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岛育桃李,史心润成长——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驻白沙牙叉实验学校实习纪实

历史文化学院 胡娅婷鲍源春

<p class="ql-block">当海南师范大学的椰林还在晨风中摇曳时,我们带着一叠历史教案和满腔热忱,踏入了白沙县牙叉实验学校的校门。</p><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实习生,我们既是九年级四班的“双班主任”,又分别承担着九年级1-2班、3-4班的历史教学任务。这段实习时光里,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践行责任,在历史课堂上传递知识,更在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帮扶下,逐渐独立执掌课堂与班级,历史的厚重与教育的温度,在每一个细节里悄然交融,逐步完成从 “学生” 到 “教育实践者” 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一、班主任工作:以责任为基,筑牢班级管理防线</p><p class="ql-block">(一)三次考勤:以细致保障学生安全</p><p class="ql-block">每日清晨 7:30、下午 2:30、晚间 7:30,我们准时进入九年级四班教室,手持班级名册逐排核对学生到岗情况。“最后一排那个空位是谁的?”笔尖划过名册的沙沙声里,藏着对每个学生安全的牵挂。若发现缺勤,第一时间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家长同步信息,询问缺勤原因(如身体不适、交通延误等),并持续跟进学生动态,直至确认其安全状态。整个过程严格遵循 “逐一核对、及时沟通、闭环跟踪” 原则,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的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下午2:30、晚间2:30的两次考勤亦是如此——不是简单的“点到”,而是用一次次核对,为学生的在校安全筑起一道扎实的防线。</p> <p class="ql-block">(二)仪式与体训:以规范凝聚班级,以督促备战体考</p><p class="ql-block">每周一升旗仪式前,我们提前 10 分钟到班组织学生整队,指导学生整理校服、规范敬礼姿势,确保班级队伍整齐、精神饱满。看着学生们在“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标语下,齐声唱国歌、行注目礼,原本松散的队伍渐渐透出集体的精气神,我们知道,这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与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针对初三学生次年体育中考的需求,每日体育训练时段,我们全程在岗:一方面逐人清点参训人数,确保无学生缺席;另一方面现场督促训练质量,如观察学生跑步姿势是否标准、节奏是否合理,对动作不规范的学生及时提醒调整,对体力不支的学生给予鼓励,帮助其坚持完成训练任务。要通过 “考勤 + 督促” 双管齐下,助力学生夯实体能基础,为体考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在训练过程中特意留意是否有学生躲在树荫下偷懒,耐心劝他们“现在多练一分钟,体考就多一分把握”。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怕累”,慢慢变成“主动加练”,我们真切感受到“督促”背后的意义——不是严苛,而是帮他们抓住成长的关键机会。</p> <p class="ql-block">(三)班会课堂:让美德在日常里扎根</p><p class="ql-block">每周五班会课聚焦专题教育,围绕 “尊师重道”“文明礼仪” 等主题开展教学,讲解 “程门立雪” 典故时,结合校园场景举例(如 “课堂专注听讲、课后主动问好,便是对老师的尊重”);普及文明礼仪时,从日常行为规范(如不乱扔垃圾、不喧哗)入手,引导学生将文明意识转化为行动。我们不讲复杂的道理,只结合校园生活讲“小事情”,从与学生的互动里,美德不再是课本上的词语,而是能落在实处的小事。</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教学:从模拟到实战,让知识有温度 </p><p class="ql-block">(一)备课:在专业与实用间找平衡</p><p class="ql-block">在大学的微格教室时,我们对着摄像头练讲课,满脑子都是“怎么把历史知识点讲准确”。到了这里,带教老师帮我们跳出“书本思维”:一起研讨教案时,老师说“讲古代文明交流,不如提一提海南的海上丝路——学生知道家门口的事,更容易懂”;还手把手教我们“把复杂的制度拆成小故事,比如用‘领主给骑士封地,骑士帮领主打仗’讲封建关系”。我们照着这些建议改教案,原本生硬的知识点,渐渐有了贴近学生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二)课堂:让学生从“听课”变成“参与”</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站在真实的课堂,看到台下几十双眼睛,手心还会出汗。但当我们问“大家觉得,古代人为什么要修长城?”,有学生举手说“为了保护家里人”;讲文明交流时,有人补充“就像现在我们吃的玉米,也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这些鲜活的回答,让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后来我们更敢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穿越到古代,你想带什么东西回去?”,听他们叽叽喳喳地说“带手机,让古人看看现在的世界”;课后有学生举着笔记本追过来问“老师,古代的学生也有作业吗?”,我们就蹲下来,和他慢慢聊古代书院的故事。比起微格教室的“单向输出”,这样有互动、有追问的课堂,才真正让历史知识“活”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三、温暖后盾:学校众人的帮扶,是我们成长的底气</p><p class="ql-block">这段实习能顺利推进,离不开牙叉实验学校每一位领导与老师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带教老师符老师是我们最亲近的“引路人”:跟岗初期,他把多年积累的班主任经验倾囊相授——从“如何处理学生间的小矛盾”到“怎样设计班会课更吸引学生”,从“历史课堂的导入技巧”到“批改作业的侧重点”,手把手带着我们熟悉每一项工作。班主任工作中的考勤、体训管理,则让我们深刻理解 “教育既要严谨规范,也要有温度”。即便后来他外出学习,也始终牵挂着班级:每天都会在微信上问“班里今天有没有特殊情况?”“历史课学生反应怎么样?”,哪怕是深夜收到我们的疑问,也会耐心回复,用远程指导帮我们稳住“阵脚”。 </p><p class="ql-block">‍年级的教导主任也总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还有九年级的各科任老师,课堂上帮我们留意学生状态,课后主动分享“哪些学生需要多关注”“怎样和偏科的学生沟通”——正是这份“众人拾柴”的温暖,让我们在面对陌生工作时少了慌张,多了底气。</p> <p class="ql-block">四、结尾:那一场夕阳下的鞠躬,是最好的成长礼物</p><p class="ql-block">每周五送学生出校门,是我们最温暖的时刻。夕阳把校门口的树影拉得很长,学生们排着队走出校门,突然齐齐转过身,弯下腰喊“老师辛苦了”。稚嫩的声音在傍晚的风里散开,一个个小小的身影,在夕阳下构成最动人的画面。 那一刻,想起带教老师深夜回复的消息,想起清晨考勤时的细致核对,想起课堂上学生们发亮的眼睛——原来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学校的帮扶是我们的底气,学生的真诚是我们的动力,而我们,在这样的双向奔赴里,慢慢长成了自己期待的“老师”模样。 </p><p class="ql-block">‍这段在牙叉实验学校的时光,早已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一场关于成长、责任与温暖的旅程。未来,我们会带着这里的所学所感,继续在历史教育的路上坚定前行,把这份温暖与责任,传递给更多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