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0日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盈空。来到亚美尼亚第二天,我们开启了寻迹基督教起源的的旅程。本篇我首先想讲讲诺亚方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看见人类在地球上变得堕落邪恶,决定通过一场大洪水清除邪恶生物。</p><p class="ql-block">上帝耶和华选中义人诺亚,吩咐他建造一艘巨大方舟,容纳他和家人以及每种动物的一对登上方舟。</p><p class="ql-block">诺亚遵从命令,花费120年的时间,使用歌斐木(柏木)建造方舟。方舟为三层结构,里外涂抹松香以确保防水性,约长137米、宽23米、高14米。</p> <p class="ql-block">方舟完工后,天降暴雨,洪水肆虐,所有河流和湖泊溢出,洪水整整持续40昼夜,淹没地球表面。诺亚一家和动物在方舟上躲过毁灭人类的一劫。150天后洪水消退,方舟停泊于亚拉腊山,诺亚通过放飞鸽子确认洪水退却。</p><p class="ql-block">上帝感谢诺亚的忠诚,与他立约,承诺不再用洪水毁灭地球。</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两座白雪皑皑的雪山就是亚拉腊山,该山位于土耳其东部,靠近伊朗和亚美尼亚的边境,是基督教传统中诺亚方舟的停靠地,对亚美尼亚具有重要宗教意义。 亚拉腊山现为土耳其领土,由大亚拉腊山(5137米)和小亚拉腊山(4334米)组成,是土耳其最高峰。</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深坑修道院外面的观景台,俯瞰终年积雪,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亚拉腊雪山。大家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亚拉腊山早期归属经历多次变迁。公元前30年属亚美尼亚王国,它拥有这座圣山的主权达400年。后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瓜分。19世纪奥斯曼帝国与波斯签订协议,将大部分地区划入奥斯曼版图,仅小部分归属波斯。 </p><p class="ql-block">1923年苏联与土耳其签订卡尔斯条约时,亚拉腊山被划拨给了土耳其,但亚美尼亚人始终认为亚拉腊山是属于自己国家的,他们是诺亚的后裔。现在眼睁睁地看见祖先留下的圣山落入他国之手,亚美尼亚人真是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亚美尼亚将亚拉腊山视为民族精神象征,并将其图案纳入国徽。</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平台远望石头山高耸的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今天首先参观的是亚美尼亚深坑修道院(Khor Virap Monastery),正<span style="font-size:18px;">式名称是霍尔维拉普修道院,这一名称源于美尼亚语“Khor Virap”,意为“深坑”。</span></p><p class="ql-block">它位于首都埃里温以西约40公里处的一座古老修道院。修道院扬名四海,因基督教启蒙者圣格里戈利被囚禁深坑传说和远眺亚拉腊圣山的壮丽景观闻名。</p><p class="ql-block">它见证了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首个基督教国家(公元301年)的历史转折,现为重要宗教圣地与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石头高墙和堡垒坚固厚实,虽洗尽铅华,但依旧散发着不朽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城墙的脚下,一望无际的平原为这座古老建筑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柔美,它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p><p class="ql-block">通往修道院水泥路,将引领我们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城墙上镶嵌着表达宗教深远意义的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通往修道院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修道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修道院主体建筑圣斯特瓦扎金教堂(St. Astvatzatzin Church),又称圣母堂,以及寮房,圣母教堂采用十字正方形平面和八边形穹顶,建筑风格古朴庄重,采用高加索地区简约设计,以红黄色石灰石建造。</p><p class="ql-block">至今,这座教堂依然举行着定期的礼拜仪式,成为亚美尼亚最受欢迎的朝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的圣母圣子画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圣格里戈里画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深坑修道院的圣格沃格教堂(St. Gevorg Chapel)与斯特瓦扎金教堂相连。是公元640年原始建筑,它建在原囚禁圣格里戈利的深坑遗址上,以纪念这位德高望众的基督教先驱。深坑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囚禁格里戈利的坑洞位于主教堂旁的圣格沃格小教堂内深坑内,进入坑洞需通过狭窄垂直铁梯(约25级台阶)。坑内空间圆形,直径不足5米,深约6-7米,设有祭坛、十字架壁龛和圣像,至今仍有虫类活动,保留原始面貌。</p> <p class="ql-block">深坑修道院的历史始于公元287年,当时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Tiridates III)因反对基督教传播,将传教士圣格里高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投入一个直径约5米、深约7米的深坑中囚禁。坑内环境恶劣,遍布毒虫且阴暗潮湿,圣格里高利依靠信仰和一名妇女的暗中给他送水,送食物存活了13年。</p> <p class="ql-block">国王梯里达底三世,患上疯病,其妹恳求格里戈利为哥哥治疗。格里戈利被放出地牢,不计前仇,为国王祈祷,最终他治愈了国王的疾病,劝说并促使国王皈依基督教。国王于公元301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使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p> <p class="ql-block">游完深坑修道院,我们继续寻找亚美尼亚王朝夕日的辉煌,参观了以亚拉腊雪山为背景的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遗址。它位于亚美尼亚阿尔马维尔州埃奇米阿津,以其独特的圆形三层圆顶结构和四瓣形回廊布局闻名,生动展示了亚美尼亚早期基督教建筑的艺术成就和工程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2000年作为“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教堂群及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组成部分,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全体团友留下以亚拉山为背景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废墟曾是亚美尼亚人引以为傲的宏伟建筑。遗址始建于公元641-661年,由由亚美尼亚宗主教内尔塞斯三世主持修建,别称“永久灵验教堂” ,作为埃奇米阿津教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早期基督教在亚美尼亚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该遗址开创了亚美尼亚圆顶四瓣形教堂范式,其拱顶承重技术和装术融合波斯与拜占庭元素,影响了拜占庭及周边地区建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完整展示了亚美尼亚中央圆顶教堂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令人痛惜的是,教堂10世纪因地震被损毁,但其建筑风格永存后世。教堂采用直径35.75米的圆形三层圆顶设计,中央圆顶高45米,内部以四瓣形回廊为核心空间,通过十字形廊道连接外围走廊。墙体使用红黑相间的彩色凝灰岩砌筑,装饰有假连拱、葡萄藤浮雕及手持建筑工具的人物雕刻。</p> <p class="ql-block">1901-1907年考古发掘出土了地基、柱廊、柱头残件及日晷石板等文物,遗址旁建有博物馆陈列出土构件。</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埋葬基督教启蒙者格里戈利的坟墓。</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我们接着访问亚美尼亚第一座基督教堂-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又称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它是亚美尼亚最古老的基督教主教座堂,始建于公元303年,位于亚美尼亚西部城市瓦加尔沙帕特(距埃里温约18公里),作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总堂和宗教中心,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教堂南侧大门设计精美,装饰简洁,是为纪念亚美尼亚皈依基督教1700年而建的,拱门下方的浮雕刻有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向圣格里戈利移交权杖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由圣格里高利奉圣命修建,标志着亚美尼亚于公元301年成为首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取名“埃其米亚津”意为“耶稣降临之地”,传说中基督曾在此显灵指示建堂位置。作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总堂和宗主教驻地,它奠定了亚美尼亚教会的基础,被誉为“亚美尼亚教堂之母”。被誉为“亚美尼亚的梵蒂冈”,是基督教传播与亚美尼亚文化传承的核心象征。</p> <p class="ql-block">图为进入教堂南大门旁的独树一帜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教堂占地面积很广,绿化很美。步入教堂花园,仿佛来到人间伊甸园。我真佩服仅有300万人口,饱受战争血洗的一个小国,创造如此辉煌的古代文明。路边有许多刻画宗教历史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除埃奇米阿津主座教堂外,园内还有环形布局的5座附属建筑。神学院图书馆藏有3000余份中世纪手稿。珍宝博物馆系统记录下1700年基督教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圣里普西梅教堂,建于公元618年,采用十字拱形圆顶结构,为纪念公元301年殉道的罗马修女。</p> <p class="ql-block">圣埃奇米阿津主座教堂是整座教堂的核心。该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圣格里高利时期(约301-303年),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主体为17世纪波斯萨行重修后的样式。其穹顶和钟楼采用四瓣形设计,内部装饰有圣像壁画和镶嵌画,展现了亚美尼亚传统建筑风格与基督教艺术元素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北侧钟楼外墙上刻有基督降临、诺亚方舟等宗教故亊。</p> <p class="ql-block">绘有色彩艳丽的装饰画的教堂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抬头仰望教堂的圆形穹顶,拱窗透过柔和的光线,使教堂更显圣洁。穹顶四周的彩绘是表现万物勃勃生机的花草画。四周人物镶嵌画中,展现了宗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穹顶仿佛是连接天堂与人间的神圣桥梁。菅造出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体现了亚美尼亚建筑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融入艺术表达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参观教堂时,黑衣神父们正在做祷告。</p> <p class="ql-block">内部壁画从1712年起,由霍夫纳坦家族绘制,描绘耶稣生平及亚美尼亚使徒传播基督教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侧是存放圣物的的珍宝馆。馆内的四件镇馆之宝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诺亚方舟的木片,现保存在这个镶滿宝石的十字架的鎏金圣物箱中。据传它源自亚拉腊山发现的诺亚方舟残片,公元3世纪由教士发现并保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 刺入耶稣胸口的圣矛(朗基努斯之枪):传说为罗马士兵刺入耶稣身体所用矛头,17世纪金盒封装,象征耶稣受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件: 钉耶稣的十字架残片:源自耶稣受难时的十字架,后碎为千片,散落全球,此为其中一部分,残片代表救赎与牺牲。</p> <p class="ql-block">第四件: 千年前彩绘的《福音》手抄本:创作于公元10世纪左右,以精美彩绘和书法艺术记录基督教教义,是研究基督教传播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镶着钻石金色护手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参观,让我们大开眼界,进一步加深了对亚美尼亚历史的了解。馆内藏品丰富,精妙绝伦,艺术价值含量高,传播了亚美尼亚文化深厚底蓝。篇幅有限,挑选几张,供大家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