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研究背景与意义</b></p><p class="ql-block">(一)研究背景</p><p class="ql-block"> 当前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明确要求,八年级历史教学需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为核心,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但实践中,八年级历史课堂仍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抽象,单纯依赖课本文字与教师讲授,学生难以建立时空关联;二是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具象向抽象过渡”阶段,传统静态教具(如挂图、时间轴表格)无法激发主动探究欲。而数字技术(如AI个性化预习工具、数字沙盘、历史事件3D建模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其可通过“动态还原、实时互动、数据反馈”特性,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学习场景,精准适配八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成为推动历史课堂提质的关键抓手。</p><p class="ql-block">(二)研究意义</p><p class="ql-block"> 1.理论意义:补充“数字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空白,完善“数字赋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应用体系。</p><p class="ql-block"> 2.实践意义: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可直 接复用的“数字+历史”教学方案,帮助教师降低数字技术应用门槛;同时通过优化课堂体验,提升八年级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核心素养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b>二、研究内容</b></p><p class="ql-block"> 1. 明确适配八年级历史课的多媒体技术类型。</p><p class="ql-block"> 2. 选取2-3个典型课例(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设计“多媒体融合”教学流程(含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拓展)。</p><p class="ql-block"> 3. 分析教学效果(对比学生课堂参与度、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率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三、研究方法</b></p><p class="ql-block"> 1.文献研究法:梳理多媒体教学、历史核心素养相关理论。</p><p class="ql-block"> 2.案例研究法:选取八年级班级,开展“多媒体融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实验。</p><p class="ql-block"> 3.访谈法+观察法:收集教师教学反馈与学生课堂表现数据。</p><p class="ql-block"><b>四、预期成果</b></p><p class="ql-block"> 1.提高历史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信息甄别能力与筛选能力。</p><p class="ql-block"> 2.提升历史教师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 3.促进历史课堂师生交流与互动新体验,让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