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伊宁越天山到罗布泊</p><p class="ql-block">(俄)普尔热瓦尔斯基 </p><p class="ql-block">傅仁麟 教授 译</p><p class="ql-block">QMZ 整理</p> <p class="ql-block">От Кульджи за Тянь-Шань и на Лоб-но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巩乃斯河畔邂逅那片翠绿盎然的森林草原后,我们决定在这片富饶的天山脚下稍作停留,进行一系列科学采集工作。此外,还需遣返两名不适于长途跋涉的哥萨克士兵回伊宁,并调换两名新兵前来。预计这一去一回,最快也需十天时间。同时,我们也派了两名柯尔克孜语翻译返回伊宁,以便更换两名新的翻译随行。</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营地选在巩乃斯森林地区。1874年,我们的一个哥萨克骑兵营曾在此驻扎数月,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板棚,包括厨房、浴室和卧室。尤其是那间浴室,在我们翻越天山之前,提供了最后一次舒适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巩乃斯森林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与天山北坡其他峡谷森林的不同——这里拥有繁茂的果树林,盛产味美可口的苹果和杏子。当地人将杏子称为“yprok”,通常在七月成熟;而苹果则要到八月末才熟透。这些苹果大小如鸡蛋,外皮青黄,酸甜多汁,十分可口。我们抵达时正值苹果成熟季节,枝头挂满累累果实,林间地面也铺满了落果。行走于林中,百步之内,脚下几乎无处不是苹果。可惜的是,巩乃斯周边山上丰硕的果林未能为人类所用,只能任其自行腐烂,或成为野猪、熊和鹿的食物。野猪和熊尤其嗜食这些香甜的苹果,但牠们饱餐之后,常呕吐狼藉,气味难闻。</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巩乃斯的狩猎收获颇丰,捕获了许多珍贵标本,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天山特有的古老物种——暗褐色的棕熊。这种熊与普通的狗熊不同,主要在于其前腿较长,足爪呈白色。因此,在分类上,牠应归属于塞菲尔卓夫所称的 Ursus leuconyx 科。此外,我还在果林中找到两枚颜色格外鲜红的苹果,同时发现不少落地的苹果比鸡蛋还要大。</p> <p class="ql-block">除了野兽,巩乃斯森林中还栖息着众多山鸟。诸如 Turdus atrogularis 和 T. viscivorus 这类候鸟十分常见,其中最多的是来自印度的禽鸟,与山鸟 Myophoneus temminckii 颇为相似。草地间随处可见秧鸡和小黄雀等候鸟的踪迹。大多数候鸟已南飞离去,只留下空巢;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留鸟,如蒙古野鸡(Phasianus mongolicus)、浅灰色山雀(Cyanistes cyanus)、大斑啄木鸟(Picus major)等。总体而言,随着秋季候鸟的迁徙,如今天山局部地区的鸟类已十分稀少。</p> <p class="ql-block">(注9)尽管塞菲尔卓夫将他的 Ursus leuconyx 与喜马拉雅山的 Ursus isabellinus Horsfield 联系在一起,但我认为牠们应是两个独立的物种。喜马拉雅熊虽与天山熊有关联,但习惯于栖息在较高、无森林的高原及阿尔卑斯式山区,而不进入森林地带。因此,Ursus isabellinus 种具有白色斑点,是与 U. leuconyx 最明显的区别。而我们猎获的个体为暗褐色,更接近欧洲的 Ursus arctos 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