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

孤独有缘

<p class="ql-block">“时代逸飞:陈逸飞(1946-2005)回顾展”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幕,该展览是美术馆年度首个大型展。展品涵盖绘画、雕塑、影像、文献等150余件作品,其中陈逸飞的80余幅油画作品串联其艺术生涯,包括红色题材代表作《开路先锋》《黄河颂》、“海上旧梦”系列《玉堂春暖》及首次在上海展出的《我的邻居》。展览通过多元媒介完整呈现了陈逸飞的艺术探索与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红旗之二》1971年</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 魏景山《开路先锋》1972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由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1971年二人赴南京梅山铁矿深入考察,绘制了大量手稿。他们被工人阶级的力量和鼓舞,选取工人抬钢轨昂肯前行的场景作为画面主体。作品采用仰视视角,展现出开路的豪迈气概,传递出顶天立地的壮阔感与生命激情。画中工人不仅是筑路者,更是那一代开拓者的象征,他们怀揣信念,充满热情。陈逸飞26岁参与创作的这幅作品在当时曾引起中国美术界的轰动。</p> <p class="ql-block">《黄河颂》1972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画,陈逸飞任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创作组两次深入山东、陕西、河南省黄河流域收集素材,历时两个多月。他创作大量速写,确定画中人物形象。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旁的山崖上眺望远方,呼应《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瀑布激流与战士澎拜的内心呼应,枪头上的小红布如盛开的红花,群雁飞翔增添画面动感与历史感。陈逸飞运用电影构图,以巨蝠宽银幕样式赋予画面浪漫主义与英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引起轰动,堪称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1972年</p> <p class="ql-block">《南往北来》1973年</p> <p class="ql-block">《人物肖像》1973年</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 魏景山《占领总统府》1977年(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原作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品描述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军战士功入南京总统府,在4月23日将一面鲜艳的红旗高高升起的瞬间。青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共同创作了这幅杰作。</p> <p class="ql-block">《踱步》1979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可视为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是他对民族命运与时代能量的敏锐捕捉,标志着艺术家的自我超越。作品以史诗般的画面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重要瞬间,通过创造性地折叠性时间,实现了技法与思想的双重突破。《踱步》获得广泛国际关注,美国《艺术新闻》评价其“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且专业”,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与标志。</p> <p class="ql-block">《含发男人》1969-1971年</p> <p class="ql-block">《戴布帽的男人》1976年</p> <p class="ql-block">《工业工人》1976-1977年</p> <p class="ql-block">《水乡》1983年</p> <p class="ql-block">《庭院门外(苏州)》1984年</p> <p class="ql-block">《太阳雨(苏州)》1984年</p> <p class="ql-block">《水乡》1984年</p> <p class="ql-block">《水乡》1985年</p> <p class="ql-block">《水乡泊岸》1986年</p> <p class="ql-block">《双桥(苏州)》1988年</p> <p class="ql-block">《周庄》1988年</p><p class="ql-block">以周庄为题材,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他的作品让这座江南小镇闻名于世,这些作品融了西方写实技法与东方水墨意境,笔触细腻,营造出朦胧光影,并赋予画面一种静谧诗意,犹如一个绵长的梦。1985年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的首日封选用了他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黄昏》1989年</p> <p class="ql-block">《晨曦》1990年</p><p class="ql-block">在获得了创作自由后,陈逸飞选择了最能表达其审美体验的主题—他的故乡江南水乡。那里有他童年时嬉戏的石桥、旧日的邻里亏情以及烟雨中潮湿的瓦房。水乡寄寓了他内心最深的牵挂与情感。从童年到盛年,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始终未变。通过画作,他将江南水乡带入西方观众的视野,赢得了他们的心。这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画中,陈逸飞重构了江南意境,融合了写实与浪漫,创造出久违的东方之美,以极致的绘画技法塑造情感深度。1983年他以水乡主题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举办个展,并大获成功。哈默博士撰文称其画作“接近诗”,因为陈逸飞是在“指示而非论断”。</p> <p class="ql-block">《周庄》1990年代</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 远眺圣马可钟塔》1988年</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1989年</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桥上之光》1989年</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教堂》1990年</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石桥》1980年代后期</p> <p class="ql-block">《二重奏》1986年</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1987年</p><p class="ql-block">在美国哈默画廊60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表现了致极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飞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面积深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暧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弹奏吉他的女子》1988年</p> <p class="ql-block">《弹吉他的少女》1989年</p><p class="ql-block">在回顾陈逸飞的艺术演变时,人行往往关注其不断变化的题材选择,却忽略了他在绘画技艺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求学纽钓、游历欧洲,他默默汲取西方艺术世界的养分,探索出一条融合中国美学与欧洲写实技巧的道路。“音乐家”系列中,他从摄影中获得启发,大胆地革新了对边缘线与面部轮廓的处理方式。“水乡”系列中,他则将直涂画法与罩染法结合,巧妙捕捉他光线方向,营造独特光晕。这一技法得益于他对古典大师作品的修复与研习,尤其是约翰. 辛格. 萨金特的画作,后来他又将东方服饰与立体光影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这既满足了西方对“东方情调”的想象,又保留了东方艺术的内核,从而获得了世界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女人与吉他》1989年</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手》1989年</p> <p class="ql-block">《等候演出之二》1989年</p> <p class="ql-block">《穿蓝裙的女孩》1989年</p> <p class="ql-block">《吹单簧管的女孩》1990年</p> <p class="ql-block">《浔阳遗韵》1991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過琵琶评弹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呈现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p> <p class="ql-block">《夜宴》1991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构成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画中五位乐师的肌肤光泽宛如凝脂,细腻而温润。她们身着华丽的锦衣罗裙,色彩冷暖交织,相得益彰。真中,蓝衣女子位于画面中心,与左右两侧的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三角构图,既稳定又富有动感。</p> <p class="ql-block">《忆浔阳》1991年</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1992年</p> <p class="ql-block">《笛韵》1992年</p> <p class="ql-block">《琵琶韵》1992年</p> <p class="ql-block">《人物》1993年</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暧》1993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堪称陈逸飞此阶段的又一巅峰之作。作品以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浮世绘式的群像。这幅作品在技法上近乎摄影写实,同时融入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笔法与色彩技法。画家以大色块与点彩手法来呈现旗袍服装的华美,又用并置的对比色凸显形体边缘和质感变化,营造出柔光闪烁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西厢待月》1994年</p> <p class="ql-block">《小瞿》1995年</p> <p class="ql-block">《扇》1996年</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之二》1996年</p><p class="ql-block">这是陈逸飞对“音乐家”主题的重访,创作这幅作品时,他沉浸了对自己80年代的创作时光的回想之中。</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1997年</p><p class="ql-block">《丽人行》是陈逸飞“仕女”系列中的杰出作品,塑造了富有东方情韵的理想丽人形象。在创作了《夜宴》《浔阳遗韵》等经典后,陈逸飞凭借电影拍摄经验,追求在二维画面上呈现人物的动感与更丰富的时间性。</p> <p class="ql-block">《执扇双美》1998年</p> <p class="ql-block">《海上旧梦》1998年</p> <p class="ql-block">《上海梦》1998年</p> <p class="ql-block">《双美》1998年</p> <p class="ql-block">《私语》1999年</p> <p class="ql-block">《孤独》1999年</p> <p class="ql-block">《玄想》2000年</p> <p class="ql-block">《仕女》2002年</p> <p class="ql-block">《透视装女》2003年</p> <p class="ql-block">《高原母子情》1990年</p> <p class="ql-block">《圣火》约1990年</p> <p class="ql-block">《山地风》1994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陈逸飞“西藏”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艺术生涯中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之一,凝聚了艺术家寻找精神原乡的真实旅程。他多次远赴藏区,感受天地人文,于画面上探寻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年轻母亲与孩子》1997年</p> <p class="ql-block">《藏族男孩》1997年</p> <p class="ql-block">《藏族父亲》1997年</p> <p class="ql-block">《沉思的藏族女孩》1997年</p> <p class="ql-block">《早祷》1997年</p> <p class="ql-block">《白塔》1999年</p> <p class="ql-block">《西藏家庭》2000年</p> <p class="ql-block">《回家》2000年</p> <p class="ql-block">《寻找过去》2000年</p> <p class="ql-block">《绍兴水乡之二》1994年</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周庄》1990年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老宅》1996年</p> <p class="ql-block">《我的邻居》1996年</p> <p class="ql-block">《归家》1996年</p> <p class="ql-block">《拱门与桥》1999年</p> <p class="ql-block">《过桥》1999-2000年</p> <p class="ql-block">《夏日》1999-2000年</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春天》2001年</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2002年</p> <p class="ql-block">《水乡》2002年</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2003年</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在工作室作画(刘香成摄)</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在作画</p> <p class="ql-block">《思念》(未完成)2005年</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常人总是怀有很多梦想和希望,但是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我于是想专心做那些对我很重要的事情,试着把他们做的完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