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侨宅里的家族记忆与潮汕烟火——走进陈慈黉故居

㚵姐

<p class="ql-block">近年潮汕旅游热度攀升,有一处网红打卡地格外值得细品,它便是位于汕头澄海隆都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这座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百年建筑群,不仅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近现代家族式建筑群,更承载着陈氏家族的兴衰脉络,也蕴藏着无数潮汕人共通的生活记忆。来这里,既能触摸潮汕侨商的传奇过往,感受藏在砖瓦里的家族故事,还能寻回那份刻在味蕾上的家乡烟火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8年,前美村陈氏家族“善居室”继承人陈天禧与村政府携手开发;1999年,故居以AAAA级景区身份对外开放;200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期增设的侨史馆、潮汕民俗馆与潮州工夫茶馆,让这座沉淀百年的老宅,成为承载潮汕文化与侨乡历史的鲜活窗口。</p> <p class="ql-block">步入庭前,一片开阔的池塘横在眼前,约莫半个足球场大小。莲叶田田,荷花正盛,花红叶绿,生机盎然;潮汕人素来讲究风水,庭前池塘聚水为财,寓意财源滚滚。同时对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水也具有消防和防暑降温双层功能。两株三层楼高的“发财树”亭亭如盖,像魁梧的卫士夹道而立,迎接着每一位来客。</p> <p class="ql-block">穿过厚重的大门,善居室独特的气质扑面而来——古朴与摩登在此交融,古典与奢华完美共生。作为目前故居的核心开放区域,它以潮汕传统建筑中最显气派的“驷马拖车”格局为主体:中央上下厅为一层平房,外围则环绕着两层南洋式骑楼。西式立柱线条利落,雕花阳台精致典雅,马赛克瓷砖色彩鲜活,彩色玻璃在阳光下投下斑斓光影。这些远道而来的元素,与潮汕本土的金漆木雕、镂空石雕、砖雕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完美协调。据说当年许多装饰材料,均从南洋、欧洲远渡重洋而来;为运载这些建材,家族还专门修建了一条运河,从樟林港码头直通故居,此外更修通了汕头至澄海隆都前美村的陆路,这份用心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漫步故居角角落落,我脑海里翻滚的却是汕头小公园与潮州广济楼、牌坊街那些熟悉的“洋楼”。它们是何等相似,而这里却又因它的“大”与“洋”别具一格。也许因为我就是在潮州的牌坊街和汕头的小公园附近长大,所以少了几分惊艳,却多了一层亲切与回望。人在故居参观,心却飞回五六十年前儿时的自己,勾起的是一幕幕的回忆——福合埕的牛肉丸、杏花桥的鸡蛋油条、老妈宫的粽球、牌坊街胡蓉泉的蚝仔烙、腐乳饼、春饼……外婆的卤水豆干、黄皮豉,澄海舅舅家的狮头鹅、生腌大螃蟹,汕头舅舅家的各种腌菜、无米粿、糍壳粿……。脑子里满满都是好吃的回味,竟然忘了细细品味这方豪宅。</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群由12座宅第组成,占地约2.54万平方米,共有五百多间房,房间数约为乔家大院的1.6倍,建筑面积约为其2.2倍。以善居室为核心,郎中第、寿康里、三庐书斋等环绕分布,构成气势恢宏的院落群。最令人称奇的是,地基据说由三万多根泰国柚木铺设而成,防潮又抗震,只是我们无缘得见地下的匠心。我想如果这些贵重的柚木能完整呈现于眼前,其蕴含的价值与带来的震撼,恐怕比任何的“奢华”都更显厚重,即便与紫禁城,在材质的独特性上也未必逊色。</p> <p class="ql-block">这片宅子的故事始于1910年陈慈黉参与的规划筹建,主体建筑善居室则在1922年动工,1939年因汕头沦陷被迫停工,战后续建,具体完工时间并无统一记载。陈慈黉1903年回乡养老,1921年辞世,所以他未曾入住这建筑群的任何一间;他的嫡系子孙也从未入住任何一间。不过我想陈慈黉的设计初衷除了光宗耀祖,还有就是福荫宗族,造福乡里。他去世后,家族生意由儿孙接续经营,而这座庞大的建筑群也一直由旁支族人管理。1950年土改后,部分房产被没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实侨房政策,部分产权才归还陈家。如今,主体建筑善居室由家族继承人陈天禧持有,并与村委合作修缮开放,向公众讲述一个家族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样的经历,与我祖上在汕头的物业几乎如出一辙,更添了几分莫名的亲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座豪宅的背后,是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商业传奇。回望陈氏家族的脉络,故事的起点是陈慈黉的父亲——有“船主佛”之称的陈焕荣。他生于1825年,鸦片战争后,先在汕头、香港做船工,积累一定经验后自购船只,经营航运与转口贸易,最终成为樟林港著名的红头船主。他的船队以帆船为主,往返于南洋、上海、天津、青岛、香港、汕头等地,在茫茫大海上开辟出一条稳定的商贸通道。1851年,陈焕荣在香港创办“乾泰隆”商行,将北方的大豆、食油,南方的蔗糖输往南洋,又把南洋的大米、海味、木材运回内地与日本,悄然构建起早期的跨区域贸易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长子,陈慈黉十来岁便跟随父亲经商,不到二十岁便接手香港乾泰隆行,早早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1871年,他在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以暹米贸易为核心业务,随后又敏锐地开办机器碾米厂,凭借先进技术与规模化经营,迅速成为当地闻名的“火砻王”。此后,他又在新加坡、西贡、香港等地拓展分行,将生意版图延伸至整个南洋与中国沿海,形成纵横交错的贸易网络,最终赢得“富甲南洋”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慈黉去世后,其嫡系子孙接续经营家族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初达到鼎盛——最高峰时拥有7家火砻,每日大米产量高达2000吨,占当时暹罗米业总产能的30%,成为暹罗最大的大米出口商。陈氏家族也由此成为泰华最大的火砻主,成功跻身暹罗最顶级的商业家族行列。1935年,其孙陈守镇作为泰华最大火砻主(黉利7家火砻的代表),当选为新公会第一届主席,进一步巩固了家族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二战前,陈氏家族稳居泰华八大财团之首,据传其鼎盛时期的财富,可与当时清政府的国库收入相媲美。在潮汕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富不过慈黉爷”的民谚,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p> <p class="ql-block">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汕头通商口岸应运而生。1860年1月1日,汕头正式开埠;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陈慈黉之子陈立梅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机遇,于1929至1933年间,在汕头小公园一带购置大片地产,修建起“四永一升平”(永兴路、永泰路、永和路、永安路、升平路),以及海平路、福合埕、中山公园前等一大片街区,建成四百多座新楼房,成为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房地产开发商”。我小时候曾跟外婆住在福合埕,舅舅家则在海平路,如今想来,祖上的物业或许就出自陈氏家族之手。同宗同姓,又都曾在这片商埠打拼,这份冥冥中的关联,不禁让人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泰国,陈氏家族的企业最初名为陈黉利行,后发展为黉利有限公司;1946年陈守镇接任后,将其改组为“黉利股份有限公司”(WANGLEE CO. LTD),至今仍在火船廊设有办公室。一百五十余年过去,陈氏族人已分布世界各地,而陈氏家族仍是泰国举足轻重的望族。</p> <p class="ql-block">从一片柚木地基到一方荷塘,从一族兴旺到福荫乡里,从一条骑楼街到一座城的开埠记忆,陈慈黉故居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潮汕人的经商智慧与家国情怀。回望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更能深刻体味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愿潮汕后人能接续这份坚韧、团结与经商智慧,在新的时代里,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