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远书刻院走进王军辉刻字工作室

琨琪宝贝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9日,下午天黑前赶到洛阳市西工区的《镌云山房》,也就是王军辉老师的刻字基地。河南省刻字创作,培训,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莫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如今,又有一位肩挑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的文化挑夫,立下宏愿,要以自己绵薄之力扛起镌刻荟翠史上名帖的历史重任,力争在这一艰巨的文化工程竣工后,能够完整的展现中华书法文化长河静水流深的无限神韵。这就是洛阳文化挑夫——王军辉老师老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军辉,襄城县人,镌云山房主人,斋号梓瑜,2010年进修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201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结业,期间曾获多次获得国家,国际刻字艺术展优异成绩。2023年,王军辉刻古代发帖个人展于洛阳图书馆。三十年来,镌云山房始终致力于传统刻字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复制名帖,刻制匾额、楹联、摩崖、碑刻等,作品遍布祖国大山名川、名胜古迹、厅堂、展馆,在省国级各项展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数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代表团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足迹遍布东南亚。</span></p><p class="ql-block"> 立志不难,行动起来,可是难上加难,王军辉老师带着镌云山房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一点一滴的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从名帖的一对一比例放大,激光扫描后,然后找材料,进行手工刻字,除了帖中的飞白、字口的精准,还要进行做旧处理,实现原碑帖的高度还原,一块石碑甚至数月才能完成,而今已完成名碑帖数十块,二十多年如一日,是需要多大的恒心。就是这种恒心和毅力,支撑着王老师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p><p class="ql-block"> 走进后边一个大仓库,堆满了板材,满墙悬挂着现代刻字作品,有完成的,有没有上色的半成品,上百件刻字作品,件件都很震撼。前几天我们也组织在一起刻了几幅作品,从选材造型到刻字内容,到设计稿件——渎稿——初刻——精刻——锻造——上色——提亮,刚刚完成感觉还可以的两幅作品,相比下来,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惭愧!整个大仓库的储备都是智慧与时间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此时似乎能想象出创作者手持刻刀,以刀代笔,神情专注的进行刻字创作。随着刻刀的深入,木屑纷纷的飘落,创作者时而用力下刀,时而轻盈挑刻,刀法娴熟而多变。时而刚劲有力,时而婉转流畅,木板在刻刀下逐渐显现出文字的形态,凹凸有致的纹理与平滑的表面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质感。阳刻的部分凸起于木板表面,仿佛要挣脱木板的束缚,展现出一种张力。而阴刻的部分,则深陷其中,给人一种深沉、内敛的感觉。当作品逐渐成型,又拿起颜料,小心翼翼的上色,颜料在木板上均匀铺开,与木纹相融合,既保留了材料的自然肌理,又为作品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阳刻部分被适度提亮,更加凸显出文字的立体感,而阴刻部分则保持原有的深沉,形成强烈的对比。 </p><p class="ql-block"> 整个工作室里,只有刻刀与木板或青石的摩擦声,颜料、刷子的刷刷声以及创作的呼吸声,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让人沉浸在这份宁静而专注的艺术创作之中。 </p><p class="ql-block"> 欣赏之余,师傅抬进来两幅定制的楹联,全是手工雕刻,师傅拿起打磨机完成最后的程序。估计王军辉老师几乎包揽了所有与字相关的业务吧,还有他的直播间也在尝试中,先把平时师傅的刻字过程进行录制,后期会让他的儿子传承下去,把文化转化为产业,也是不错的市场经济。</p><p class="ql-block"> 夜已深了,下着小雨,寒意较浓,大家一路致拒绝王老师的洛阳水席邀请,一起前去喝铁谢羊肉汤驱寒意,回去每人捎带两个油饼,结束了紧张而又充实的国庆三天行的研学之旅。</p><p class="ql-block"> 我们赴几百公里之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探,每一站都有新知,每一步都有惊喜。带着旅行的故事,回到现实的生活,调整好状态,重新启航!</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