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街漫记(一)

国宝

<p class="ql-block">常言道:一条北山街,半部民国史。晨光初透,我独步而行,踏进这蜿蜒于西湖山色间的古街。水光潋滟,山影朦胧,街随湖势轻弯,如一卷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道不甚宽,路旁尽是岁月沉淀下的民国洋楼,墙垣之上,爬山虎织就苍翠锦缎,风过处,绿浪轻翻,仿佛整面墙都在低语呼吸。我缓步而行,脚下斑驳光影摇曳,耳畔市声若隐若现,恍然间,时光似被悄然拉长,凝滞于这一隅——北山街,原是时光特意放缓脚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连横纪念馆静卧于玛瑙寺旧址,依山临水,清幽如梦。这位台湾爱国史学家,曾于1926年携眷寓居于此,青灯黄卷,笔耕不辍,终成《台湾通史》这一鸿篇巨制。他是连战之祖父,其血脉与文脉,皆牵系两岸。2006年,连战提议将此地辟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玛瑙寺遂重生为纪念馆。七厅并列,娓娓讲述台湾的山水风物、原住民风情与传统工艺,亦展陈两岸交流的点滴成果。每逢艺术展启,墨香与茶韵交织,仿佛连横先生未尽的史笔,在此悄然续写。</p> <p class="ql-block">步入台湾自然环境厅,仿佛踏入宝岛的肺腑。从阿里山的云海松涛,到太鲁阁的峭壁深谷;从垦丁的碧浪白沙,到浊水溪的蜿蜒奔流——一幅幅影像如镜,映照出台湾大地的灵秀与壮美。这不仅是地理的陈列,更是血脉的回响:一水之隔,两岸同源,自然的脉动,早已在历史之外,默默书写着另一种归途。</p> <p class="ql-block">特展厅内,光影随季节更迭。此刻展出,连横之子连震东赫然在列。细观老人一生,效命祖国,服务桑梓,逾半个世纪。着实令人动容。展厅虽小,却如一方渡口,载着思念与记忆,往返于海峡之间。</p> <p class="ql-block">虽已有1600年树龄,但仍树冠盖顶,充满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台湾现代工艺厅中,传统与创新悄然对话。玻璃工坊的流光溢彩,陶瓷匠人的极简釉色,竹、木艺术的精密雕琢,皆在静默中诉说匠心。以指尖轻触展柜,仿佛能听见海峡彼岸匠人敲打的锤声,一声声,敲在文化的根脉上。</p> <p class="ql-block">台湾历史文化厅,如一部立体的史书。从康熙帝派遣施琅攻取台湾,到首任巡抚刘铭传积极推广新政、修建铁路、创办电讯。从日据时期的抗争文献,到光复后的乡土运动——时间在此层层堆叠。仿佛历史完成了一次温柔的闭环。</p> <p class="ql-block">台湾传统工艺厅里,竹编、刺绣、木雕、蓝染,皆是生活的诗。一顶泰雅族的贝珠冠,缀满千年海贝,光泽温润,诉说着山海子民的信仰;一件具有闽南风格的长长的外套,针脚细密如心事。最引人驻足的,是一组“渡海碗”——粗陶所制,形制简朴,据说是先民横渡黑水沟时随身携带的食器。碗底刻着“平安”二字,墨迹已淡,却重若千钧。</p> <p class="ql-block">玛瑙寺整座寺院依山傍水,占地万余平方米,清同治年间遗构犹存。山门寂寂,厢房围合,园林精巧,圆门曲径通幽,莲池花坛错落,青砖铺地,皆依原样复建。院中古木参天,尤以圆门外那株1600年古樟最为震撼,树冠如盖,苍劲虬枝直指苍穹,似在守护一段被遗忘的时光。登临庭院高处,西湖全景尽收眼底,烟波浩渺,恍若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玛瑙寺大殿遗迹</p> <p class="ql-block">连横先生事迹厅,陈列其生平影像与手稿。少年渡海求学,中年著史明志,晚年心系故土。一张1926年摄于玛瑙寺的照片尤为珍贵:他立于院中,长衫素履,目光沉静,身后是爬满藤蔓的白墙。展柜中,一册《台湾通史》初版本静静安放,扉页题字:“史者,民族之精神也。”字字如钉,钉入人心。他未曾想到,百年后,他的灵魂会在这座废寺中重生,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讲述那片土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民国奇人,江南丝商巨贾之后,早年资助革命,孙中山称其为“革命圣人”。1927年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力推实业振兴,主持修建浙赣铁路,更于1929年创办“西湖博览会”,一时盛况空前,开启浙江现代经济之门。他一生清廉刚正,晚年旅居纽约,病逝于异乡。然其精神,却深植于这片山水之间,静逸别墅的每一块砖石,仿佛仍在低语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静逸别墅隐于葛岭半山,黑铁门后,石阶蜿蜒,两旁爬山虎织成幽深绿廊,如通往时光秘境。别墅得名“静逸”,取“静以修身,逸以养志”之意,恰如主人风骨。院中树木森然,绿意浓得欲滴。西式家具陈设其间,却无半分浮华,唯见简净清雅。书房灯下,仿佛仍可见他伏案批阅公文的身影;会客室中,似有低语回荡——那些关乎国运的密议,是否就在这静谧中悄然定下?此处非仅居所,实为历史的静默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陈文龙,南宋末年状元宰相,忠烈之名,贯日月而不朽。咸淳四年高中榜首,官至参知政事,文才卓绝,政声清明。元军南下,山河破碎,他毅然守兴化,率军抗敌,城破被俘,誓死不降。囚中绝食,题壁明志:“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其气节凛然,令敌将亦为之动容。千年之后,他的墓冢竟安于张静江别墅院内,一介宋臣,与民国元勋共居一园,历史之奇,莫过于此。岳飞之忠,于谦之烈,皆融于西湖烟水,而陈文龙的孤忠,正是这浩然长歌中,最沉郁的一声回响。</p> <p class="ql-block">附:静逸别墅位于葛岭路5号,连横纪念馆东数百米处,免费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