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1起南京莫愁湖公园免费进园,2025年金秋10月11日进园一览。</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洒落,我便踱步到了莲园门口。白色的门楼静静立着,匾额上“莲园”二字清雅如墨,石狮子守在两侧,仿佛已看了无数个春秋。我常在这里驻足,不是为了入园,而是喜欢站在门口,看那石板小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有的提着相机,有的牵着孩子,步履轻缓,像走进一段不愿惊扰的旧梦。这园子不大,却总让我觉得,走进去,心就静了。</p> <p class="ql-block">今日顺道拐去了莫愁湖美术馆。飞檐下的“莫愁湖美术馆”牌匾在阴天里显得格外沉静,石狮子依旧威严,门前那幅绿色海报换了内容,写着“江南旧影”四个字,倒也应景。我站在台阶前看了一会儿,没进去。有时候,看一座建筑的门面,便已知它的气质——幽静、不争,像一位老友,不必多言,彼此懂得就好。</p> <p class="ql-block">八角窗框住了一角绿树与飞檐,像一幅活的画。我站在廊下,透过那几何纹路望出去,世界被切成了规整的形状,却更显和谐。这园子里的窗,从不只是为了采光,它们是眼睛,教人学会如何看——看一枝柳如何拂水,看一片云如何游走,看生活如何在框定之中,依然自由。</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穿过竹林时,风正轻轻摇着竹叶。假山石立在绿意深处,层层叠叠,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诗。我常想,古人堆石为山,不是为了造景,而是为了安放心事。竹影斑驳落在石上,忽明忽暗,如同记忆的碎片。我坐在旁边的石凳上歇了会儿,听风过林梢,竟觉得,那些平日里纠缠的琐事,也如竹叶间的光影,来了又去,不必执着。</p> <p class="ql-block">竹林深处的小径蜿蜒向前,石板被晨露打湿,泛着微光。灯笼还亮着,昏黄的光晕在绿影里浮着,像梦里的灯火。我走得很慢,脚踩在石上,发出轻微的响。这园子我来过太多次,可每次走这条小径,都像第一次——或许正因它不变,我才得以在变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可栖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路过胜棋楼时,我停在那块石碑前。风拂过碑面,“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清晰如初。楼在身后静静立着,木结构泛着岁月的光泽。我不知那棋局胜负如何,但想来,能留下名字的,未必是赢家,而是那些懂得何时落子、何时收手的人。</p> <p class="ql-block">莫愁女故居的碑文我读过多次。她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愿意为一个“无忧”的女子立碑,建园,传故事。或许我们纪念的,从来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向往——向往一种不被俗务所困、不为外物所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从达园门前经过。牌匾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对联的字却还依稀可辨。几个行人匆匆走过,路灯刚亮,洒下一圈暖黄的光。我站在光影交界处,忽然笑了——原来“无忧”并非远在古籍或园林深处,它就藏在这一日日的漫步里,藏在每一次驻足、凝望、呼吸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有莫愁,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心中有这样一个园子:它不挡风雨,却让人愿意慢下来;它不隔尘世,却教人学会在喧嚣中,守住一方清静。我每日走过这些景,其实走的,是自己的心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