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尾与红胁蓝尾鸲

开心每一天(老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两组照2025/10/10拍摄于南海子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京城的秋天,少了往日的晴爽,连日的阴雨竟让我想起南京求学的旧时光。昨晨拉开窗帘突现蓝天,火速约上发小、抄起家伙什儿奔南海子,竟拍到北红尾鸲与红胁蓝尾鸲!虽只畅快了一小时,雨就又来了。好在抓住了这短暂的间隙,没有辜负这秋日里限定的光与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红尾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红尾鸲(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是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俗名: 灰顶茶鸲、红尾溜。雄鸟有灰色冠至颈背,黑色脸和喉,黑色翅膀带有白色翼斑,橙色臀部和外侧尾羽,中央尾羽黑色,腹部橙色。雌鸟上体中褐色,下体淡褐色,翼斑和尾部模式与雄鸟相似。幼鸟上体暗褐色,有斑驳的斑点,下体有褐色斑点,臀部狭窄的锈色,黑色尾,白色翼标记如成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红尾鸲的生活习性,喜栖息于稀疏的亚高山林、河岸灌丛、次生林、灌木丛、开阔地、靠近人类住区的区域、花园和公园。活动于海拔2800-3700米之间,冬季降至海平面至2000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红尾鸲属迁徙鸟类。繁殖区包括中国中部、东部,俄罗斯东南部,蒙古东北部,中国中央地带和韩国。非繁殖区覆盖中国南部、印度东北部。迁徙至韩国、日本、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过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红尾鸲是杂食性鸟类,食谱会随季节变化,核心以昆虫为主,辅以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季(春夏):主食各类昆虫,如鳞翅目幼虫、甲虫、蚜虫等,几乎占食物的90%以上,为育雏提供充足蛋白质。非繁殖季(秋冬):昆虫减少时,会大量取食植物性食物,如沙棘、酸枣、忍冬等的果实和种子,补充能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4月至6月在南西伯利亚,蒙古和西藏则为5月至8月。巢由稻草、树皮、苔藓和根须制成,内衬细草、毛发和羽毛,置于地面洞穴、树洞、岩石、墙壁、河岸或悬崖中,旧建筑的横梁上或建筑工地,通常低于1.5米。每窝产卵3-6枚,蛋壳颜色从粉红、白色到淡绿或淡蓝色,带有淡暖棕色斑点和斑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胁蓝尾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胁蓝尾鸲(英文名:Red-flanked Bluetail),是雀形目鹟科鸲属的鸟类。俗名: 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小型林莺,雄鸟上体闪耀天蓝、胁部橙红、尾羽蓝色显著,雌鸟与幼鸟羽色较暗但同样具橙红胁部与蓝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胁蓝尾鸲繁殖于泰加成熟针叶林或山地苔藓湿润云杉、松、桦混交林,海拔自海平面至3000米。冬季栖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灌丛、公园及山脊灌丛。具迁徙性,9月离开繁殖地,10月经蒙古、中国迁飞;韩国半岛秋季过境9–11月,春季3–5月返回。在中国,上海地区10月初至翌年4月底可见,香港11月下旬至翌年3月数量高峰在1–2月。偶尔迷鸟至西欧及阿拉斯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胁蓝尾鸲繁殖期5–8月(朝鲜东北部延至8月中),偶见二次繁殖。巢由草、苔藓、蕨、细根及毛发筑成杯状,置于树洞、树根间、倒木或岸坡洞穴。每窝3–7枚纯白或带少量粉褐斑卵,孵化期15天,育雏期15天。雄鸟1岁即可繁殖。</p>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