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文曲星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七章是《阳货篇》,以下是部分原文及白话文注解:</p><p class="ql-block"> 17·1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p><p class="ql-block">注解:阳货想拜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p> <p class="ql-block">  17·2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p><p class="ql-block"> 注解: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p><p class="ql-block">17·3 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p><p class="ql-block">17·4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p><p class="ql-block"> 注解: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p> <p class="ql-block">17·5原文: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p><p class="ql-block">注解: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孔子与阳货、公山弗扰等的互动,以及对人性、礼乐、道德修养的论述,展现孔子“仕”与“不仕”的抉择原则,同时深化对人性本质、君子修身和礼乐教化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展开:</p><p class="ql-block"> 处世抉择层面:面对阳货“出仕”的施压、公山弗扰“用我”的邀请,孔子既不盲目妥协,也不绝对拒绝,始终以“复兴周礼、推行仁道”为核心标准,体现其“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处世底线。</p><p class="ql-block">- 人性认知层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经典观点,指出人性本质相近,后天习染是导致差异的关键;同时提及“上知与下愚不移”,补充了对人性不同层次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教化与修身层面:通过“割鸡焉用牛刀”的对话,强调礼乐教化不分对象(无论“君子”“小人”“小邑”)的重要性;后续章节中还批判“六言六蔽”,警示“好仁不好学”等问题,突出“学”对道德实践的支撑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