺术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展馆大厅。</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一座高142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孤峰,</span>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其泥塑艺术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被誉为“东方的雕塑陈列馆”。此展览以麦积山石窟为核心,展出艺术精品137件,其中文物62件(一级文物12件)、75件临摹品,并复刻了第123窟、44窟、62窟同比例洞窟。</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修建时间轴表。</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历经了11个朝代1600余面的不断开凿和修缮,包括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存221个窟龛,是开凿序列最完整的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介绍让我们对前后修建时间达1600余年的麦积山石窟有了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脉络清晰的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因地处丹霞地貌,石质松散,故雕像大多以泥塑为主,被称为泥塑艺术典范。</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交通不便,没有遭受人为灾难性破坏,因而使得麦积山石窟1600余年的艺术得以保存并延续不断。</p> <p class="ql-block"> 石雕佛坐像(北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尊小沙弥彩绘泥塑高约0.9米,创作于北魏时期,以孩童般面容、细长弯眉和微翘唇角传递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而个人感觉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麦积山石窟雕像的神态与微笑,亲切感人,心起微澜,无以言表。其后参观的众多人物雕像都展现出了这一独特、神秘而又倍感亲切的“东方微笑”。</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133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释迦会子造像,</span>亲切感人,触动心弦。我在此伫立良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有关介绍完整如下:</p><p class="ql-block"> 这组造像由两尊塑像组成,为一大一小两尊立佛,宋代造像。大佛高约3.5米,身形高大伟岸,身着通体袈裟,螺纹发髻,方圆脸,细长眉,眉间有白毫,双眼微启下视,左臂微屈收于身前,掌心向前。右手前伸,掌心向下,立于三重仰莲瓣式莲台上。小立佛位于大佛右前方,高1.6米,身形瘦小,旋涡纹发髻,上身着袒右袈裟,头略低,双目下垂,双手合十。两尊造像袈裟边沿有着沥粉堆金工艺制作的莲花、团云纹及莲叶等装饰性图案。</p> <p class="ql-block"> 据佛经故事,该组造像被命名为“释迦会子”,也叫做“罗喉罗授记”。罗喉罗是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孩子,入胎六年而生。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历经苦修,降魔成道。在罗喉罗六岁时,释迦牟尼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说法,同行的还有一千两百五十名比丘。比丘都化作佛身,与释迦牟尼一模一样。罗喉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对他说:“谁是你的父亲,就去到他身边吧。”小小年纪的罗喉罗神奇般地从一千多尊佛中认出父亲,并走到了释迦牟尼面前,侧身停在他足边。释迦牟尼伸出他的手,抚摸罗喉罗的头,并预言罗喉罗未来将成佛。在传统的佛教造像中,佛像一般都被塑造得庄严神圣,这组造像却不仅如此。释迦牟尼垂眸看向身前的孩子,既有着佛祖的威严和庄重,又有第一次见到自己孩子的激动、愧疚与怜悯之情。他伸出手,仿佛要抚摸罗喉罗的头,却只是停留在半空中。将触未触,却也没有将手收回,一如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罗喉罗双手合十,向佛行礼,姿态动作中充满了崇敬之情。但细看罗喉罗造像的神情,似乎又有着说不尽的委屈神色,就像每一个许久未见父亲的孩子那样。 当您走进麦积山第133号特窟时,窟口射入的阳光的映照下,主佛的眼睛半阖,视线下垂,俯视着一切,尽显悲悯。而当关闭窟门,室内光线减弱,主佛的眼睛略有睁开,眼里的蓝色颜料一览无余,彰显着埋藏于内心的情感。这一巧妙的设计,让整组造像更加生动形象,充满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东方维纳斯”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法华经变》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临摹品</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冲临摹。北魏第110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法华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的典籍,约成稿于公元1世纪前</span>后的印度。公元3世纪,《法华经》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受到推崇,之后更影响至韩国、日本。《法华经》推崇写刻佛经与造像,因此造就了相当数量的美术遗存。麦积山石窟第110窟的法华变是北朝壁画的代表作品。此壁画位于窟龛前壁门上,居中画一佛二菩萨。左、右菩萨题名分别为“此事观世音菩萨”“此是无尽意菩萨”。两侧各画209x84cm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四身。两侧上部绘飞天各一身、莲花化生一身。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王争舍利》壁画(高兴旺临摹)</p><p class="ql-block"> “八王争舍利”是《大般涅槃经》中的一个情节: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外的双树林涅槃之后于荼毗场火化为舍利子,拘尸那国人视为珍宝,准备起塔供奉。其余七国来拘尸那国争夺舍利。一位婆罗门长者说争斗违背佛教精神,各国便偃旗息鼓,将舍利分装八个宝瓶,由众国王带回起塔供养。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绘画技法高超,特别是战马的绘制,继承了汉代马的画法,奔放、矫健,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 《睒子本生》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俊琪临摹 )。“睒子本生”讲述孝子睒子被国王误射身亡,后因善行被复活的故事。这一题材符合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在南北朝</span>时期曾广为流传。壁画由国王出行、射猎、误射、睒子倾诉、探望盲父母、盲父母哭诉、天神相救等画面组成,以连环画的形式,将不同的情节连续地展现开来。画面上的山川河流、树林巨石的构图及技法在中国早期山水画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局部)壁画(李光霖临摹)</p><p class="ql-block"> “舍身饲虎”是广为流传的本生故事,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前世萨埵那太子为拯救老虎生命甘愿牺牲自己肉身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事情节。</span>画面以连续多情节从左到右按顺序展开:左披内三太子出游、回宫报信等内容。正披壁画内由于泥皮剥落仅存三块互不相连的壁画,即车马人物行进图像,当为表现国王闻讯后率众前往三太子舍身饲虎之地的情景。右披绘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内容。图中故事内容与环境厨紧密结合,构图巧妙,描绘生动,具有强烈的悲剧气氛,只因剥落、漫漶,未见最后因其起塔供养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佛教故事碑。</p> <p class="ql-block"> 影塑飞天。</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在清理第133窟时发现,原为第133窟第11龛重楣影塑。20世纪80年代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期间,由133窟移入文物库房保存,头部采用圆雕,身体采用高浮难,衣带采用漫浮的技法制作,飞天扇形高发髻,面型长方,弯眉细日,眉宇舒展,目视前方。长颈,平胸鼓腹,右手手掌向上举于肩部,左手于腹部握莲莆。双腿作弯曲状。内着僧祗技,外穿汉式交领宽袍大抽束复长衫,披带自双肩穿肘向后,裙裾飞扬,尽显飘逸灵动之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窟·魂》</span>(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津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张小玉)</span></p><p class="ql-block"> 两尊菩萨立在画面高处,姿态庄严,神情安定,给予观者一种沉静的在场感。你站在画前,仿佛也站在某个洞窟之下,仰望的是从远古走来的目光。画中的形象来自麦积山石窟造像。脱落的色彩、风化的面孔、不完整的边缘。这些痕迹,没有被修补,而被如实保留在画里。但这幅画并不止步于“复原”。画面中散布着与内容剥离的笔触。这些色点和肌理像如今的观众在观看古老图像时无法避免的情绪,一种带着猜测、距离和复杂的情绪。《窟·魂》,一个指向空间,一个指向精神。麦积山的石窟是千年来人们如何观看、如何祈愿、如何思考自身位置的场所。“魂”则是一种未被说尽的精神气息。这幅画没有讲故事,也没有明确地立场。但它保留了一种“观看”的姿态--让我们重新站在图像面前,去感受它的高度、重量、脆弱与留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复刻第123窟、44窟、62窟等比例洞窟展。</p> <p class="ql-block"> 莲花纹浮雕(宋代.泥质)</p> <p class="ql-block"> 看这千年的微笑与神态。</p> <p class="ql-block"> 空衣。</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里的视频,让我们领略了麦积山这座悬崖上的佛国,真的是一眼千年。透过石窟艺术的光影,仿佛听到了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来自麦积山石窟的137件艺术瑰宝展示,每一幅都很震撼!麦积山,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敬佩敬仰建造石窟的古人先贤,感谢文物保护者的精心守护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10.06编辑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