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午后,到吕思勉故居参观完后,时间尚早,就顺道来到不远处的近园,近园装修后国庆节才开放 。</p><p class="ql-block">近园的入口是一道朴素的圆形小拱门,匾额上“近园”二字,透着一股谦逊,仿佛在诉说着“近乎似园”的低调 。迈进门槛,园子虽小,却如一方老砚,蓄满了墨香千年的韵味 。沿着回廊右行在园内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仿佛在讲述着几百年的光阴故事 。西野草堂是园内最著名的景点 。它傍水而建,是主人宴请宾客之地,堂前凿池叠山,站在堂前,仿佛能看到昔日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依水而建的“容膝居”,名字有趣,空间却意外敞亮 。窗棂的雕花虽已褪色,但阳光透过缝隙,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别有一番韵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香阁藏在假山后面,阁后有微型假山,精致小巧 。站在天香阁里,夕阳西下时,整个园子被染成金色,那一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让人沉醉其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园子东侧廊墙内嵌有名人书条石30副,漫步其间,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古人的书法艺术和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园不大,却处处是景,步步皆画。它没有苏州园林的名气,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宁静与雅致。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江南园林的韵味,感受历史的沉淀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近园,又名静园、恽家园林,常州市化龙巷,为清顺治年间进士杨兆鲁所建,康熙十一年(1672年),初步建成。</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近园的构思出自于山水画家王石谷,还有恽南田和润州(今镇江)笪重光的参与,所以它不仅有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也是文人荟萃之名园。取“近乎成园”之意,名之曰“近园”。近园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64米,亭、台、楼、榭大多围着池水安置,形成了“中有大池、池中一岛、池周建筑”的独特格局。西野草堂位于近园北侧,堂前凿池叠山,亭榭、书斋、轩馆、回廊均依山而建,环列水池中间,缀以不同景色,备以奇草异木。山前隔水置一组建筑:左为“天香阁”,右为“安乐窝”,临池有“得月轩”。园西回廊起伏,与北面的“秋爽亭”相接;东侧岸有“容膝居”,向右是小石拱桥,假山上有“三梧亭”,亭下为“垂纶洞”。秋爽亭前一株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百年广玉兰,被称为常州玉兰王。近园布局精巧,意简蕴藉,错落有致,颇具晚明风格。近园是常州地区现存建造最早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园林,也是具有明末清初古典园林风格的宝贵实例。</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近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得月轩与天香阁相连,坐南朝北,单层,三开间,面宽7.8米,进深9.6米。在 “得月轩”在东面窗户下,晚上的时候可以欣赏到初升的月亮和倒影相映成辉的景象,也是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面前的池塘叫“剑一池”,池中是一座黄石假山,近园的亭、台、楼、榭大多围着池塘安置于周边,形成了这种“中有大池、池中一岛、池周建筑”的独特格局。堂轩建筑有改建,但总体布局维持原貌。</p><p class="ql-block">园内现正在举办“门庭不出有丘樊,咫尺园林化境开——阅读江南古典园林”主题展,设于天香阁与得月轩,含园林历史介绍、互动体验及“安乐窝”场景复原。展厅还通过沉浸式场景与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江南园林的发展历程、历史沿革、建筑类型、营造技法与诗歌意境。展览特别复原了园主杨兆鲁书房“安乐窝”的场景,展现古人观书品画的生活状态,并传递其“安不忘危,乐不忘忧”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另外,展览还设计了假山模型堆叠、园林建筑放置等互动环节,可通过尝试感受古人造园时叠山理水、谋篇布局的不易与精巧。</p> <p class="ql-block">近园北部正中为西野草堂,坐北朝南,原为主人宴客之所,单层,面阔五间,进深约9米(含前廊1.5),檐高3.6,脊高5.7米。主堂“西野草堂”,是主人迎接来往宾客的场所。刘海粟大师曾在近园作画,亲自题写了“西野草堂”匾额。西野草堂作为主堂,面阔五间,厅堂都是落地长窗,平台前隔着勺湖,正对假山,假山山腹中有一个“垂纶洞”,洞口只能容纳一个人低身进入,在洞内可以看到外面景象。像这种“堂—台—池—山”是早期园林中常用主景序列 ,与传统园林不同的是,假山并未向前展开,而是更多的向后部拓展,池水也在假山的东西两侧往后延伸而去,这样就使堂前主景的纵深大大加强,横向上将水景分为东、西两侧,西面宽一些,但有石桥连接,东面相对窄些,确也有廊屋对望,形成了这种北湖、西湾、南潭、东涧这四处各不相同的景致效果</p> <p class="ql-block">鉴湖的水面波光粼粼,被风绣出细密的针脚,倒映着灰白的墙与深绿的树 。湖边的湖石,瘦皱漏透,似被时间啃噬过的骨头,与园子的气质相得益彰 。池上的拱桥,倒映水中,恰成一个满月,美轮美奂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