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167efb">【说明】</font></b><br> 日前,有同事谈及林格的教育观点和他的专著《教育是没有用的》,因此想起了我15年前听过林格先生的报告,读过他的著作,尤其还写过一篇读后感。于是我将当年的小文在公众号推送,以表达我对林格先生教育思想的一点看法。<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教育,真的是没有用吗</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读林格先生《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33333">邹天顺</font></b></div> 从书名来看,《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又是一本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炒作的书,一本哗众取宠的书。其内容到底如何呢?教育真的像书名那样“恐怖”吗?<br> 我是先听了林格先生的一场报告,并且有了亲密接触之后,才去附近的书店买了《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的。<br> 2009年8月17日上午,我们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四批省级名师培养对象(包括省级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专家)在广州学习时聆听了林格先生的一场报告。他没有讲稿,一口气讲了一个上午,观点很新颖尖锐,内容很丰富,列举了大量新鲜有哲理的故事。其中一句“教育是没有用的”很是令我震惊。他告诉我们,他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b>《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b><br> 林格,何许人也?他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近10年来,他被称作“坚持用脚做学问”的人,他曾考察过22个国家的教育,足迹也踏遍国内900余个县,去过1200所学校,拜访过400位教育专家和校长。其博客点击量达到1000多万,被腾讯评为“最有偶像气质的博主”。<br> 出版商对《教育是没有用的》作了大力的宣传。说该书是作者林格若干年来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该书指出了中国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最大问题,我们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本身出现了问题,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大量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但是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颠覆教育理念、化解教育焦虑,对老师和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拨乱反正。本书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性,同时也有诸多养成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支撑,有强烈的操作性。事实证明,太累是教育失败的根本指标,而大家都不累,孩子成才成器完全有方法可循。本书倡导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本书立意深远,说理清透,是一本有可能会对中国教育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性作品。<br> 我看,<b>林格先生在这本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b>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只有真正做到无为而教,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br><b> 林格先生认为,</b>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br> 关于教育的本质,林格先生的体会是,正如卢梭所说,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br> 可以说,林格先生的观点,首开了对传统教育观念说“不”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教育是没有用的”以其大胆的言论、全新的观念警世。既是对老祖宗教育理念的诠释,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提升,颇具“叛逆”味。<br> 林格先生在该书的前言说<b>“无用方为大用,矫枉必须过正”。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b><br> 林格先生每年培训30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亲自走过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倡导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br> <b> 我看,他的这种理想当然很好,然而,在中国很难达到目的。</b>本来,一本好书完全可以让人如醍醐灌顶,而林格的《教育是没用的》既“炒作”,“恐怖”,当然也少不了警醒。<br>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个话题也激起了教师和家长万千感慨。尽管老师和家长,对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看法并不相同,<b>但他们几乎一致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有家长以天资聪明的伤仲永为例,论证教育是不可或缺的。</b><br> 更有老师直言,该书作者也没有否定教育的作用,这个雷人的标题只是出版社想搞噱头赚眼球罢了。<br> 我认为,<b>这些评价都很有道理,的确,纵观全书,林格先生到底还是没有否定教育的作用,他举出的很多例子其实也是在肯定教育的作用。与其说“教育是没有用的”,还不如说,教育是讲究方式和方法的。</b><br> 书名如此雷人,这也许就是出版商或者林格先生有意而为之吧!<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0年5月16日</div><br>附:<b>林格先生的十大教育观点:</b><br><br> 1.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br> 2.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br> 3.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br> 4.我走了很多学校,也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以、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br> 5.教育的问题很多,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br> 6.教育者很容易为了分数、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逐末。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阶段性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比如,为了升到好一些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全中国的家长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有一句话异口同声:孩子,只要你有了好分数,其他的一切都不要管。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国民共识。<br> 7.社会还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道理很简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比如,没能在幼儿园时进行有效的智力开发,难道孩子将来就一定没出息吗?小学升初中升不到好学校,就一定失败了吗?<br> 8.很多人会说,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高考,这是目前公认的公平方式,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呢?在这方面,我支持郭思乐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要长期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实践证明:素质好,何愁考?<br> 9.我预测,大约20年以后,在逐步加强中小学职业指导并形成系统和机制后,中高考一定会被其他方式取代。但在未来20年时间内,我们必须在接纳中高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改革,关键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下决心取消平时的统考,以中高考终端考试为目的,建立新型的教育评价机制。<br> 10.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很奇妙的是,一量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成长的面前,最好不要房间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