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骆宾王.咏鹅》诗赏析<br><br>文/肖和良<br><br>咏鹅<br>唐.骆宾王<br>鹅,鹅,鹅,曲项向天歌。<br>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br><br><br>一、咏鹅诗译文<br><br>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h3> <h3><br>二、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双重性神童诗作的传奇性<br>《咏鹅》是童真视角的自然咏叹。<br>《咏鹅》为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做,收录于《骆临海集》。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以人歌行体见长,而此诗却以质朴语言展现其早慧的观察力。诗中描绘骆家塘场景,折射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感知。<br>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了骆宾王7岁应客作诗,三叠鹅字既模仿鹅鸣,又暗合《诗经》重章叠句传统,展现天人合一的创作观。<br>客访骆家塘的命题场景,反映唐代士族对神童文化的推崇,与《世说新语》谢道韫咏絮典故形成跨时代呼应。<br>作者身份的矛盾统一<br>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中政治色彩最浓的文人,其《讨武曌檄》以汉贼不两立彰显刚烈,而《咏鹅》却有白毛绿水展现温柔,构成人格张力的两极。<br>诗学界最新研究(2024年《唐代文学研究》)指出:该诗可能隐含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草原审美基因,体现胡汉文化融合。<br>《北朝民歌.敕勒歌》<br>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br></h3> <h3>三、艺术特色的多维突破<br>声画交融的意境<br>开篇三字鹅的重复,模拟鹅群鸣叫,形成视觉冲击;<br>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的色彩对此,构成明丽画面,如一幅水墨小品。<br>动态与静态的平衡<br>曲项向天歌赋予鹅昂首高歌的拟人化姿态;<br>浮与拨二动词,即写羽毛的轻盈,又显脚掌划水的灵动。<br>儿童诗学的典范<br>全诗无生僻字,都通过鹅的形态、动作、声音三重维度,完成以观察到表达的完整创作链,体现诗意志,歌咏言的古典美学。<br>感官叙事的先锋性<br>听觉上,鹅鹅鹅三字在唐代属歌韵(《广韵》),与向天歌形成声韵闭环,比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早200年实践通感手法。<br>视觉上,白--绿--红三色构成中国画没骨法雏形,比王维诗中有画的理论更早实践色彩美学。<br>拟人化哲学深度<br>向天歌的昂首姿态,即符合《周易》中孚鸣鹤的君子意象,又暗合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少年意气,成为盛唐精神的先声。</h3> <h3>四、文化影响的历时考察<br>教育功能的演变<br>宋代《蒙求》首次将其纳入蒙学教材,明代《幼林琼林》增加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工对训练,现代人教版教材则强化拼音教学功能。<br>作为蒙学经典,《咏鹅》以浅近语言传递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教学意义不仅在于语言训练,更在于培养对生命之美的敏感,在当代诵读活动中,该诗作为儿童古诗启蒙首选。</h3> <h3>物种争议的学术价值<br>2023年动物考古发现,唐代家鹅掌蹼确为橙红色(《自然科学史研究》),支持家鹅学,但天鹅学者援引《晋书》谢尚鹅裘典故,认为鹅隐喻高洁。<br>五、现代诠释的创造性转化<br>绿水清波在2025年联合国《全球生态诗歌宣言》中被列为古典生态意象典范,与华兹华斯水仙构成东西方自然观对话。<br>跨媒介传播新形态<br>元宇宙教育平台《诗境长安》通过VR技术还原骆家塘场景,用户可化身幼年骆宾王与虚拟鹅群互动,获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创新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