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早起,上班前送孩子到幼儿园,看着打着小伞、背着书包、挎着水杯的背影,心中感到些许不易。</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候学过朱自清写的关于他父亲的《背影》,如今,虽隔着二十余载光阴,那时只懂文字里的质朴,却读不懂“父亲蹒跚穿过铁道、攀上月台买橘子”的父子情深。</p><p class="ql-block"> 直到自己也站在送孩子的路口,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在雨雾里一步步走向幼儿园大门,才忽然懂了那份“背影”里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雨伞稍大,总是往后倾斜。我让孩子跟我一样把伞打直,孩子却说怕雨水打湿了书包。也许这就是对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校门口的一句“爸爸再见!”让我回过神来,看着迈着小步子,屁颠屁颠行走的孩子的背影,让我感到了孩子的成长。原来,背影从不是单向的凝望。当年朱自清望着父亲的背影,是看见岁月压在父亲肩上的重量;如今我望着孩子的背影,是看见生命在时光里慢慢舒展的模样。只是这份凝望里,总掺着相似的情怀——是放不下的牵挂,是藏不住的惦念,是明知要放手让他走向自己的世界,却仍想多站一会儿,把他的背影再多印在心里几分。</p><p class="ql-block"> 雨还在下,我低头看了看手机,离上班签到还有二十分钟。转身去开车,忽然想起初中课堂上,老师教读“背影”,莫名其妙的想起奶奶送我上学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想,原来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目送,我们从被目送的人,慢慢变成目送别人的人,而每一个留在时光里的背影,都是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