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文曲星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六章为《季氏篇》,包含14章内容,原文及白话文注解</p><p class="ql-block">16.1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p><p class="ql-block">注解: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指责冉求这是他的过错,因为颛臾曾是先王的东蒙主,且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臣属。冉有称是季氏要打,自己和季路不想打,孔子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话批评他们失职。冉有又说颛臾城墙坚固且离费邑近,不夺取会成为子孙忧患,孔子则指出君子痛恨找借口掩饰自己欲望的行为,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观点,还认为季孙的忧患在内部。</p><p class="ql-block">16.2他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天下有道时,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天下无道时,就由诸侯作主。诸侯作主,大概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大夫作主,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老百姓也不会议论国家政治。</p> <p class="ql-block">16.3原文: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p><p class="ql-block">16.4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与走邪门歪道、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p><p class="ql-block">16.5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称赞别人的好处、广结善友为爱好有益;以骄傲、闲逛、大吃大喝为爱好有害。</p><p class="ql-block">16.6 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陪君子说话要注意避免三种过失:没到说的时候就说叫急躁;到该说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表情就说叫睁眼瞎。</p><p class="ql-block">16.7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p><p class="ql-block"> 注解: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衰落,要戒贪婪。</p> <p class="ql-block">16.8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自然规律所以不敬畏,不尊重大人物,戏侮圣人的言论。</p><p class="ql-block">16.9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是下等人。</p><p class="ql-block">16.10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注解: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白、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要考虑是否敬业、有疑问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果、见到好处要考虑道义。</p> <p class="ql-block">16.11 原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p><p class="ql-block">注解:孔子说见到善良的行为要像赶不上似的去追求,见到不善的行为要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赶快避开。他说自己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但对于隐居来坚守志向,行义来实现主张的人,只听过话,没见过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16.12 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p><p class="ql-block">注解: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百姓觉得他没什么德行值得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至今还称赞他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p><p class="ql-block">16.13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p><p class="ql-block">注解:陈亢问伯鱼是否学到了特别的东西,伯鱼说没有。他讲述了孔子两次问他是否学《诗》学《礼》,并分别说明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自己因此回去学习。陈亢听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获,知道了《诗》和《礼》的作用,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16.14 原文: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p><p class="ql-block"> 注解: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的核心思想是孔子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乱象的批判,以及对君子修身、治国理政的规范与倡导。</p><p class="ql-block"> 具体可分为两大维度:</p><p class="ql-block"> 1. 政治层面:针对季氏伐颛臾、政权下移(公室失权、大夫掌权)等违背周礼的行为,孔子提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理想,强调“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原则,反对以武力解决内部问题,警示“萧墙之内”的内部隐患。</p><p class="ql-block">2. 个人修养层面:系统阐述君子的行为准则,包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的交友与择乐标准,“三戒”(戒色、戒斗、戒得)的人生阶段警示,“九思”(视、听、言、行等方面的思考要求)的日常修身方法,以及对“见善则学、见不善则避”的道德实践倡导。</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帮你提炼本章中“君子九思”或“三友三乐”的具体实践建议,方便你结合生活理解,需要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