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长尾稚 国家一级鸟类保护动物 拍摄于福建永安

吴家源

<p class="ql-block">清晨的薄雾还挂在竹梢上,我悄悄走进永安的山林。忽然,一道绚丽的身影从林间跃起,翅膀展开的瞬间,橙白黑相间的羽毛在晨光中如火焰般燃烧。它飞得不急不缓,像在巡视自己的领地,又像在向这片森林致意。那一刻,我屏住呼吸——是白颈长尾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竟如此优雅地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它落在不远处的树桩上,头微微抬起,红冠如血,白颈如雪。竹林在它身后轻轻摇曳,仿佛为它让出一方舞台。它的目光警觉却不惊惶,仿佛早已习惯这片土地的呼吸节奏。我蹲下身子,不敢靠近,生怕惊扰了这份难得的宁静。它不是表演者,而是山林真正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它轻巧地跳下树桩,在落叶间踱步,低头寻觅着什么。它的动作专注而从容,像一位老练的采食者,熟悉每一寸土地的秘密。我注意到它尾羽的条纹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像是把天空织进了羽毛里。它啄起一粒种子,抬头看了看我,眼神里没有惧意,只有一种自然赋予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沿着林间小径再往深处走,我又看见一只雄壮的个体站在阳光斑驳的空地上。它的羽毛在光线下熠熠生辉,橙红的背羽像披着晚霞,白色的面斑在绿影中格外醒目。它不飞也不逃,就那样站着,仿佛在宣告:这片竹林,是我世代栖居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难忘的是它站在高枝上的模样。那根粗壮的树枝横出竹林,它立于其上,尾羽垂落如丝缎,红冠昂扬如旗帜。它不鸣不叫,却自有一股威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它不需要声音来证明存在——它的美本身就是一种宣言。</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斜照,一只白颈长尾稚停在一根枯枝上。它的羽毛在光影中呈现出复杂的纹路,像古老的图腾,又像自然亲手绘制的画卷。竹林静谧,风过处,只听见叶片轻响。它微微侧头,仿佛在倾听大地的低语。我站在远处,心中涌起一种近乎敬畏的情绪:这样的生灵,本就不该属于喧嚣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在林间又遇见一只。它站在蕨类丛生的地面上,羽毛在暮色中依旧鲜明。它微微侧头,像是在打量我这个闯入者。我轻轻后退,它却并不惊飞,反而缓缓迈步,像在散步。那一刻,我仿佛不是在观察一只鸟,而是在见证一种久远的生命姿态。</p> <p class="ql-block">最意外的是,我在一根横枝上看见了两只。一只是沉稳的棕褐色,另一只则鲜艳夺目,红棕与白点交织如锦。它们并肩而立,安静地望着远方。竹林在风中轻轻起伏,像在低语。我不知它们是伴侣,还是同伴,但那份静谧中的默契,让人心生暖意。</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只,独自站在高枝上,红斑醒目,羽色如织。它不鸣不叫,却让整片竹林都显得生动起来。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低调却不容忽视,美丽却不张扬。</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只,是只通体棕褐的个体。它站在枝头,羽毛与树皮几乎融为一体,像山林的一部分。它不似其他那般艳丽,却有一种沉静的优雅。它让我明白,美不止一种形态,守护也不只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福建永安的山林里,我遇见的不只是白颈长尾稚,更是自然最本真的模样。它们不说话,却用姿态讲述着生存的故事;它们不张扬,却用色彩点亮了整片森林。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守护。而我,只是个幸运的过客,有幸在它们的世界里,停留了一小会儿。</p> <p class="ql-block">白颈长尾雉(zhì)?(英文名:Elliot's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ellioti),是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鸟类。俗称: 横纹背鸡、山鸡、红山鸡、高山雉鸡和地花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大型雉科鸟类,俗称横纹背鸡、山鸡、红山鸡、高山雉鸡和地花鸡。该鸟以鲜明的红脸、银色头部、白色腹部和带有锈色条纹的灰白色长尾著称。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多个省份,如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偏好海拔200至1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竹林。雄性白颈长尾雉长约80厘米,尾长39至47厘米,体重介于1044至1317克之间;雌鸟体型较小,约50厘米长,尾长17至19.5厘米,体重726至1090克。雄鸟拥有独特的白色腹部、银灰色头部和红色面部裸皮,尾羽长而带有锈色横纹;雌鸟为淡褐色,喉部黑色,腹部白色,尾部条纹较淡。幼鸟比雌鸟更暗淡,有白色的喉咙。雄鸟展示时会发出翅膀旋转声,随后是连续低沉的'ge-ge-ge-ge-ge-ge'叫声,通常在早晨或午后。两性在惊恐时都会发出尖锐的尖叫。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白颈长尾雉雄鸟的独特特征在于其白色腹部和银灰色头部。雌鸟可以通过其黑喉和白色腹部区别。栖息于海拔200至1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偏好在晨晚活动,以小群体(3至4只)活动,主要食物为种子、浆果、叶子和少量蚂蚁。它们通常在地面觅食,也会挖掘土壤。繁殖期在3月中旬至5月底,雄鸟通过翅膀旋转和叫声吸引雌鸟,一雄多雌制。巢穴简单,位于灌木丛中,通常产5至8枚奶油色或玫瑰白色的蛋,孵化期约为25至26天,仅由雌鸟承担。白颈长尾雉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多个省份,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主要栖息在海拔200至1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IUCN:LC(无危)。白颈长尾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猎杀的压力,但其种群数量似乎并未大幅下降。白颈长尾雉在某些保护区被认为是局部常见的物种,如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2001年的调查显示,该区域内的种群数量正在增长。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