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 “血小板 3 的患者可以出院了” 这句话从嘴里说出来时,我悬了 20 天的心终于落了地。这段充满波折与挑战的救治历程,每一个细节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从那个特殊的 “911” 早晨开始,便注定充满不平凡。</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 “911” 并非人们熟知的紧急报警号码,而是我们医疗工作中一个紧张的开端。清晨查完房后,我便催促着老杨一同前往肿瘤会场参会,可屁股刚沾到会场的椅子,一通紧急电话便打破了原本的计划 —— 需要收治一名腹痛、盆腔包块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时间不等人,我立刻通过电话远程指导:为患者报病重,启动院内多学科诊疗(MDT)机制,同时第一时间向科室上级医生汇报情况,请求专业指导。每一个指令都承载着对患者生命的敬畏,容不得半点迟疑。</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治疗总算迎来了一丝曙光。经过抗感染治疗与激素冲击治疗后,患者的腹痛症状逐渐缓解,这让我们稍稍松了口气。但这仅仅是开始,更多难题还在前方等待着我们。首要任务便是提升患者极低的血小板数值,同时查明血小板减少的根本原因;患者某肿瘤指标高达 2600,胃肠镜检查和全腹核磁检查必须尽快安排,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更让人揪心的是,血小板资源紧张,与血库协调血小板供应成了每日的重要工作。患者看着我们忙碌的身影,也忍不住感慨:“我的病太麻烦了,真是给你们添了不少困扰!”</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位近十年血小板数值从未超过 10 的免疫源性血小板减少症老患者,即便内心因繁杂的治疗事宜感到 “一个脑袋三个大”,我也只能用淡淡的微笑和笃定的语气回应:“不麻烦!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能想出办法!” 这份坚定,既是给患者的信心,也是我们医疗团队前行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患者对激素治疗较为敏感。经过四天的治疗,她的血小板数值成功提升到 38,这个数值让内镜室终于同意为其进行内镜检查,不过前提是不进行有创操作。我内心纠结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先推进检查 ——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或许会有好消息在等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仿佛是上天也在眷顾这位 46 岁的中年妈妈,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她除了有轻度炎症外,并无其他严重问题。但血小板问题依旧是悬在我们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再次联系血库,反复沟通协调血小板供应。一个周末过后,好消息传来:患者的血小板数值飙升至 103!我们立刻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马不停蹄地进行备血、备血小板工作,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签署手术同意书,为手术做好万全准备。</p><p class="ql-block"> 手术过程中,探查发现患者双侧存在巧克力囊肿,且腹腔内粘连情况较为严重,但万幸的是,囊肿并非恶性肿瘤。我们小心翼翼地进行粘连松解术、囊肿剥除术,随后放置腹腔引流管与皮下引流管。当手术顺利结束的那一刻,手术室里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这场与病魔的第一阶段较量,我们暂时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 然而,挑战并未就此结束。术后患者需使用大剂量泼尼松维持治疗,虽然血小板数值暂时稳定,但新的担忧接踵而至:大剂量激素可能引发术后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甚至日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这些潜在风险像一块块石头压在我的心头,我再次启动多方求助:邀请上级医生会诊、咨询相关专科专家、联系远程医疗团队获取建议…… 只要是能想到的办法,我们都一一尝试,只为守护患者的术后安全。</p><p class="ql-block"> 血小板数值的波动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手术结束的次日,患者血小板数值便降至 75;术后第 4 天,数值持续下滑至 46,随后又跌至 23;到了术后第 8 天,数值已濒临两位数。那段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给血液科主任打电话求助,每一次通话都充满了对患者病情的焦虑。让人感动的是,患者反而反过来安慰我,她笑着说:“医生,你别着急呀,你看我现在状态挺好的,能吃能睡,身上的管子也都拔完了,液体也不用输了,能不能出院呀?”</p><p class="ql-block"> 看着患者乐观的模样,我强压下内心的担忧,笑着回应:“刚做完手术就待不住啦?你看今天下这么大的雨,着急回家也不安全。等雨停了再说,今天我先调整一下用药方案,明天咱们再复查血小板,如果数值能稳住,你要是想回家,我就给你放行,怎么样?” 就这样,我们达成了约定。</p><p class="ql-block"> 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二天复查时,患者的血小板数值回升到 12。我清楚这是激素发挥的作用,但至少数值停止了下滑,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按照之前的约定,患者可以出院回家继续后续治疗,理论上,我们之间的医疗交集或许会就此减少,后续的治疗难题将主要由兄弟科室接手。可鬼使神差的是,我又一次走进了她的病房,和她絮絮叨叨地聊了许久。</p><p class="ql-block"> 聊天过程中,我深深被这位农村主妇的见识所打动。当她给我讲起 “洋芋蛋” 的笑话时,我才发现她绝非普通的农村妇女。“久病成良医” 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在她面前,我甚至会觉得自己像个 “跳梁小丑”,可朴实的她从未点破,反而始终对我们的治疗充满信任。</p><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 20 天的救治之旅,之所以能迎来圆满结局,离不开团队小伙伴们一路的支持与陪伴,是大家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离不开患者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他们的信任是我们前行的重要支撑;更要感谢这位大姐,她用自己的经历为我的知识架构添砖加瓦,让我在医疗道路上有了新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医疗之路或许依旧充满未知,但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只要保持善良本心,面带微笑面对每一位患者,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挑战,就一定能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