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ont color="#9b9b9b">在河南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有个孩子叫李创业。他和其他孩子一样,曾梦想着奔跑在田埂上,追逐飞鸟,嬉戏于溪边。可命运在他幼年时就狠狠地推了他一把——小儿麻痹症夺走了他站立的权利。因为治疗不及时,他的双腿渐渐萎缩,从此,他只能靠“蹲着”移动。村里人叫他“蹲娃”,有人叹息,有人避让,可没人想到,这个蹲着走路的孩子,日后会穿上白大褂,成为一方百姓信赖的医生。</font></i>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他身上。为了给他治病,家里砸锅卖铁,欠下累累外债,可病情依旧没有好转。他们不是没试过,只是命运太冷。<br><br>9岁那年,他被人骗走,说是“去城里打工,能挣钱”。可现实却是,他被扔在街头,成了乞丐。每天蜷缩在桥洞下、车站旁,捧着破碗,看着来来往往的腿脚,却走不了一步。每个月,他只能拿到100块钱,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这一蹲,就是7年。<br><br>直到16岁,他终于逃了出来。回到家乡,他发现自己是文盲——不会写字,不会算数,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可那一刻,他站在破旧的屋檐下,望着天,心里却燃起一团火:“我不想再蹲着被人看不起,我要站起来,哪怕只是精神上。”<br><br>于是,他走进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和比自己小十岁的孩子坐在一起。有人笑他,有人指指点点,可他低着头,一笔一划地写,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他不怕丢脸,只怕这辈子再没机会改变。<br><br>从识字开始,到初中、高中,他像攀爬一座没有尽头的山。别人用两年走完的路,他用了十年。25岁那年,他考上了医学院。31岁,2019年,他终于戴上了听诊器,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他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也没有去大医院。他去了云南——一个偏远、缺医少药的山区。在那里,他开了一间小小的诊所。没有电梯,没有无障碍通道,他就蹲着爬楼梯;药架太高,他就让人把药品放在最低一层。他每天接诊几十个病人,从感冒发烧到慢性病管理,从疫苗接种到健康宣教,他都亲力亲为。<br><br>有人说:“你一个残疾医生,能看好病吗?”他不争辩,只是默默把听诊器贴在病人胸口,把脉搏搭在指尖,用专业和耐心赢得信任。渐渐地,村里人不再叫他“残疾医生”,而是亲切地喊他“李大夫”。<br><br>他不只是看病。他还走村串户,教村民怎么预防疾病,怎么给孩子打疫苗,怎么控制高血压。他站在田埂上讲,蹲在院坝里说,声音不大,却字字有力。他的身影,成了山里一道独特的风景。<br><br>他也开始在媒体上发声。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告诉更多残疾人:“你看,我能做到,你也可以。”他讲述自己被拐卖的经历,讲述从文盲到医生的艰难,讲述那些被质疑、被拒绝、被忽视的日子。他说:“我们不该害怕挫折和失败——它们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垫脚石。”<br> 他成了很多残疾青年的榜样,也成了医学生口中的“李老师”。他带实习生,教他们技术,更教他们坚韧。他说:“医生不只是治病,更是治心。你得先相信自己,病人才会相信你。”<br><br>在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法律说他们有权利,可现实中,他们常常被挡在教室外、医院外、职场外。李创业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所以他一边行医,一边呼吁:请给残疾人一个机会,不是施舍,而是公平。<br><br>他没有拿过国家级大奖,也没上过热搜榜首。但他的诊所门口,每天都有人排队。他的故事,在乡间口口相传,比奖杯更重,比流量更真。<br><br>有人说他是奇迹。可他知道,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别人放弃的时候,他还在坚持;别人嘲笑的时候,他还在读书;别人安逸的时候,他还在翻山越岭去出诊。<br> <h3><font color="#333333">他蹲着,却比许多站着的人更高。<br><br>他没有双腿,却走出了最远的路。<br><br>他叫李创业——一个用生命点燃生命的人。<br><br>而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云南的山风里,在患者的笑容里,在每一个不甘平凡的灵魂里,悄然生长。</font><br></h3>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图片源于网络 向原作者致谢</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