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连续下了3天雨,今天天气放晴,阳光明媚,大家都从家里出来找个地方晒晒太阳,查得朝阳门南小街禄米仓胡同有一座智化寺,人少清静,于是赶过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门口还挂着北京文博交流馆的牌子,文博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于1992年在智化寺原址上建立,有1500余件藏品,是一家社会科学类专题性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坐北朝南,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山门、智化门(即天王殿)、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殿等主体建筑,总长278.8米,宽44.5米,方圆约1.24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首先看见锺鼓楼,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造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高1.60米,口径1.05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余种梵文经咒。钟楼内是寺院的钟鼓展,鼓楼已经变成寺院的文创展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寺院起居行事的场所,晨钟暮鼓,鸣扣各有常度。鼓楼为上下两层,下层甃[zhòu]以砖壁,上层为木制障日板壁。最突出之处在于下层角科之座斗,其阔度比普通座斗大一倍。</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山门为砖石建筑,面阔三间7.10米,进深五檩5米,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嵌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这里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后明英宗赐名“报恩智化寺”。 </p> <p class="ql-block">王振一度权倾朝野,凭借执掌明宫司礼监的权力,大兴土木营建智化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智化寺开始组建乐队,王振擅自把部分宫廷中的音乐移入寺院,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间活动,自此智化寺音乐开始传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京音乐开始向外传授, 音乐演出曲目流传到成寿寺、水月庵、广济庵、南城关帝庙、夕照寺、普宁寺、火神庙等寺庙中,还一度流传到河北多地的寺院,智化寺逐渐成为北京佛教音乐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在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拆毁,寺院建筑更是残败,古柏被砍伐殆尽。民国时期,智化寺内的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日伪统治以后,寺内情况更加恶化,院内住着各种小生意人家,佛殿内经常停放棺柩。 </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20多个寺庙中均有智化寺京音乐流传,50年代杨荫浏、查阜西等音乐学家发现智化寺京音乐,从此京音乐引起广泛关注。京音乐素有“中国古乐活化石”之誉,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福建南音合称为中国五大古乐,是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古典乐曲完美结合的一种佛教音乐。</p> <p class="ql-block">寺院智化门即天王殿,原中央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驮,左右二厢以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智化门(天王殿)紧跟其后的是智化殿,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三世佛,1972年三世佛像移往北京大觉寺。 </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为该寺之正殿,面阔3间,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井口天花,明间层顶内原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此藻井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被盗,卖给了美国人史克门,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藏殿是智化殿前的西配殿,因殿中不设法座,仅置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转轮藏为八角形,高4米余,下为须弥石座,中为经柜,上为毗卢帽顶。 </p> <p class="ql-block">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往上雕有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和毗卢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是能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佛教取法轮常转、自强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犹如车轮,辗转相传,永不停息。 藏殿建筑梁架、斗栱、彩画、雕饰与造像完整,是一处难得的完整保留了明代空间特色的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前,海棠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海棠,殿外的宁静庄重与海棠的明艳热烈相互映衬,成为秋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游客纷纷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智化殿后是一座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层异称,下层名叫“如来殿”,上层名叫“万佛阁”,该建筑是智化寺内的最高建筑。 </p> <p class="ql-block">如来殿面阔5间,东西长约19米,南北长约12.6米。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像背后有东西二梯通楼上万佛阁。 </p> <p class="ql-block">楼上面阔3间,拱券式门窗,门外周边有廊,围有宝瓶木质护栏。楼上供有3尊佛像,中间为目比卢遮那佛,左供卢舍那佛,右供释迦牟尼佛,楼上封闭不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内的墙上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9000余尊,“万佛阁”之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我进入智化寺大门后一路向北,看完第二进院落中的藏殿,便感觉甚好,等看完第三进院落的如来殿,不由得感叹至极。</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里精美繁复的彩绘、壁画和雕刻,让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在智化寺,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逛寺庙,而是在逛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的眼球全被各式的彩绘、造像和雕刻所吸引。比如,藏殿里的转轮藏和藻井,比如如来殿的彩绘,栩栩如生的护法造像。 </p> <p class="ql-block">在如来殿里,帝释天和大梵天这两座造像我端详了很久,他们身上的纹饰精致到就和真衣服上的纹理一样,让我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大悲堂又称“极乐殿”,堂中原有石制须弥座,供木制千手观音坐像,暂不对外开放。此殿西配房被明英宗命为“精忠祠”,供有王振塑像,东为方丈院,现均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寺内两株古梨树树龄逾百年,树冠却如巨伞般舒展,盛花期时梨花层层叠叠,宛若“雪伞”覆盖院落,现已中秋,黄色梨子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整修智化寺,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p> <p class="ql-block">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2年,在智化寺原址成立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