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演江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永定路街道举办群众文艺演出-永定纪事.文脉赓续,我又一次站在《信仰的力量》的情景剧舞台上,蓝布旗袍的衣角拂过熟悉的“渣滓洞”布景,距离建党百年首次扮演江姐,已过去数个春秋。如今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当台词中“竹签穿指”的字句再次从唇齿间流出时,我才真正懂了:有些角色的重量,需要时光沉淀才能接住;有些信仰的温度,需要二次演绎才能触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演江姐,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拿捏情景剧的肢体与语气上——如何用挺直的脊背展现不屈,如何用坚定的眼神传递勇气,如何让朗诵的每一句台词都充满力量。那时念到“竹签”,我只当它是推动剧情的文字符号,是用来凸显江姐无畏的“道具”,即便刻意加重语气,也总觉得隔着一层对历史的“敬畏感”,没能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这次排练,当“敌人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她却笑着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段朗诵词再次响起,我忽然停顿了。眼前不再是剧本上的铅字,而是仿佛看见渣滓洞的黑牢里,江姐蜷在冰冷的草堆上,十指渗着血却依然紧攥着信念;听见她忍着剧痛,用微弱的声音和难友们谈论新中国的模样。原来真正的共情从不是模仿痛苦,而是透过文字,触摸到烈士们“痛到极致仍向阳”的灵魂。后来每次念到这段,我的声音里不再只有激昂,更多了份沉甸甸的共情——那不是演出来的情绪,是台词里的竹签,真真切切扎进了我心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情景剧的舞台没有激烈的酷刑动作,可当朗诵声在剧场里回荡,我分明感觉到,台下观众的沉默与随后的掌声,都在诉说着同一种共鸣。我们都在透过文字,与八十年前的烈士们对话: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信仰,如今成了我们平视历史的底气;他们用鲜血写下的故事,如今成了我们传递给下一代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次扮演江姐,从“念台词”到“懂台词”,我终于明白《信仰的力量》这部剧的真正意义。它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让我们在朗诵声中,重新遇见那些不朽的灵魂。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何其有幸,能以演员的身份,做文字与信仰的“桥梁”,让江姐的故事、让渣滓洞烈士们的精神,借着每一句朗诵,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永远鲜活,永远滚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二所离退处施艺兰</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