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1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湘西行第五天</p><p class="ql-block">芷江鼓楼与风雨桥-湘西行(18)</p><p class="ql-block">(一)【万和鼓楼】</p><p class="ql-block">侗族标志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万和鼓楼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舞水河东岸,2005年建成,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五座鼓楼构成主体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龙津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外围四座鼓楼通过360个龙灯装饰的檐廊相连形成环形结构,整体呈现"圆宝护鼓楼"的侗族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其中心芦笙楼高23.8米共15层,其余四座均为7层结构。</p> <p class="ql-block">作为当今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侗族鼓楼群,这里既是传统议事集会的场所,也是现代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群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及两座对歌楼组成。</p><p class="ql-block">中心芦笙楼采用八面翘角造型,建筑高度达23.8米共15层,其余四座鼓楼均为7层结构。通过360个龙灯装饰的檐廊将外围四座鼓楼相连,形成直径达74米的环形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营造技艺</p><p class="ql-block">鼓楼群采用全木榫卯结构建造,檐廊龙灯采用传统竹编工艺制作。</p><p class="ql-block">中心楼攒尖顶设计融合侗族芦笙造型元素,各层檐角悬挂铜制风铃,体现了侗族工匠"楼未动而铃先响"的精妙力学应用。</p><p class="ql-block">外围檐廊的龙灯阵列按侗族历法设置360盏,象征全年时序循环。</p> <p class="ql-block">文化功能</p><p class="ql-block">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空间,中心楼底层保留火塘聚众议事的传统功能。</p><p class="ql-block">讲款坪(议事广场)现已成为市民晨练、歌舞活动的开放式广场。</p><p class="ql-block">夜间鼓楼群亮灯后形成"圆宝楼"的灯光景观,配合舞水河倒影成为当地著名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建筑群免费对外开放,每日亮灯时间为19:00-22:00。毗邻芷江汽车站与龙津风雨桥,形成步行15分钟的沿河文化旅游动线。</p><p class="ql-block">中心楼二层设有侗族建筑文化展厅,展示鼓楼营造技艺非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一芦笙楼</p><p class="ql-block">幸福芷江 百姓舞台</p> <p class="ql-block">侗家情与腰鼓</p> <p class="ql-block">巨型腰鼓</p> <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舞水</p> <p class="ql-block">廖记餐馆 地道芷江菜</p><p class="ql-block">芷江的吃的也非常多,以酸辣为主,最有名的当然是芷江鸭了!推荐的餐馆:廖记餐馆,最正宗的芷江鸭。</p> <p class="ql-block">芷江廖记餐馆</p> <p class="ql-block">5菜1饭一204元</p> <p class="ql-block">向星辰许愿 在芷江相見</p> <p class="ql-block">(二)【龙津风兩桥】</p><p class="ql-block">芷江龙津桥</p><p class="ql-block">中国湖南省境内桥梁</p><p class="ql-block">此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历经四百多年历史,位于湖南省芷江县;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中间过道宽5.8米,高15米(最高处17.99米);2000年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记载为世界最长的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名字来源</p><p class="ql-block">此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据说,当时有一法号宽云的老僧来到芷江城的舞水边,正遇上风高浪急天。宽云法师眼看着载满行人的船只被风浪掀翻,一船生灵瞬间即被洪流淹没。法师当即对佛发誓:化缘修桥,造福百姓。法师从此托钵苦行,风雨无阻,化缘两年,得善银1、5万两,粮食11万担。在宽云法师亲自督促下,历时两年,一座大桥如长龙横跨舞水。/</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日大桥完工时,有人见法云大师刚踏上大桥,便风雨大作,法师乘龙飞升。于是,此桥便命名为龙津桥。</p> <p class="ql-block">大桥特点</p><p class="ql-block">湖南省芷江风雨龙津桥全长246.7米,桥宽12、2米,为中空式木结构廊桥。16个桥礅设计成舰形,全由巨大的四方形青石砌成。有石砌桥墩16座,桥上面建有房屋,中间走人,两边有店铺经商,桥西头建有一个小寺,叫长虹寺,桥中间建有一座八角凉亭,碧瓦朱栏,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桥面除了两侧的长廊,还建有7座精美的桥楼,位于中部的主楼亭为八角攒顶式的五层桥亭,翘角飞檐,势欲凌空。</p> <p class="ql-block">桥面上两侧的长廊共建成92个开间的店铺门面,走进廊桥,如入街市。而各店铺里阵列的,又多为文物古玩,笔墨纸矶等传统的“文房四宝”,亦或湖南芷江的名点小吃。</p> <p class="ql-block">这92间店铺的设计和装饰,与整座廊桥的风格十分和谐,用料十分讲究,全部为青蓝色琉璃瓦顶,并一律饰以金黄色兽头,是现代园林建筑风格与侗乡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最佳。</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称奇的是,整座廊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居然没有使用过一钉一铆。这些看上去琳琅满目、千奇百态、结构复杂的无数廊柱、木刻悬挂、枋、檩凳、雕花栏杆等等,斜穿直套,纵横纵横交织,全以木榫衔接。</p> <p class="ql-block">更为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而复杂,风格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的木工工艺施工,“主堂墨师”竟是两个乡间老木匠,一位名叫李秀清,一位名叫邹小龙,由这二人负责施工。整个工程完成后,上百工人在施工中,居然未伤一人,未损一物,据说连木榫头也没有浪费一个,这不能说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不能不相信有“天公造化”一说!如此精湛而高超的技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经历风雨</p><p class="ql-block">大桥建成后,历经400多年,一直是湘西交通要冲,使得芷江成了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龙津桥也被称为“三楚西南第一桥”。旧时,位于大湘西之南的芷江,地处“黔滇门户”,也是大湘西南的文化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于是,也就成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三楚第一桥</p><p class="ql-block">(三楚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对楚地的分区管理,基于经济、地理特征划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首次系统记载。项羽所建立的“西楚霸王”是短暂的过渡性政权。)</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龙津桥成了日本人要推毁的重要目标,不断出动战机来轰炸。据史载,最多的一次,日本人出动了27架飞机来对龙津桥轮番轰炸。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龙津桥居然一直巍然傲立于战火纷纷下,保障抗战军车顺利通行。人们便说:“龙津桥本身就是一条东方龙啊,岂能让鬼子的炮火摧毁“!这实在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修缮时间</p><p class="ql-block">为了恢复芷江大桥的历史原貌,继承和发展侗族建筑文化艺术,1998年芷江县委、政府决定重修风雨桥,并于1999年动工。重修后的龙津桥更加巍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和平广场</p> <p class="ql-block">金牛雕塑</p> <p class="ql-block"> 大世界基民斯之最</p><p class="ql-block">最长的风雨桥一龙津桥 </p> <p class="ql-block">雪峰山会战遗扯</p><p class="ql-block">芷江龙津风雨桥</p><p class="ql-block">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亲水码头</p> <p class="ql-block">(三)【索子街吊角楼】</p><p class="ql-block">芷江索子街</p><p class="ql-block">是芷江侗族自治县以侗族建筑群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地理范围自万和鼓楼延伸至龙津风雨桥沿河区域。</p> <p class="ql-block">街区现存明清时期吊脚楼建筑42栋,其中临河18栋完整保留了"前店后宅""下店上居"的传统格局。</p><p class="ql-block">2020年文旅改造后,沿河建筑增设夜景观光系统,形成"五彩侗楼映碧水。</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吊脚楼</p><p class="ql-block">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