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在山海与经卷间的朝圣

杜小艳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昵称:杜小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号:1746868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编:杜小艳</b></p> <p class="ql-block">  当课本里的“海天佛国”从铅字化作眼前的潮声与梵音,我才明白,跟着书本去普陀山的旅行,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抵达,而是一场文字与现实的对话,一场心灵在山海经卷间的朝圣。</p> <p class="ql-block">  车子驶离舟山本岛,渡轮劈开东海的浪,普陀山的轮廓便在烟波中若隐若现。像极了古籍里记载的“海上仙山”,它浮在水天相接处,青黛色的山影被海浪轻轻托着,寺院的黄墙偶尔从绿树间探出一角,引着人的心一点点向它靠近。记忆里语文课本对普陀山的描述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观音菩萨道场”,可当亲身踏上这片土地,那些抽象的文字突然有了重量——是海风吹在脸上的咸湿,是石板路被香客磨得发亮的温润,是寺院檐角铜铃在风中发出的清越声响。</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是普济禅寺。穿过写着“普济禅寺”的红门,瞬间被涌入的绿意和烟火气包裹。课本里说它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可亲眼见着那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见着殿内香烟缭绕中观音像的慈悲法相,见着庭院里百年古樟枝繁叶茂,才懂“古老”二字里藏着多少岁月的沉淀。香客们捧着香,在殿前虔诚跪拜,喃喃的祈愿声和木鱼声、诵经声交织在一起。我站在人群后,望着那座“活”在课本里的寺院,突然觉得文字的描述再生动,也不及此刻鼻尖的檀香味、耳畔的梵呗声来得真切。有位老者正给孩子讲观音菩萨的故事,孩子仰着脑袋,眼神里满是好奇,就像当年我读课本时一样,只是此刻,故事的背景不再是黑白插图,而是真实的殿宇、真实的香火。</p> <p class="ql-block">  沿着香道往慧济寺走,山路蜿蜒,林木幽深。课本里说普陀山有“海上植物园”之称,此刻才算领教。高大的香樟遮天蔽日,蕨类植物在石缝里蓬勃生长,偶尔还能瞧见几株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山风中摇曳。山路上遇见挑山工,他们担着沉甸甸的物资,一步步往上走,黝黑的皮肤上渗着汗珠,却有节奏地哼着小调。这让我想起课本里对劳动人民的描写,原来在这片佛国净土,凡人的生活与神性的光辉从未割裂,挑山工的脚印和香客的足迹,共同在山路上写就了普陀山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慧济寺建在佛顶山上,登顶时已是午后。站在山巅俯瞰,东海的辽阔一下子铺展在眼前,岛屿如星子散落,海浪似银线缠绕。课本里“海天佛国”的称谓,在此刻有了最具象的诠释。寺里的“佛顶山”匾额古朴厚重,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与普济寺又有不同,更显巍峨庄严。有位僧人在檐下扫地,动作徐缓,落针可闻。我忽然想起课本中关于“禅意”的解读,或许便是这般,在喧嚣世间,保有一份内心的清净。</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南海观音像。当那尊高达三十多米的观音立像出现在视野里时,我和同行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她面朝东海,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金色的法身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课本里的图片远没有现场的震撼,那是一种直击心灵的神圣感,让所有语言都显得苍白。香客们在“南海观音”的照壁前排队抚摸神兽,据说能得福报。我看着那些或苍老或年轻的手,轻轻触过冰凉的石壁,心里忽然一动:跟着书本而来的我们,不也是在触摸一种文化的温度吗?从课本里的文字,到眼前的山海佛刹,我们触摸的是历史的纹路,是信仰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我们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海浪一波波涌来,又退去,留下细碎的泡沫。远处寺院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子遥相呼应。我翻开随身的笔记本,上面记着来时从课本里摘抄的语句,此刻再读,每一个字都有了画面,有了声音,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  这场跟着书本去普陀山的旅行,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观光。它是一次文字的解码,一次文化的寻根,一次心灵的朝圣。当课本里的普陀山从想象走进现实,那些关于佛教、关于自然、关于人文的知识,便不再是枯燥的考点,而成了滋养生命的养分。在山海之间,在经卷之外,我终于读懂,旅行的意义,或许就是让书本上的“远方”,变成脚下的“此地”,让别人的文字,变成自己的故事。而普陀山,这座漂浮在东海的佛国,便是这样一个让文字苏醒、让心灵归乡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