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坐在书桌前翻看今天的新闻片段,窗外暮色渐沉,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电视里正播放一段访谈,一位前政界人士语气坚定地谈论着两岸关系。他说,即便台湾有九成甚至百分之百的人当下不支持统一,那也不会改变历史的大势。我听着,没有立刻下判断,只是把这句话在心里来回咀嚼。</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在校园里和学生们讨论的一个话题:情感与现实,究竟哪个更能决定一个民族的走向?有个学生说,身份认同是个人最深层的情感,不能强求。我点头,但也反问:“可如果这片土地上的血脉、语言、节日、祖辈的记忆都连在一起,那这种认同,是不是早已不只属于某一代人,而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共同命运?”</p>
<p class="ql-block">我合上笔记本,走到阳台。远处江面有船缓缓驶过,灯光倒映在水波上,碎成一条晃动的路。我想起小时候在福建老家,祖母总在中秋夜摆上一桌供品,对着月亮轻声念叨:“也不知道对岸的亲戚,今晚有没有吃月饼。”那时我不懂,只觉得仪式繁琐。如今才明白,那是一种无声的牵挂,是政治说辞无法切割的日常温情。</p>
<p class="ql-block">大陆当然有底线,也有耐心。我们追求统一,不是为了扩张版图,而是为了终结一段因历史动荡而生的分离状态。就像一条河被人为截断,上游与下游各自流淌,看似独立,实则同源。即使下游的人一时不愿汇流,河水依然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涌——那是地理的规律,也是文化的惯性。</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统一,不是靠口号或武力完成的,而是当对岸的年轻人发现,他们读的唐诗宋词、过的清明端午、写的汉字、喊的“阿公阿嬷”,都在讲述同一个文明的故事;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展开,而无需放弃身为台湾人的生活质感——那一刻,距离才会真正缩短。</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我关掉灯,留下一盏台灯亮着。书架上摆着一本泛黄的《乡愁》,是早年从台北带回的版本。封面没有宣传语,只有几个手写签名。我轻轻抚过那行字,心想: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做不了决定者,但至少可以做一个守护记忆的人,让下一代在选择时,手里握着完整的真相,而不是被割裂的叙事。</p>
<p class="ql-block">统一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怎么办”,而是两岸共同面对的历史课题。大陆能做的,是坚定方向,保持定力,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让对岸看见一种可能——不是吞噬,而是融合;不是征服,而是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