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第一季

冬梅

<p class="ql-block">第8集 融合</p> <p class="ql-block">迁都当年的12月,拓跋宏下诏:要求所有鲜卑人一律改穿汉人服饰,发式也和汉人相统一。</p><p class="ql-block">半年后,他再次下诏: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汉语,年满30的可以逐渐改变,30岁以下者,必须立即改变。</p><p class="ql-block">诏书中他将鲜卑语称为“北语”,将汉语称为“正音”,以表其鲜明立场。相对于服装发式,改变语言要困难许多。</p><p class="ql-block">为了立威,拓跋宏在朝堂上拿李冲开刀,说道:“李冲居然向我提出四面八方的人说话不同,谁也不能说自己对。他这么说,就是辜负国家社稷的重托,应该让御史拉出去治罪。”</p><p class="ql-block">李冲赶忙摘掉帽子,磕头谢罪,退了下去。李冲是改革派,一向为皇上敬重,见他尚且如此,其他人哪还敢再说些什么?</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拓跋宏又下了一道更苛刻的诏书:不许在朝中说鲜卑语,违反者立刻免除官职。</p><p class="ql-block">之后,拓跋宏率先垂范,不仅改说汉语,还用汉语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歌,迅速为鲜卑年轻一代所模仿。</p><p class="ql-block">一些鲜卑语也因此融入到汉语言中,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影响至今。</p> <p class="ql-block">如汉语中的“哥”字就是由鲜卑语演化而来。鲜卑民歌个性明亮,率真而雄阔,鲜卑文化的精华为汉文化注入了鲜活之律。</p><p class="ql-block">崇尚儒学的拓跋宏还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并在东西南北始置四门小学,教授礼乐文化。</p><p class="ql-block">但这些都是鲜卑人在政策规定下的被动接受,有没有一种方式让人们主动交融呢?</p><p class="ql-block">太子已进入适婚年龄,这让拓跋宏再次想到了婚姻伦理的社会作用。</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讲究门第,即使皇亲贵胄拥有巨大权力,但在社会上,人们仍然习惯,以门第姓氏来判断地位高低。</p><p class="ql-block">拓跋宏亲自安排了许多拓跋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并下诏为六个弟弟重新娶了汉族大家之女为妻。</p><p class="ql-block">通过联姻,拓跋贵族获得了中原士族的认同,也让他们从此血脉相融。短短几年,北魏就焕发出新的气象和格局。</p><p class="ql-block">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在洛阳取得了绝对优势,而鲜卑人的迁入使得以汉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各族文化的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乃至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就连以延续文化正统自居的南朝士人,也有人回归北朝,并发出“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感慨。</p><p class="ql-block">看起来,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为了彻底汉化,公元496年,拓跋宏下令鲜卑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拓跋宏,从此改名为元宏。</p><p class="ql-block">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一年,拓跋宏突然接到一个消息:太子拓跋恂在守旧贵族的教唆下,杀害自己的汉人老师,意欲率领军队返回平城。</p><p class="ql-block">盛怒的拓跋宏立刻将太子逮至御前,重重地杖打了百余下。随后,他废除拓跋恂的太子身份,将他迁至河阳,关押起来,每日仅以粗衣淡饭相待。</p><p class="ql-block">拓跋宏太愤怒了,他低估了反对者的势力,更没想到最先出头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倾尽心力培养的王朝接班人。</p><p class="ql-block">伤心与失望,击打着拓跋宏。他严惩拓跋恂,不只是怒其不争,也是向反对者示威。太子事件让北魏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斗争浮出水面。</p><p class="ql-block">同年冬天,留守平城的鲜卑贵族发动了一起政变。拓跋宏果断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兵平叛。</p><p class="ql-block">不久,他又接到密报,称拓跋恂仍与左右密谋反叛。囚禁中的拓跋恂因此而被赐死,拓跋宏不能容忍大业受阻,哪怕挡在面前的是亲生儿子。</p> <p class="ql-block">连续的叛乱让拓跋宏意识到必须加快前进步伐,否则复辟与倒退的危机会不断蔓延。</p><p class="ql-block">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朝,这时的南齐政权刚刚经历了一场宫廷内斗,西昌侯萧鸾杀帝篡位,对宗室大开杀戒。</p><p class="ql-block">以神州正统自居的拓跋宏认为,他有责任纠正南朝的错误,让圣人的德智和光辉普照中国大地。</p><p class="ql-block">于是,公元497年,拓跋宏趁南齐内乱,亲率大军20万南征。</p><p class="ql-block">南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政权。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创立的宋取代,南朝开始。公元479年,萧道成取代宋建立齐,史称南齐。</p><p class="ql-block">北魏和南齐的疆域东部大致以淮河为界,西部以秦岭为界,随着战事的变化,南北的界限来回多次推移。</p><p class="ql-block">自迁都洛阳后,拓跋宏发起过多次南征。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每次都能赢,但他必须要往南打,唯有统一天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为了明志,他甚至剃掉了鲜卑人标志性的胡须。</p><p class="ql-block">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南征途中的拓跋宏,利用短暂的休憩时间,接见了一个南齐来的使者。</p><p class="ql-block">这本是他执政生涯中的寻常事务,拓跋宏曾见过无数个使者,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这般 ,令他久久难忘的风华人品。</p> <p class="ql-block">他看起来是那么优雅有礼,言辞得体,举止有范。这位丰神俊逸的谦谦君子,仿佛是圣贤的化身。</p><p class="ql-block">拓跋宏的内心深处,像是突然被什么击中了。南齐使者身上散发出来的迷人的儒家气质,令拓跋宏倾倒。</p><p class="ql-block">这是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风范。他冒着巨大的风险迁都,一次次推动汉化改革,无非是为了离眼前所见,更近一步。</p><p class="ql-block">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这是拓跋宏在南征途中用汉语写下的一句诗。眼前的使者正来自江左一隅,是他的光芒,未曾照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但却带着他所神往的耀眼风采,来到了他的面前。有那么一刻,他觉得这位南齐使者就像是他苦苦追寻的正统,他离自己那么近,几乎已近在咫尺,却又仿佛依然咫尺天涯。</p><p class="ql-block">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位本来健壮俊朗的年轻人,在几年里高强度的奔波操劳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就在这年秋末,南齐皇帝萧鸾驾崩。笃信儒学的拓跋宏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而还。</p><p class="ql-block">一年后,33岁的拓跋宏再一次南征,因为行军途中的鞍马劳顿,拓跋宏旧病复发,最终在返回洛阳的路上去世,谥号孝文皇帝。</p> <p class="ql-block">在遗嘱中,他仍希望能“复礼万国”,这未酬的壮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p><p class="ql-block">公元499年,拓跋宏去世。</p><p class="ql-block">自公元490年独立执政,孝文帝拓跋宏在短短九年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非同一般的壮举。</p><p class="ql-block">他将北方各民族的健勇无畏之气,注入一度颓废的中原文化,重新启动了北方大地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他将鲜卑文化的河流,汇入到了中原的大江大河;以极具前瞻性的理想,促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拓跋宏的英年早逝,他所开创的汉化改革,还未能尽数完成,深入骨髓。</p><p class="ql-block">在他身后,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洛阳宫殿也被拆除,这座锦绣之都再次化为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好在风浪与曲折过后,历史的航线总会被再次纠偏。而从此之后,以汉为主,胡汉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融入了大家庭的各民族,得到了永生。</p><p class="ql-block">拓跋宏留下的火种,将在数十年后,照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之局,成为隋唐盛世不可或缺的铺陈和奠基。</p><p class="ql-block">在这浩大奔涌的历史潮流中,拓跋宏那年轻的身影,显得尤为明朗矫健。</p> <p class="ql-block">第8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