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4)上河口国门

L宁静致远

编创:宁静致远<br>ID: 33720858<br>地点:辽宁 丹东 铁轨如弦架江畔,国门巍立锁寒烟。<br>  车轮曾碾烽火过,青山不语记当年。 10月5日晨。破晓时分,唐宁壹号上空的天幕呈现出辽东湾特有的冷调湛蓝,如未经雕琢的深海蓝宝石般通透,晨光穿透稀薄的海雾,将云丝晕染成银白色轻纱,与鸭绿江入海口的水汽交织成流动的丝带,在清冽空气中折射出水晶般的光泽。 国庆期间丹东游客众多,刻意避开了老城区,选择住在丹东浪头机场附近的唐宁壹号,这边是丹东新区,新建的欧式风格洋楼宽敞明亮,周边的配套环境也更加齐全。 早餐后,开车延鸭绿江滨江路溯源而上。丹东舰的银灰色舰体赫然入目。这艘曾巡守江海的功勋护卫舰,如今静静泊在浪头港码头,舰首昂然指向江水来处,钢铁甲板上的弹痕铭刻着岁月峥嵘。隔着车窗望去,晨练的老人们沿着江堤慢跑,鲜红的运动服像跳动的火焰,与江畔成排的五星红旗遥相呼应,恰如文献中描述的"红飘带"蜿蜒于碧水青山间。 车轮碾过月亮岛欧式拱桥,江面陡然开阔。东岸朝鲜清津郡的灰白民居错落山腰,晾晒的衣物如彩色斑点缀于葱郁林间;西岸丹东的玻璃幕墙大厦倒映江中,现代楼群与对岸低矮农舍构成奇异对话。 行至昨晚到过的断桥景区,弹痕斑驳的钢梁刺向天空,游船犁开的浪痕惊起成群江鸥,翅膀掠过水面时,恍然触到历史与当下交织的震颤。 驶离城区后,江流渐次奔放。绿江村段的鸭绿江化作翡翠缎带,在层叠山峦间百转千回,两岸枫林初染绯红,倒影沉入澄澈江心,正是"波平浪静处安身"的诗意写照。当GPS显示进入集安界,江水已如碧色绸缎铺展于天地之间。 对岸朝鲜的稻田泛起金浪,此岸的葡萄园藤蔓攀架,浑江口"两国两省两江交汇"的界碑旁,几艘渔船正撒开银网,惊得鱼群跃出水面,碎玉般的水珠在阳光下迸裂,空气里漫开清冽的水汽与稻香。远眺云雾缭绕的长白群峰,我知道真正的溯源之旅才刚刚启程。 进入宽甸上河口景区,首先参观了一处朝鲜风情村庄。 朝鲜姑娘用生硬的汉语为我们介绍朝鲜人的生活、民俗、饮食起居等。 “白墙飞檐映山色,暖炕民宿飘酱香。”<div> 阿妈妮巧手制打糕,阿爸依畅饮米酒酣。冷面佐泡菜,篝火舞翩翩,百年村落续烟火。</div> 接下来,来到上河口国门景区。这座老铁桥是丹东边境的“钢铁运输线”象征,见证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举,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 老铁桥始建于1938年(日占时期)。1940年通车,是抗美援朝期间鸭绿江铁路第一桥,承担了超过70%的军列运输任务。1950年修复后,成为志愿军秘密运输生命线,3年内通行列车2.17万辆次,运送3万余名战士及物资入朝。1951年遭美军轰炸损毁,经抢修恢复通行。战后停用,桥体保存完好,全长709米,与国门、19号界碑构成红色旅游景点。 雄峙鸭绿江畔,这座14米高的国门横跨钢铁动脉,曾是志愿军血火征程的起点。登临远眺,铁桥如龙延伸彼岸,朝鲜岗哨与炊烟袅袅的村镇尽收眼底。它不仅是地理的界碑,更是用铁轨铸就的抗战丰碑——74年前,万千忠魂由此出征,以血肉守护身后山河。今日国门静立江风,守望的既是和平的炊烟,亦是民族不屈的脊梁。 冰峰铁石立寒痕,十九铭疆铸国魂。<br>  万里风霜鹰巡处,一碑无语镇乾坤。<br> 站在国门之下,脚下的铁轨仿佛仍回响着当年志愿军列车疾驰而过的轰鸣。透过顶层玻璃远眺,对岸风光尽收眼底,而目光所及之处,不仅是地理的边界,更是历史的纵深。<br> 登上瞭望厅,俯瞰江面与铁路桥,仿佛穿越时空,看到70多年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烈场景。面对19号界碑,心中涌起对边防战士默默守护国土的敬意——他们用青春铸就铜墙铁壁,守护今日和平。<br> 国门本身即是纪念碑:它不只象征主权,更铭刻着那段“以弱胜强”的民族抗争史,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br>  来这里旅行不只是打卡,而是完成一次心灵的朝圣。每一次驻足凝视,都是对英烈精神的致敬。 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的敬仰、对和平的珍惜。站在国门前,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是志愿军战士的脚步声,是民族觉醒的呐喊,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