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在岁月缝隙里,触摸抗战的精神微光

曹正刚

<p class="ql-block">昵称:曹正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569039</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音乐:来源美篇</p> <p class="ql-block">  重读《多鼠斋杂谈》:在岁月缝隙里,触摸抗战的精神微光</p><p class="ql-block"> 暮秋时节重读老舍的《多鼠斋杂谈》,字句间抗战岁月的烟火气与沉重感仍清晰可触。这份共鸣推着我,在2025年10月11日这天,去往北碚的老舍旧居——他战时的精神栖居地。</p><p class="ql-block"> 然而,记忆总会给过去镀上柔光。循着重百商场旁熟悉的路标爬上斜坡,我却被一道崭新的施工围挡拦住了去路。导航在原地徒劳地打转,正在彷徨时,一位坐在巷口剥豆子的老人头也不抬地扬手一指:“喏,那棵黄葛树后面。”</p><p class="ql-block"> 绕过断墙和飞扬的尘土,那处由矮墙围合的灰瓦庭院,才从现代高楼的玻璃幕墙间怯怯地露出头来。这寻路的几分钟,让我瞬间理解了何为“在缝隙中栖身”——当年老舍先生找到这里,大抵也是类似的心境吧。</p> <p class="ql-block">  这座原属林语堂的中西合璧小楼,在1943年的轰炸硝烟中,成了难得的避风港。站在那间不足五十平米的小院书房里,我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打火机。读到老舍因通胀“戒了烟”时,我曾觉得那是遥远历史的注脚;此刻却不禁想,我这当代的点烟之物,若放在当年,是否也一样会被率先舍弃?</p><p class="ql-block"> 窗外飘来旁边火锅店牛油煎熬扑鼻的香味。我想到自己昨日为一张“满减优惠券”反复计算的焦躁。两种困境的质地天差地别,但那份被时代洪流裹挟、在生活褶皱里挣扎的滋味,却仿佛穿越时空,悄然连通。</p><p class="ql-block"> 《多鼠斋杂谈》的力量,正在于老舍将这种全民的困境,拆解成鲜活的生活片段。经济的崩塌,最先显现在寻常生活的褶皱里。书中反复提及的物价飞涨,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先生“戒了烟”的无奈,是精打细算从“会过日子”的本事,变为维持生存的必需。窘迫像一张密网,网住了彼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比物质匮乏更磨人的,是文化生长的窒息感。抗战打乱了文化发展的脉络——书店被毁、刊物停刊,作家们既要在战火中躲避轰炸,又要在颠簸里寻找创作的安稳。作品写出来,出版发行还要突破重重封锁,文化传播成了艰难的“突围”。更遗憾的是,地区隔绝让文人难通音讯,思想碰撞的火花被战争掐灭,文化生态只能在困境中缓慢喘息。</p><p class="ql-block"> 而战争最深刻的伤害,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恐慌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听见飞机轰鸣就下意识躲避,看到炸弹废墟就忍不住心悸。精神压力如影随形,人们白天为生计奔波,夜晚要承受对未来的焦虑,整个社会的心理都绷着一根紧绷的弦。</p> <p class="ql-block">  生存的底线,也在那时被不断压低。“多鼠斋”这个名字,道尽了居住环境的恶劣。可纪念馆里最震撼我的,不是手稿,而是书房窗台上摆着的一盆仿制兰花。说明卡片写着:“老舍爱花,战时仍设法养些简单的花草。”在老鼠横行、性命堪忧的境况下,这份对美的执着近乎一种奢侈的倔强。</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理解了他笔下的幽默,并非逃避现实的盾牌,而是这盆战火中的兰花——是在确认了现实的丑陋之后,依然坚持为精神世界寻找秩序的宣言。</p><p class="ql-block"> 重读《多鼠斋杂谈》,再访北碚旧居,与其说是回望一段历史,不如说是与老舍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让我们看见,抗战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有文人以笔为枪的坚守,与普通人在绝境中从未熄灭的精神微光。</p><p class="ql-block"> 那微光,是陋室里的兰花,是幽默中的韧性,是告诉我们即便在鼠患频仍的“多鼠斋”里,人也总要活出人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