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晋陕行之逛回民街、钟鼓楼,观西安记忆展

贝贝舟

<p class="ql-block">9月29日下午,豫晋陕行最后一站,逛回民街、钟鼓楼,参观西安记忆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是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院门、北广济街、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西安本地人对这片区域统称“坊上”,外地游客则习惯称为“回民街”。</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所在北院门街道,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就已成为西安回族聚居的地方,明清时期则发展为回族传统商贸活动区。</p><p class="ql-block">1992年,北院门街道实行改造,将沥青路街道和两侧砖铺人行道改铺为青石,两侧按明清风格建2层楼房。1993年9月,建成仿古文化旅游街。由于此处为回族居民聚集生活之地,故名。</p> <p class="ql-block">西安回民街是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代表,同时保留有古代东西方商贸交流的痕迹,街区内的清真寺则彰显对多民族宗教的包容,回民街一年四季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北宋晚期至南宋初,西安城内西北隅就已经成为西安回族聚居的地方。从元代初期起,西安城内以回坊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区得到了明显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当时西安城的西大街、北院门、鼓楼附近已经是回族传统商贸的活动区了。</p> <p class="ql-block">回坊风情街在鼓楼的边上,是回民区的一条街道,长约500米左右,南北走向,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或餐饮、或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历史街区内有10座年代不一、大小各异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化觉巷清真大寺。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商业网点,民族服饰、工艺品、清真副食、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这里有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 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这里虽然被当作了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点,但其实当地居民一直把这里当做吃小吃、逛街休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饭纳凉消磨时间的市民的更多。其实整个“回坊”地区都是饭馆林立,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其中不乏当地人最认可的老字号小店。“回坊”地区除了北院门、大学习巷、西羊市外,还包括大皮院、东羊市、北广济街、桥梓口等一大片区域。</p> <p class="ql-block">↓打卡高家大院(北院门144号民居)</p> <p class="ql-block">北院门144号民居,又名高家大院、高岳崧故居,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144号,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现为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北院门144号民居属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南北宽42米,东西长63米,总占地4.2亩(约2800平方米),北跨院占地3.1亩,南跨院占地1.1亩,总居住面积2517平方米,房屋86间,其中现对外开放56间;北院门144号民居展示了明清建筑艺术、古家具、传统民居楹联、砖雕艺术,是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其精妙的建筑设计可谓独具特色,包含着美学、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种种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北院门144号居居</p><p class="ql-block">2001年2月9日,北院门144号民居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为西安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北院门144号民居被陕西省人民列为陕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化觉巷</p><p class="ql-block">化觉巷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回民街区域,南通鼓楼,北接西羊市街,由四条互通小巷组成。巷内西安清真大寺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占地1.2万平方米,含四进院落,融合伊斯兰风格与传统四合院布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区保留传统民居变迁痕迹,现存安家小院为代表性古民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打卡化觉巷</p> <p class="ql-block">↓时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钱是日用品,快乐是必须品</p> <p class="ql-block">↓网友视频带你走进西安记忆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参观西安记忆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在化觉巷牌楼的左侧,一共两层,一层是参观区,二层是购物区。参观区有人讲解是免费的,能够了解到西安的时代变化及发展,还有一些展品,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来到二层购物区,也分为好几个区域:文创区、饰品区、食品区、护肤区、招财进宝区等。每个区域都会有专人负责和介绍产品。</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以展示西安的发展历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从图片、文字、实物、文物等多方面出发,系统全面的向您讲述西安这座城的故事。展馆分为多个区域,主要展示西安特色小吃、皮影文化、西安的发展历程等多个内容。</p><p class="ql-block">↓这里是西安</p> <p class="ql-block">↓西安最中国</p><p class="ql-block">地上是西安</p><p class="ql-block">地下是长安</p> <p class="ql-block">↓与画中唐代仕女对话…</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西安都叫啥?</p><p class="ql-block">西安历史上曾被称为丰镐、镐京、咸阳、长安、常安、大兴、京兆、奉元、安西、西安等名称,每个名称均与不同朝代或历史事件相关。</p><p class="ql-block">西安历史上的主要名称及背景</p><p class="ql-block">‌丰镐‌:西周时期的都城名称,由周文王所建丰京和周武王所建镐京合称,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严格意义上的都城。‌‌</p><p class="ql-block">‌镐京‌:西周都城,位于今西安西南,为周王朝政治中心,延续276年。‌‌</p><p class="ql-block">‌咸阳‌:秦朝都城(前350年–前206年),涵盖今西安与咸阳部分区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以此为都。‌‌</p><p class="ql-block">‌长安‌:西汉刘邦定都后命名,取“长治久安”之意,沿用至唐代,是西安最著名的古称,作为13朝都城历时超千年。‌‌</p><p class="ql-block">‌常安‌:新朝王莽篡汉后短暂改名(9年–23年),后恢复为长安。‌‌</p><p class="ql-block">‌大兴‌:隋文帝杨坚建新都时命名(582年),因曾受封“大兴都公”,唐初复名长安。‌‌</p><p class="ql-block">‌京兆‌:北宋至元初对西安的行政称谓,为西北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奉元‌:元代改安西路为奉元路(1312年),延续至明初。‌‌</p><p class="ql-block">‌安西‌:元世祖封安西王时改京兆府为安西路(1272年)。‌‌</p><p class="ql-block">‌西安‌: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寓意“西方安定”,名称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p><p class="ql-block">‌西安作为古都的核心朝代数量为13个‌,包括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时期)、西晋(愍帝时期)、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这些王朝在西安建都累计超过1100年。‌</p> <p class="ql-block">↓西安最早的原住民是谁?</p><p class="ql-block">西安最早的原住民是‌蓝田猿人‌,属于早期人类种群。</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1963年,在蓝田县洩湖镇陈家窝遗址发现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1964年,在公王岭遗址发现中年女性头骨化石,被复原为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命名为“蓝田直立人”或“蓝田人”。这一发现将西安的人类活动历史推至约110万年前,是亚洲最早的人类遗址之一。 ‌</p><p class="ql-block">科学意义</p><p class="ql-block">蓝田猿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主要分布在秦岭附近。其生存环境包括灞河流域的黄土台地和河流阶地,生态环境优越,为早期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p> <p class="ql-block">↓唐朝以后为何都城不选择西安?</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后都城不再选择西安,主要受地理环境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及军事格局调整等因素影响:</p><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变化</p><p class="ql-block">自唐朝中后期起,关中地区气候逐渐恶化,降雨减少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庞大都城的供养需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渭河等水系漕运能力衰退,无法支撑百万人口城市的物资运输。 ‌</p><p class="ql-block">经济重心南移</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成为国家财政支柱。唐朝漕运数据显示,江南漕粮从120万石激增至400万石,但跨黄河运输成本过高(每斗米运费达200文),导致关中经济地位下降。 ‌</p><p class="ql-block">军事格局调整</p><p class="ql-block">唐朝后期东北契丹崛起,唐廷需在河北屯驻重兵,而长安远离前线,导致强藩难控的局面。五代后,政权更倾向于选择靠近军事重心的都城(如开封、北京)。 ‌</p><p class="ql-block">战乱破坏严重</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期间(755-763年),长安城遭叛军洗劫,随后150年间六次被攻占(如783年泾原兵变、880年黄巢起义),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损毁。</p> <p class="ql-block">↓西安真的有龙脉吗?</p><p class="ql-block">龙脉是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概念,指山脉走势和风水格局,西安在历史和传说中被认为位于龙脉之上,但这并非科学事实。</p><p class="ql-block">龙脉的概念</p><p class="ql-block">龙脉源于中国传统堪舆学,指地理上山脉的起伏连绵与风水格局的关联,象征着气脉和能量。昆仑山被视为华夏龙脉的发源地,分北、中、南三大干脉。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龙脉代表大地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西安与龙脉的关联</p><p class="ql-block">在历史和传说中,西安常被视为龙脉汇聚之地。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被尊为龙脉中心,西安位于其支龙汇聚点,被称为“七十二条支龙”的起点。龙首原(今龙首村)被认为是龙头,渭河至秦岭构成龙身龙尾,是汉唐皇宫所在地,地势最高。西安的钟鼓楼传说为镇压龙气而建。‌‌</p><p class="ql-block">历史和科学视角</p><p class="ql-block">龙脉在古人心中象征王朝气数,如秦始皇曾试图破坏六国龙脉。然而,现代科学认为龙脉是文化信仰,非客观实体。西安的考古发现(如秦始皇陵)和地势优势(如北郊免灾)常被关联,但实际源于地理和尊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西安人的回忆都有啥?</p><p class="ql-block">西安人的回忆主要集中在传统美食、历史地标和城市变迁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传统美食</p><p class="ql-block">‌牛羊肉泡馘‌:掰馍仪式感强,汤汁浓郁,配糖蒜和辣椒酱解腻。 ‌</p><p class="ql-block">‌小炒泡馘‌:酸辣口味,配菜丰富,重口味偏好者的首选。 ‌</p><p class="ql-block">‌粉汤羊血‌:六百年历史的麻辣小吃,羊血嫩滑,汤底香料独特。 ‌</p><p class="ql-block">‌肉夹馍‌:腊汁肉肥瘦相间,白吉馍酥脆,被称为“汉堡式”吃法。 ‌</p><p class="ql-block">‌甑糕‌:糯米与红枣蒸制,甜而不腻,是传统早餐代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地标</p><p class="ql-block">‌都城隍庙‌:明代建筑,西安现存唯一道观群,承载着道教文化记忆。 ‌</p><p class="ql-block">‌东大街‌:曾是西安最繁华商业区,2008年改造后恢复通车,见证城市变迁。 ‌</p><p class="ql-block">城市变迁</p><p class="ql-block">‌华清宫‌:因《长恨歌》实景演出闻名,2024年获税收优惠支持,成为文旅融合典范。 ‌</p><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汉服文化聚集地,展现盛唐风貌的夜间经济代表。 ‌</p> <p class="ql-block">↓西安的道北,曾经的江湖</p><p class="ql-block">西安道北是民间对西安陇海铁路以北区域的统称,原指抗日战争时期因黄河水患及战乱迁入的河南难民形成的棚户区,地理范围东起太华路、西至红庙坡,核心区域为自强路与二马路一带。该区域形成与1934年12月陇海铁路西安段通车密切相关,铁路建设刺激城北工商业发展,形成新市区及铁道以北的交通指向型工商业地带。</p><p class="ql-block">1938年花园口决堤及1942年河南饥荒导致难民沿铁路西迁至此,通过潼关至西安段铁路运输躲避日军炮火,搭建简易住房形成多省籍混居的聚居地,1998年人口调查显示该区域河南籍占比达三分之一约15万人。区域内长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治安混乱等问题,曾以高犯罪率成为西安“落后、破旧、暴力”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21世纪后,伴随城市规划推进,2005年启动大明宫遗址区改造工程,2010年建成国家遗址公园。2019年西安火车站北广场改造项目全面实施,作为“三改一通一落地”重点工程涉及6166户居民搬迁,原有棚户区被彻底拆除。随着地铁建设与城市更新,该区域功能转型为交通枢纽与历史文化展示区,狭窄小巷、拥挤大杂院等旧貌消失,被高楼、休闲广场及通畅城市道路取代,“道北”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称谓逐渐淡出日常使用。</p> <p class="ql-block">↓西安人的城墙下有西安人的火车</p><p class="ql-block">‌“西安人的城墙下有西安人的火车”是歌曲《西安人的歌》中的经典歌词,描述了西安火车站与明城墙相邻的地理景观,象征着古城历史与现代交通的融合。‌ 该歌词由程渤智和范炜创作,反映了西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歌词中的“城墙”指西安明城墙(建于600多年前),“火车”指西安火车站(始建于1934年)。两者实际相邻,火车站位于城墙解放门附近,形成“站、宫、城”独特结构,游客可“南出登古城墙”。‌‌</p><p class="ql-block">‌历史与功能‌:西安火车站历经改扩建(2021年完成),运输能力提升2.4倍,2023年发送旅客2400万人次。其位置使火车声在城墙下回响,成为老西安人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安人的夏天,蒲扇、冰峰、钟楼小奶糕…</p> <p class="ql-block">↓习俗</p><p class="ql-block">了解西安从民俗开始</p> <p class="ql-block">↓美食</p><p class="ql-block">碳水之都的美食都是传奇</p> <p class="ql-block">↓羊肉泡馍真是赵匡胤发明的吗?</p><p class="ql-block">羊肉泡馍的起源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但更准确的表述应为“传说”与其相关。现有史料中并无确凿证据证明赵匡胤发明了羊肉泡馍,民间多流传其落难时食用羊肉汤泡馍的典故。 ‌</p><p class="ql-block">历史溯源</p><p class="ql-block">羊肉泡馍的雏形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羊羹”,隋唐时期与面食文化结合形成早期形态。宋代文献中确有赵匡胤流落长安时食用羊肉汤泡干馍的记载,但未被明确记载为“发明者”,而是作为传播节点被广泛传颂。 ‌</p><p class="ql-block">传说演变</p><p class="ql-block">民间故事常将赵匡胤的落难经历与羊肉泡馍关联,如向店主乞讨烧饼后用羊肉汤泡食,后被皇帝身份加持推广。这类传说最早见于地方志记载,成为西安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p><p class="ql-block">学术考证</p><p class="ql-block">现代研究认为其起源具有多源性:</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已有“羊羹”雏形</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阿拉伯商人将“麦勒麦”(羊肉汤)与面食结合</p><p class="ql-block">宋代成为民间饮食并因赵匡胤典故传播 ‌</p> <p class="ql-block">↓西安凉皮为何会成为贡品?</p><p class="ql-block">西安凉皮成为贡品主要与秦始皇时期的历史典故相关。相传秦始皇时期,陕西关中地区遭遇大旱,稻谷减产,农民无法完成纳贡任务。当地一位叫李十二(或朱十三)的乡绅将陈米碾成米粉,蒸制成米皮上贡。秦始皇品尝后大为赞赏,免除了当年的赋税,并指定凉皮为贡品,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该传说与秦镇(今西安市户县)的凉皮起源直接相关。据记载,秦镇米皮选用当地籼米,经泡米、磨浆、蒸制等工序制成,其辣椒油配方至今仍以家族秘传为主。 ‌</p><p class="ql-block">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凉皮从米皮发展为面皮(如汉中面皮),并融入各地食材形成不同流派。例如汉中热米皮采用汉江流域籼米,搭配骨汤和野菜食用,形成独特风味。</p> <p class="ql-block">↓蓼花糖是慈禧给起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蓼花糖并非慈禧太后亲自命名,但其名称的演变与慈禧太后有直接关联。该小吃原名“辽花糖”,因形似蓼花植物被慈禧太后更名为“蓼花糖”。 ‌</p><p class="ql-block">名称变更过程</p><p class="ql-block">‌原名“辽花糖”‌:蓼花糖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最初名为“辽花糖”,由陕西三原县的传统糕点演变而来。 ‌</p><p class="ql-block">‌更名“蓼花糖”‌:清朝光绪时期,秦商周莹将辽花糖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太后因其外形酷似蓼花植物,遂赐名“蓼花糖”,并列为宫廷贡品。 ‌</p><p class="ql-block">蓼花糖的制作工艺在陕西三原县尤为著名,以糯米、芝麻、白糖为原料,经膨化、成型等多道工序制成,外形似蓼花,口感酥脆、内馅绵密。</p> <p class="ql-block">↓吃了五豆就糊涂</p><p class="ql-block">送长辈要送四色礼</p> <p class="ql-block">↓没有腊牛肉的春节是不完整的</p><p class="ql-block">为啥油泼辣子能成为一道菜?</p> <p class="ql-block">↓这个字大多数人不认识。</p><p class="ql-block">𰻞𰻞面(汉语拼音:Biángbiáng miàn,Biáng字是一个合字“𰻞”,常被代替写为BiángBiáng面、奤奤面或彪彪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制作时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甑糕不叫甑糕?</p><p class="ql-block">在西安,甑糕的正确名称是‌甑糕‌(发音为“zèng gāo”),但本地人常将其误读为“jìng gāo”。这种发音差异源于陕西方言对“甑”字的发音演变,导致“甑”在方言中读作“jìng”,而非标准读音“zèng”。 ‌</p><p class="ql-block">名称差异的成因</p><p class="ql-block">‌发音演变‌:陕西方言中“甑”的发音与普通话不同,长期口语化使用中逐渐演变为“jìng”,形成独特的发音特征。 ‌</p><p class="ql-block">‌书写混淆‌:部分本地人可能将“甑”误写为“镜”,但实际应为“甑糕”。 ‌</p><p class="ql-block">甑糕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食材‌:以糯米、红枣、红豆为主,分层蒸制,口感软糯香甜。 ‌</p><p class="ql-block">‌历史‌:起源于3000年前的“粉糍”,唐代发展为枣米合蒸的形制,是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 ‌</p> <p class="ql-block">↓西安方言怎么说</p><p class="ql-block">西安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是陕西关中方言的代表,使用人口约1000-2000万。其核心特点是声调转换规则(普通话一声转三声、三声转四声、四声转一声、二声不变)和丰富古汉语词汇,如“嘹咋咧”(好)、“谝”(聊天)。‌</p><p class="ql-block">西安方言源于周代“雅言”,是古代官话基础,保留古汉语痕迹(如“咥”出自《周易》)。其“咬字重、中气足”的发音风格与秦腔文化相关,体现关中豪放特质。‌‌</p> <p class="ql-block">发音与常用词汇</p><p class="ql-block">‌声调规则‌:普通话一声读三声(如“妈”读“mǎ”),三声读四声(如“好”读“hào”),四声读一声(如“是”读“shī”),二声不变(如“人”读“rén”)。‌‌</p><p class="ql-block">‌高频词汇‌:</p><p class="ql-block">问候与感叹:嘹咋咧(好)、额滴神啊(天啊)、么麻达(没问题)。‌‌</p><p class="ql-block">日常动作:咥(吃饭)、谝(聊天)、克里马擦(快点)。‌‌</p><p class="ql-block">人称与物品:屋里人(已婚妇女)、乡党(老乡)、饦饦(烧饼)。‌‌</p> <p class="ql-block">↓生活</p><p class="ql-block">外冷内热,怕婆娘!</p> <p class="ql-block">↓"生、冷、蹭、倔"的西安人</p><p class="ql-block">在西安有种幸福叫"怕婆娘"</p> <p class="ql-block">↓千万秦人齐吼秦腔</p><p class="ql-block">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p><p class="ql-block">该诗句出自歌手王建房的方言歌曲《啥家啥》,既是陕西地域文化的鲜活写照,也是对秦腔艺术的形象诠释。</p> <p class="ql-block">秦腔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起源发展‌:可追溯至周秦民歌,成型于明代,清乾隆时期因魏长生进京演出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流派分布‌:分东路(同州梆子)、西路(西府秦腔)、南路(汉调)、北路(阿宫腔)、中路(西安乱弹)五大流派。</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与影响</p><p class="ql-block">‌表演特征‌:枣木梆子击节伴奏,唱腔高亢激越,常见"大哭大笑、大起大落"的表演范式。‌‌</p><p class="ql-block">‌文化辐射‌:作为梆子腔鼻祖,影响京剧等40多个剧种,2018年统计西北六省保有专业院团超200家。‌‌</p> <p class="ql-block">↓香道</p><p class="ql-block">长安贵族的香膏</p><p class="ql-block">唐代香膏在长安贵族阶层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妆扮服饰、室内熏香及身体护理。其制作工艺融合了沉香、龙涎香、檀香、麝香等四大名香,并通过复杂工序提取香气。 ‌</p><p class="ql-block">唐代香膏的使用场景</p><p class="ql-block">‌妆扮服饰‌:贵族女性常将香膏用于头发整理或肌肤保养,例如将茉莉花等草本香料浸入油脂制成香膏,涂抹于发间或涂抹于身体,散发持久香气。 ‌</p><p class="ql-block">‌室内熏香‌:宫廷制香师调配的合香(如“杨贵妃帏中衙香”)常用于床帐熏香,通过香炉散发香气。 ‌</p><p class="ql-block">‌身体护理‌:部分香膏兼具止汗除味功能,如腋下止汗香膏可抑制体味,保持肌肤干爽。 ‌</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唐代采用“脂吸法”提取香气,需经历凝脂、鲜花采选、窨花除花等12道工序。例如福州茉莉花香膏制作需将鲜花浸入油脂,通过低温长时间窨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茯茶-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p><p class="ql-block">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特色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边销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萨克,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p><p class="ql-block">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茯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p><p class="ql-block">茯茶过去600年产地在陕西泾阳,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考虑到在泾阳制茶,存在着二次运输,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阳泾阳茯砖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讨论主要产地为为陕西泾阳及湖南益阳。</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手艺</p><p class="ql-block">三秦大地的精雕细琢</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p><p class="ql-block">东方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一种流行于唐代的铅釉陶器,是对汉代釉陶的发展,最早出现于唐高宗(650~683)时期,玄宗开元(713~741)时鼎盛,天宝(742~756)以后衰落。对宋三彩、辽三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唐三彩”之名源于洛阳,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筑陇海铁路开封至洛阳段时,在洛阳北邙山脚下施工损毁一批唐墓,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动物和人物俑。古玩商们将其运往北京,私下称其为唐三彩。</p><p class="ql-block">所谓“三彩”,是指在白色素胎上饰以黄、绿、白为主的釉彩,以表示多彩之意。因大批唐三彩珍品在洛阳出土,故又称“洛阳唐三彩”。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唐三彩多以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黏土为原料,先在1000℃以上的窑温下烧制素坯,上釉后,在800℃左右低温下烧成。有的在釉下的胎上采用刻花、划花、贴花等技法做出鸟兽、花卉、人物等装饰。釉由含铁、铜、钴、锰等多种呈色元素的矿物配制。作为助熔剂的铅,既可降低烧成温度,又能使釉面光亮。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形成斑驳美丽的釉色。颜色有黄、绿、白、蓝、褐等,其中蓝釉是中国最早的以钴土矿作彩料所呈现的釉色。讨论唐三彩大都是冥器,只有小部分为生活用具,器类主要有俑、动物、模型器、建筑构件四大类,其中俑和动物是在武则天(684~704)时期才出现的。玄宗开元时期,唐三彩艺术发展到巅峰。</p> <p class="ql-block">↓耀州瓷</p><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流壶就是耀州瓷</p><p class="ql-block">耀州瓷中最为著名的流壶当属‌青釉倒流壶‌,其独特的设计与精湛工艺使其成为耀州瓷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青釉倒流壶的特征</p><p class="ql-block">该壶高18.3厘米,通体施青釉,壶身刻有缠枝牡丹纹,底部设梅花形注水孔,利用漏柱实现倒流注酒功能。壶体以凤凰、狮子、牡丹三种吉祥纹样组合,象征百鸟、百兽、百花,现存仅此一件孤品。其刻花技法线条流畅犀利,展现了北宋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工艺水平。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青釉倒流壶为北宋皇宫贡瓷,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今彬州市),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北方民间青瓷代表,耀州窑自唐代创烧至宋代鼎盛,其刻花技艺居宋代同类工艺之首。 ‌</p><p class="ql-block">工艺价值</p><p class="ql-block">该壶融合了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既体现了耀州瓷“胎质坚细、釉色青黄”的典型特征,又通过倒流设计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p> <p class="ql-block">↓鼻烟壶</p><p class="ql-block">清代贵族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鼻烟壶在清代确实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这一现象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推崇密切相关。 ‌</p><p class="ql-block">贵族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清代鼻烟壶最初作为皇室专享物品,其材质与工艺均体现尊贵地位:</p><p class="ql-block">‌材质稀缺‌:早期以金属、骨角等为主,玻璃材质因工艺复杂且当时国内尚未普及,成为身份象征; ‌</p><p class="ql-block">‌工艺考究‌:康熙时期发展出玻璃胎画珐琅工艺,在玻璃上绘制繁复纹饰;乾隆时期更融合内画、雕刻、镶嵌等数十种技艺,形成“方寸之间的指尖乾坤”; ‌</p><p class="ql-block">‌皇室专属‌:雍正款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乾隆款人物内画鼻烟壶等均为宫廷御用珍品,底款刻有“雍正年制”“乾隆年制”等标识。 ‌</p><p class="ql-block">贵族风尚的推动者</p><p class="ql-block">康熙、乾隆等帝王不仅将鼻烟壶作为奖赏品,还亲自参与设计,例如乾隆皇帝曾命工匠制作“玻璃胎画珐琅竹节式鼻烟壶”,其造型与纹饰均体现皇室审美。</p> <p class="ql-block">↓凤翔泥塑</p><p class="ql-block">凤翔泥塑,陕西省凤翔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凤翔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其起源于周秦时期,盛行于唐代,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明代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凤翔泥塑成为了融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凤翔泥塑的制作要经过毛稿制模、彩绘、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其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乡土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泥塑(凤翔泥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皮影</p><p class="ql-block">关中皮影,电影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关中皮影(又称影子戏)起源于西汉时期,北宋时期逐渐兴盛,其艺术形式通过灯光投射兽皮或纸板剪影进行表演,被国际电影史界公认为动画电影的雏形。 ‌</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关中皮影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宋代《武林旧事》记载了“绘革社”等行业组织,表明当时已有专业艺人、剧本和行业规范。唐代佛教活动中的光影表演为其提供了艺术基础,宋代仁宗时期达到兴盛。 ‌</p><p class="ql-block">与电影的关联</p><p class="ql-block">皮影戏通过灯光、剪影和道具呈现动态画面,与现代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有相似性。例如:《西游记》题材动画电影‌: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八戒吃瓜》、1964年万籁鸣的《大闹天宫》等经典作品均融入皮影元素。 ‌</p><p class="ql-block">‌技术演变‌:皮影戏的剪影技法、动态表演形式为动画电影提供了早期视觉语言,如1981年《南郭先生》完全采用剪纸技法模仿皮影风格。 ‌</p><p class="ql-block">现状</p><p class="ql-block">关中皮影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尤其在陕西渭南地区保留着传统技艺,其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陕西剪纸</p><p class="ql-block">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p><p class="ql-block">“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生小子,要好的,骑红马,带顶子。”这是陕北流传下来的歌谣。生的女儿要手巧,能不照样子剪出各种花样;生的儿子要读书做官,这是当时对儿女们的最高期望。可以看出对妇女剪花何等重视,难怪在1979年全省民间剪纸普查时发现,凡在45岁以上的妇女中,几乎都能剪花。</p> <p class="ql-block">↓少了谁?</p> <p class="ql-block">↓打卡回民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鼓楼前小憩</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古代建筑,在中国鼓楼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是同类建筑之冠。</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面设以回廊,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各层檐下均施斗栱,层次分明。楼座为长方形,全用青砖砌筑,座高7.7米,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拱券门洞,门洞内路面和基座部分通用青石条。</p> <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p><p class="ql-block">↓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p><p class="ql-block">“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题。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p> <p class="ql-block">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新修缮。据乾隆五年(1741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千米,面积8.7平方千米,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楼基面积1924平方米,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通高34米。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供人车出入,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登陆踏步已由原来的西北侧改为如今的正东侧。</p> <p class="ql-block">鼓楼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南向)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尽显雄浑庄严。</p><p class="ql-block">鼓楼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p><p class="ql-block">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古雅雄健,富有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门。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p> <p class="ql-block">建筑彩绘,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浓艳彩描绘的各种图案,既有装饰效果,又可保护木材。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里,建筑色彩使用同样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金、珠、黄最尊贵的和玺彩绘为第一等,只用于帝王贵族象征皇权的建筑;青、绿的旋子彩绘次之,用于文武百官的宅第;苏式彩绘则位居第三。西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p><p class="ql-block">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p> <p class="ql-block">↓鼓楼大鼓</p><p class="ql-block">为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景美还有世界最大的鼓</p> <p class="ql-block">↓再见,西安鼓楼!再拍个远景照…</p> <p class="ql-block">↓来到离鼓楼不远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中国现存钟楼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p><p class="ql-block">19</p><p class="ql-block">。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西安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p><p class="ql-block">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6.8米,每边长35.5米,表面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均为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汇的通道。</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p> <p class="ql-block">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p> <p class="ql-block">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p><p class="ql-block">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安钟楼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曾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楼上驻扎军队,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p><p class="ql-block">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楼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解放后,人民政府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过去是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可以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封闭,环楼体周围开辟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地下则开辟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p> <p class="ql-block">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皇权社会当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p> <p class="ql-block">↓再见,西安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明天的美篇将带你穿越十三朝古都西安,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