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篇文章“给精神科医生的50条建议”,有好几个转载版本呢。</p><p class="ql-block">作者Allen Frances博士,是杜克大学名誉教授,曾任精神病学系系主任;DSM-IV工作组主席。</p><p class="ql-block">我在北卡大学看望在那里做访问学者的女儿时,曾多次去杜克大学参观。看到杜克大学老师写的文章,又是精神专业的,与神经内科有很密切的联系,感到分外亲切。</p><p class="ql-block">但当我读完“给精神科医生的50条建议”时,感到原文系纯数字无序罗列,内容比较交叉混杂,不容易理解、记忆,于是在2025年10月10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一天,尝试按“临床实践逻辑”重新排序,按5大类别顺次整合成清单版。</p><p class="ql-block">整合后的清单版与原文的关键差异是: 从“按原文顺序”到“按临床场景逻辑”。</p><p class="ql-block">简单地说,原文是“杂乱的珍珠”,清单版是“串好的项链”: 珠子(50条建议)没变,只是按更实用的逻辑重新排列,方便日常查阅罢了。</p><p class="ql-block">我认为“给精神科医生的50条建议”不仅仅是对精神科医生有用,对我们神经科医生以及对其他任何科室的医生都有参考意义。</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均为我在杜克大学参观时用苹果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医患关系(10条)</p><p class="ql-block">1. 你的病人将是你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2. 患者的每一次会面都非例行公事,对你而言也应如此。</p><p class="ql-block">3. 专注建立治疗联盟,首次治疗的核心目标是让患者再次复诊。</p><p class="ql-block">4. 治疗严重精神疾病更困难,但也更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5. 肯定患者当下的努力,同时引导他们对未来产生积极改变的期望。</p><p class="ql-block">6. 激发现实的希望,扭转不切实际的低落情绪。</p><p class="ql-block">7. 跟随患者的真实情况,而非你的先入为主、上级或手册。</p><p class="ql-block">8. 没有“不好或无聊”的患者,只有糟糕乏味的医生。</p><p class="ql-block">9. 对第10名患者和第1名患者保持同等的同理心、关怀与敏锐。</p><p class="ql-block">10. 重视患者的现实困境,帮他们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p> <p class="ql-block">二、诊疗原则(12条)</p><p class="ql-block">11. 需要建议时,不必羞于提出。</p><p class="ql-block">12. 若患者能自主探索,则避免过多干预和建议。</p><p class="ql-block">13. 尽可能联合患者家人、朋友及其他治疗师共同协作。</p><p class="ql-block">14. 用开放式问题引导患者讲述生活,用结构化问题获取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15. 尝试创造“神奇时刻”——让你的话能被患者铭记并用于改变生活。</p><p class="ql-block">16. 诊疗需慢而谨慎,小错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p><p class="ql-block">17. 了解患者本人,而不仅仅是诊断标签。</p><p class="ql-block">18. 诊断几乎要用“铅笔写”(留有余地),尤其对年轻人和老年人,避免错误诊断困扰患者一生。</p><p class="ql-block">19. 运用诊断标准,但不盲目崇拜;既不信任不懂标准的医生,也警惕只懂标准的医生。</p><p class="ql-block">20. 向患者科普症状、诊断、病程及治疗的风险与益处。</p><p class="ql-block">21. 与患者协商治疗计划,而非命令,接受“没有一刀切”的个体差异。</p><p class="ql-block">22. 不跟风“诊断时尚”(如过度诊断多动症、自闭症、双相情感障碍)。</p> <p class="ql-block">三、药物与治疗(11条)</p><p class="ql-block">23. 症状轻微或存疑时,“观察等待”是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24. 安慰剂对轻症改善作用显著,很多“药效”实则源于安慰剂效应。</p><p class="ql-block">25. 严重疾病诊断更易明确,且必须紧急干预。</p><p class="ql-block">26. 始终先排除症状由药物、酒精、毒品或躯体疾病引发的可能。</p><p class="ql-block">27. 不盲目“用药”,但认可药物在合理适应症下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8. 充分了解药物的风险,而非仅关注益处。</p><p class="ql-block">29. 提前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戒断症状。</p><p class="ql-block">30.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需考虑患者服用的所有非精神病药物。</p><p class="ql-block">31. 用药从低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尤其对年轻人和老年人。</p><p class="ql-block">32. 掌握“停药”技巧,减少过度用药的危害。</p><p class="ql-block">33. 避免不合理的“多药联用”倾向。</p> <p class="ql-block">四、专业认知与实践(9条)</p><p class="ql-block">34. 学习并运用锂、氯氮平、电抽搐治疗(ECT)这三种高效但被低估的治疗手段。</p><p class="ql-block">35. 不与药品销售人员接触,无视药企营销,对药企资助的研究保持怀疑;提醒患者警惕误导性药物广告。</p><p class="ql-block">36. 批判性阅读科研文献:多数研究无法重复,积极结果常被夸大,消极结果常被掩盖;目前遗传学研究尚未能指导精神疾病的病因探索与治疗规范。</p><p class="ql-block">37. 接受医学的“不确定性”,胜过错误的“确定性”;不急于下结论,帮患者应对由此引发的焦虑。</p><p class="ql-block">38. 学习统计学(尤其医疗决策相关),用概率论思考,而非绝对化的“是/否”判断。</p><p class="ql-block">39. 向上级医生学习,但不盲从。</p><p class="ql-block">40. 用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四维模型理解精神障碍,选择综合治疗方案。</p><p class="ql-block">41. 为重症患者发声,扭转对他们的忽视与冷漠(如无家可归问题)。</p><p class="ql-block">42. 不期望用简单答案解决“精神疾病病因与最优治疗”等复杂问题。</p> <p class="ql-block">五、自我成长(8条)</p><p class="ql-block">43. 拥有丰富、满意的个人生活,避免职业倦怠。</p><p class="ql-block">44. 接受个人心理治疗,以理解自我、解决自身问题、纠正偏见、体会患者感受。</p><p class="ql-block">45. 广泛阅读经典小说,观看心理敏锐的电影与戏剧。</p><p class="ql-block">46. 阅读历史,总结并借鉴其中的重复规律。</p><p class="ql-block">47. 周游世界,了解人类经验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48. 不将个人的文化偏见、宗教信仰(或无信仰)、价值观强加给患者。</p><p class="ql-block">49. 做真实的自己,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50. 始终牢记:首先,不要伤害(Do No Har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