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抗美援朝的烽火战场上,有无数女性身影冲破硝烟,以柔弱肩膀扛起救死扶伤的重任。重庆市合川区籍志愿军女护士杨志,便是这千万 “战地玫瑰” 中的一朵 —— 她以 15岁的青春投身军旅,16岁随志愿军12军第二批入朝部队入朝任志愿军三兵团野战医院三分院护士。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与炮火交织的阵地间,用双手托起伤员的生命希望,将女性的坚韧与温柔,刻进了抗美援朝的英雄史诗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展览会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愽物馆杨志后代滕玉平留言收录书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原河南省粮食厅离退休处唐科长给杨志女儿打电话叫家属去单位领回的纪念章。</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 年,刚满 15 岁的杨志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忱,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卫生学校。一年后,朝鲜战场的战报传来,她主动请缨随志愿军入朝,成为第三兵团三分院的一名护士。彼时的她,或许还带着少女的青涩,却在踏上朝鲜土地的那一刻,迅速褪去稚嫩 —— 面对铺天盖地的炮火、远超预期的伤员数量,以及 “罐头盒当器械、烧热的石头作热水袋” 的简陋条件,她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以超乎年龄的冷静,快速掌握战地救护的核心技能,从清创换药到伤员转运,每一项工作都做得精准利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正的考验,在金城防御战与上甘岭战役中接踵而至。金城防御战时,她所在的坑道手术室通风极差,硝烟与血腥味弥漫在狭小空间里,她与战友们挤在昏暗的灯光下,连续数昼夜不眠不休。没有专业的保暖设备,她们就把阵地旁的石头烧得滚烫,裹上布巾塞进伤员被窝;缺少手术器械,她们便将缴获的罐头盒消毒后打磨光滑,当作简易器皿使用。杨志的双手在冰冷的药液中浸泡得发白开裂,却从没有停下为伤员包扎的动作 —— 在她眼里,每多处理一处伤口,就多一分让伤员活下来的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 年上甘岭战役期间,杨志被派往一条山沟负责伤员接收,原计划接收 300 人的救护点,最终涌来了 800 余名伤员。彼时朝鲜正值严冬,气温跌破零下 30℃,积雪没过大腿,她却要背着医疗包在山沟间徒步穿梭,为躺在雪地里的伤员检查伤情。有一次,她发现一名腿部重伤的战士因失血过多意识模糊,当即跪在雪地里为其止血,寒风刮得脸颊生疼,手指冻得几乎握不住绷带,她却咬牙坚持,直到战士的血压逐渐平稳。这场战役里,她因长期暴露在严寒中患上严重关节炎,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剧痛,却始终没有向战友提及,只是悄悄用布条将膝盖裹紧,继续穿梭在伤员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医疗队的技术骨干,杨志还多次冒着炮火深入前沿阵地。在金城前线,她与护士长牛玉书、军医程相全组成临时救护小组,在敌人的炮火封锁线下,往返于师,团,营,与后方医院之间。有一次,她们刚将一名腹部中弹的伤员抬上担架,就听到炮弹呼啸而来,杨志下意识地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后背护住对方。炮弹落在不远处,掀起的泥土将她们掩埋,她爬起来的第一反应,却是检查伤员是否受伤,确认无碍后,又忍着浑身酸痛继续赶路。这样的 “生死时刻”,在她的战地生涯中并非个例,而支撑她一次次挺身而出的,是 “不能让战友白白牺牲” 的坚定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 年战争停战前三分院规属志愿军12军治疗所。停战后杨志没有选择停下脚步。她随十二军治疗所护送伤员回国,后因关节炎加重转入华北第三后方医院(现名河北正定县解放军256医院)治疗。身体稍有好转,她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 放弃回原部队的机会,就地调动地方因当年国家正回复经济建设,由副排级调到正排级多发一个月工资。到地方继续从事医疗工作。此后的岁月里,她先后在河北省抚宁县医院任护士,1955年又考入张家口医士学校1958年7月1日学校更名张家口医学院(现河北北方学院)深造,从一名战地护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最终担任河南省粮食厅卫生所所长,将余生都奉献给了守护群众健康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位曾在战火中冲锋的女护士,生前极少向家人提及自己的战场经历,直到 2020 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 纪念章杨志姑娘接到原省粮食厅离退休处唐科长给杨志女儿打电话叫去处里领,她到处里在唐科长管发纪念章一个名单上签字后领到家中,她的子女才逐渐知晓母亲当年的更多经历。2025 年,河北北方学院为她补发了遗失多年的毕业证书,补证日期2025年9月28日正好喜迊国庆,却清晰见证着她在战火中坚持学习、永不放弃的初心。</span></p> 杨志卫校同学 <p class="ql-block"><b>左一文兴惠,左二杨志,左三刘绮文,左四,唐贤琴,战友在北京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9月25日(杨志大专毕业证丢失)杨志女儿给学校沟通河北北方学院校领导宣传部陈部长(编辑北方校史一书总编)对学校每个介段校史非常清楚陈部长亲自指导档案馆回老师和教务处补办了大专毕业证,及1955年入校学籍表,同学名单,毕业成绩单历史文物。感谢河北北方学院领导及有关老师们!</b></p> 中青报客户瑞发布的详情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739321888347043906%22%2C%22sourceFrom%22%3A%22search%22%7D&urlext=%7B%22cuid%22%3A%22la2H8YiZvi0qOH8jgP2pug8jHi_puBuO0uHoi_uoHiKW0qqSB%22%7D&sid_for_share=&_refluxos=a9"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杨志的事迹被收录进《志愿军老战士风采一书里》,她不是什么英雄,却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诠释了 “志愿军精神” 的另一种模样 ——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只有 “救一个是一个” 的执着;没有畏惧生死的呐喊,只有扑在伤员身上的本能。这朵绽放在烽火中的 “战地玫瑰”,终将在岁月长河里,留下永不褪色的芬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