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的力量

王剑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昨天,收拾旧物,翻出了我初参加工作时的一个荣誉证,打开的那一瞬间,往事不禁浮现在眼前,竟让我有了一种想写出来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6月,我中师毕业。那个时候国家分配工作,9月便顺利成为一名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那年元旦前,我初中的班主任任玉龙老师给我寄来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征文大赛通知,另外他还附了几句话,意思是让我组织班里的学生参赛。于是我就布置成元旦作业,写一个你最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学后,学生交回作业。我仔细批阅,最后选了两篇写的不错的文章,与学生面对面、逐字逐句的琢磨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最终完成。一周后,我便把两篇作文寄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之后就是期末考试,接着放寒假、过年。这件事也就慢慢淡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就快放暑假了,我忽然收到一封信,信封是专用信封,印着某某报社,打开后是两个荣誉证和两张报纸。荣誉证有一个是学生的,荣获优秀奖,另一个是我的,获得优秀指导奖。报纸上刊登着学生的作品《我的爷爷》,标题用宋体字印的清清楚楚,下面是我们的校名和学生姓名,我的名字也作为指导教师印在了文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欣喜若狂,反复摩挲着报纸上的文字,仿佛指尖都能感受到油墨淡淡的清香。那不是作文本上的钢笔印,而是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像一个个小小士兵的实实在在的铅字。我快速冲进教室,向班内宣布了这一重大喜讯。同学们沸腾了,获奖的同学也非常高兴,报纸和荣誉证在班里不停地传递。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充满好奇、惊讶、甚至是兴奋的表情,我第一次感觉当老师是如此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那以后,我发现获奖的那位同学在课堂上举手更积极了,声音也比之前洪亮了许多。我知道,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她对学习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里的氛围也悄悄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认真对待作文,不再是敷衍了事,他们会围在一起讨论一篇文章,他们会为了一个好句子争论不休。看着这一切,我意识到这就是铅字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的光,照亮一群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我调入到一所规模较大的县直中学。学校办有校报,其中有一个栏目就是“学生佳作”。我如果发现班里有不错的文章,就会加上自己的点评及时投稿。每当这些文字变成铅字发表在校刊上时,那熟悉的场景就会再次出现。铅字也再次爆发出它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后,当我再次遇到之前那位获奖的学生时,她已成了一名老师。交谈中,她告诉我她依然记得那个午后,当她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兴奋与激动,那小小的铅字,不仅改变了她的初中时代,更照亮了她后来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