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冬天里的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69019</p><p class="ql-block">课文: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课《边城》</p> <p class="ql-block">《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并收录进高中语文教材。虽然《边城》的故事发生地明确写的是湘黔渝交界处的另一个小镇“茶峒”<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边城镇)</span>,但灵感来源于沈从文对湘西多地的观察,尤其是他的故乡凤凰古城(当时称镇竿)。<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览凤凰古城之前,</span>特意买了本《边城》,感觉读后能更好的理解凤凰古城的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记忆中的九月,总带着一种清冽而明亮的气质,2010年的9月17日,我便是在这样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踏上了前往湘西凤凰的旅程。凤凰古城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p> <p class="ql-block">早上七点多我们就来到了景区,从北门城楼出发向南步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沱江。清晨的沱江,是另一番模样,此时,阳光尚未完全越过山脊,只在吊脚楼的翘角飞檐上涂抹出几缕金边。江面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如一层轻纱,将整个古城笼罩。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雾岚,整条江突然变成流动的翠绿。</p> <p class="ql-block">沱江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根根木柱深深地扎进河床,撑起一个个悬空的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这些楼宇经历了百年风雨,木板墙上可见苔痕与水渍,是时光留下的印记。《边城》里“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描写,直接对应沱江两岸的吊脚楼景观,也正是“古城最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翘起的飞檐后,群山披着厚厚的绿绒毯,那种翠色像是被沱江水反复浸润的翡翠,泛着湿漉漉的光。突然有一种感觉,江水是碧绿的绸带,而远山是凝固的绿浪,层层叠叠涌向天边。《边城》里这样描述:“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抬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原来沈从文写“翠翠”这个名字时,早把故乡的山水融进了文字里。</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以回龙阁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的石板小巷,沟通全城,这条石板老街也是凤凰最繁华的商业街。沿着青石板路随意行走,感受沈从文笔下《边城》的意境。随着太阳升高,古城彻底醒了。阳光变得明亮而温暖,将青石板路照得发亮。我避开拥挤的主街,拐进一条狭长而幽深的巷弄。巷子两旁,店铺陆续开张,米酒的醇香在空气中飘散,使小城的景象与生活气息跃然于眼前。</p> <p class="ql-block">穿过巷弄,遇见一家卖姜糖的小铺。姜糖是一种传统小吃,尤其在湘西凤凰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老师傅正拉着糖块,琥珀色的糖浆在手中翻飞,一边做一边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买一块含在嘴里,辛辣与甜腻交织,恰似这座古城的气质——粗粝中藏着柔情。这让我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它不再是遥远的文学想象,而是与眼前鲜活的人间烟火交融在一起的共呜。</p> <p class="ql-block">沱江跳岩是凤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因为过河时需要踩着一块块岩石“跳跃”前进而得名。如今的跳岩铺上了木板,当时是没有木板的,两排跳岩中间都是空着。看不少人小心翼翼走在上面,也有人站在中间拍摄对岸吊脚楼和虹桥,那应该是最好的拍摄位置,可试了几次终因胆小而放弃。其实景区内部分区域平均水深只有约1.5米,也不似《边城》的沅水那般湍急。</p> <p class="ql-block">跳岩不远就是沱江泛舟,看一艘艘乌篷船静静泊在岸边,船夫正不紧不慢地做着准备,这景象,瞬间将我拉回了《边城》的茶峒渡口。我想,老船夫和翠翠的每一天,也是这样开始的吧?伴着船工的号子,乌篷船顺流而下,我又想象着,这里是茶峒,眼前的沱江便是那条“官路”,是那条载着翠翠的悲欢离合、也载着整个湘西世界悲欢离合的沅水。只是看不见那个“在风日里长养着”的翠翠,也没有那只忠诚的黄狗。</p> <p class="ql-block">收回脱疆的思绪,继续前行百余米便到了虹桥。虹桥不仅是连接沱江两岸的物理纽带,更是一个融合了交通、商业、观光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独特空间,是感受凤凰古城魅力的核心所在。除出现在沈从文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中,现代画家黄永玉也曾用画笔描绘其风采。 </p> <p class="ql-block">虹桥初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桥体主要重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后历经多次修缮。也有明太祖朱元璋听信风水师之言,为断“龙脉”而建的传说。虹桥全长112米,宽8米,为三孔两墩的石拱桥,桥墩呈船形以抗水流冲击。桥上设有风雨楼,内含商铺和民俗文化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这座风雨廊桥集桥、廊、亭、市于一体,随人登临二层,俯瞰沱江上下游全景,将沱江两岸如画风光尽收眼底。吊脚楼与古城墙倒映碧波,构成“江南水乡”的绝美画卷。眼前的繁华,却让我愈发想起《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每次看书到最后都感觉惆怅不已又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中午十二点多,游览结束。古城内很多景点并未细看,包括朝阳宫、古城博物馆、陈斗南宅院、杨家祠堂、田家祠堂、熊希龄故居等,因为集体活动时间有限。返途中回望古城,它依旧在群山环抱中,在沱江的臂弯里,安详而美丽。</p> <p class="ql-block">十余年光阴已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开电脑里的照片,看山水城浑然一体,正是“青山抱古城,沱水绕城过”。</span>再读《边城》,将2010年的真实游览体验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意境相结合,犹如在时光的河流中打捞一份双重的感动。凤凰古城远不止是《边城》的背景板,它本身是一座底蕴深厚、价值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边城》更像是这座古城打开的一扇被世人认识的窗,而窗内的世界要广阔和精彩得多。如今的凤凰古城,每天都在续写着新的边城故事。</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取自网络,致谢原创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