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常遇到一个棘手问题:提及孩子问题时,家长容易否认,导致家园共育难以推进。为破解这一困境,我们开展专题研讨,总结出实用沟通策略,助力教师与家长高效协作,共同守护孩子成长。</p> <p class="ql-block">日常教学里,“说到孩子的问题,家长就否认”是不少教师的共同困扰。为找到突破口,我们先发起问题征集,收集教师们应对该情况的现有做法,以此为基础展开深入研讨,确保解决方案贴合实际教学场景。</p> 核心策略:三步沟通法,让家长从“否认”到“配合” 第一步:客观陈述具体事件 <p class="ql-block">沟通孩子问题时,教师需完整、客观地交代事件经过,避免主观评价。以豆豆为例,合适的沟通话术应包含细节与频次:“XX妈妈,今天游戏时,几个小朋友搭积木,豆豆看到后走过去把积木推倒了,还拍手开心地说‘倒了,倒了’。其他孩子特别生气,差点发生冲突,还好老师及时化解。这是本周第5次发现豆豆在游戏中主动推倒其他孩子的搭建作品,我们已经进行引导,但效果不太明显。”这样的表述既呈现事实,又体现教师的关注与负责。</p> 第二步:专业分析行为原因与影响 <p class="ql-block">结合观察和与孩子的交流,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说明可能产生的影响。老师们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场景表演,构建“清晰”与“深刻”的沟通场景。</p> 第三步:用记录强化沟通说服力 <p class="ql-block">针对少数配合度较低的家长,单纯的口头沟通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此时,客观详实的行为记录就成为最具说服力的依据。老师们借助“读懂儿童”APP,记录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如参与游戏时的认知发展、社交互动),搭配图文、视频,让家长直观看到孩子的行为,消除“老师夸大问题”的顾虑。</p> <p class="ql-block">最后,教研主任何老师进行教研总结,她指出:沟通的核心在于转变表述方式——不用“你孩子有问题”这类否定性语言,而是采用“观察+影响+建议”的模式:先客观说事实(观察),再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如被同伴排斥),最后提出具体的家园配合建议。后期还需根据孩子的变化,适时调整策略,形成“观察-引导-配合”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家园沟通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业务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洗礼。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家园沟通,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宣传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审核:谭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终审:王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