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思想。兔子不吃鱼,小猫不吃胡萝卜。一个人的最爱,可能是另一个人的避之不及。</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他的道理。就像有的人,觉得风险无处不在,没有保险简直寸步难行。如果是车险到期,又忘了续保,那么宁愿打车上班,也不愿冒险。</p><p class="ql-block">有的人不这样想,他们觉得天塌了有高个顶着,怎么可能恰好是我,怎么可能一定是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生病,意外这种小概率事件,更不会和他(她)有关。 </span></p><p class="ql-block">还有的人不想买保险,却喜欢排队领鸡蛋,最后买了很多夸大宣传的保健品。</p> <p class="ql-block">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通常有两种可能:</p><p class="ql-block">一种是侥幸型,觉得意外、重病是小概率事件,“别人倒霉不代表我会倒霉”。他们更在意当下的确定收益,比如存钱、买理财,哪怕收益低,也比花出去却用不上踏实。</p> <p class="ql-block">一种是无力型:承认风险存在,却觉得真出事了,保险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比如认为得癌症治不好,必死无疑,买保险没用。本质是把对风险的无力感转移到了保险上。</p> <p class="ql-block">而接纳保险的人,多是敬畏型,他们未必经历过风险,却清楚小概率≠0概率。就像开车系安全带,不是肯定会撞车,而是知道一旦撞车,安全带能救命。</p> <p class="ql-block">讲一个安全带的故事:同事的一个亲戚,不知道为什么,开车就是不喜欢系安全带。有几个路口的电子眼,专门抓拍不系安全带,一次罚款50元。他被抓拍少说也得有10次。自己也知道不对,就是不改。去年的一天晚上,他和朋友们一起吃完饭回家。开车走到某个路口,为了躲闯红灯的路人,他猛打方向盘撞到路牙石上。因为车速太快,他又没系安全带,在撞击中,方向盘抵到他的胃。他因为刚吃了饭,胃里的东西呕吐出来,又反流回去,不小心呛到气管,人就那么窒息死亡了。)不系安全带,不危害别人,只危害自己和最亲的家人。保险就像安全带,用可控的小钱,对冲不可控的大的风险和不可预测的大额损失。</p> <p class="ql-block">人们对风险认知的差异从何而来呢?</p><p class="ql-block">1. 经历塑造认知</p><p class="ql-block">没见过亲友遭遇意外或重病的人,很难对风险有具象感知,就像没见过暴雨的人,不懂为何要提前修屋顶。反之,若身边有人因风险陷入困境,人会更易意识到“风险离自己很近”。2017年我闺蜜突发重疾离世,我立马主动给自己配了重疾险。突然觉得死离我们很近。</p> <p class="ql-block">2. 信息差导致误解</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反感保险,不是反感转移风险本身,而是被伤过:销售夸大保障、条款看不懂、理赔和期待有差距……这些经历让人从反感销售升级为反感保险。原来确实保险从业人员要求太低了,这是事实。</p> <p class="ql-block">3. 消费观念不同</p><p class="ql-block">买保险是延迟满足——牺牲当下部分消费,换未来保障。反感者更看重当下的确定性快乐,觉得钱要花在看得见的地方;而接纳者则愿为未来兜底买单,认为这是必要的风险转移。</p> <p class="ql-block">人的认知没有对错,关键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p> <p class="ql-block">当然反感保险未必是认知不足,接纳也未必是更聪明。就像有人晴天带伞,有人觉得下雨再躲,都是对可能性的权衡。</p> <p class="ql-block">关键是,无论选不选保险,都要对结果负责。不买保险,是否能承担风险发生的经济后果?这才是我们要三思的。我是从事金融行业几十年的专业保险人,最近经历了太多客户理赔,感慨颇深,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