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国药王庙,寻一味自己的心药

小夭YY

<p class="ql-block">  接连下了五六天的雨总算是停了。天空虽还蒙着薄云,但已有天光破隙,洒在这座千年药都的屋瓦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映着灰白的天光,我踩着尚未干透的石阶,走进药王庙。</p> <p class="ql-block">  国庆刚过,又逢工作日,庙里格外清静。这样也好,正适合独享这份雨后的宁静。前边有三两个女子,请了祈福的红布条,正伏在廊下的石桌上认真写着什么。写完,她们将布条系在树枝上。然后在一只巨大的铁钵里,用铁棒轻轻搅动。铁棒与铁钵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真的能借着这金属的震颤,把心愿传达到神明耳中。</p> <p class="ql-block">  看着她们虔诚的模样,我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同一个地方,一千个人来就有一千种感受。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阅历、自己的人生痕迹来看待这个地方,就像中医开方,同样的几味药,在不同的方子里各有不同的妙用。</p> <p class="ql-block">  我的目光被庙宇的建筑美学深深吸引。绿树映着红墙,雨水洗过的色彩格外分明。往右走是一片碑林,从明朝到清朝的残碑静立在此。有的记录着为药王庙出资修缮的善信姓名,有的来自民间收集,还有那些守护在房前屋后的石敢当、抱鼓石。最让我驻足的是那些雕着蟠龙的碑额——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为尊贵的存在。我想,把这些尊贵的意象献给药王,正体现了世人对医药最朴素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  走进药王殿,伏羲、黄帝、神农氏的塑像高达三五米,宝相威严。我也在药王像前跪了下来,双手合十,认真地祷告。我不知道神明是否真能听见我的心愿,但人在祷告的时候,或许并不是在向外界求助,而是在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对话。当那些平日里不敢承认的愿望、不敢面对的恐惧被一一诉说,内心反而生出了一股力量。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祷告后会觉得“如有神助”——那助我们的,其实是被唤醒的自信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庙里老道长说过的话:“来药王庙的人,有的求药治病,有的求心安,都是来寻一味适合自己的药。”是啊,这庙宇本身就是一味药——红墙绿瓦是它的君臣佐使,晨钟暮鼓是它的文火武火,治愈着来来往往的信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几位女子的红布条还在风中轻扬,不知写着怎样的心愿。或许是为病中的亲人祈福,或许是为迷茫的自己求个方向。每个人来到药王庙,求的都不只是一剂治病的良方,更是在纷繁世事中,能够让自己继续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云缝里透出几缕明艳的光线,湿漉漉的屋瓦反射着金光,整座庙宇仿佛一剂刚刚煎好的汤药,散发着温暖的氤氲。我踏出庙门,深深呼吸——雨停了,天真的要晴了。而我也在这趟独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味药: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是在茫茫人海中,还能静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定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千年药都的药香从未散去,它就飘在庙宇的每个角落,等每一个有缘人来,寻一味对症的心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