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柳弯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帕金森相伴的第十八个年头,日子像被按下了慢放键。社交圈在不知不觉中缩小,和家人朋友的文字对话渐渐稀疏,连刷朋友圈都成了奢侈,更别提及时为他人的动态点赞、回复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光开始不自觉地停留在自己身上,细微的僵硬从指尖蔓延,动作的迟缓藏在每一次抬手转身里。可每当这时,心底总会涌起一阵亏欠——亏欠家人期待陪伴时,自己却难掩疲惫的模样;亏欠朋友发来热情问候时,迟迟没能回复的沉默;更亏欠那些带着善意的邀约,最终只能以“不便”轻轻婉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某一刻,我偶然翻阅了《与帕同行》诗路花雨里的暖光 一,有我们在,您并不孤单 二,陈小悦老师笔下的文字,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满是理解的目光与接纳的心安:作为“诗路花雨”的主持人,她深知帕友融入文学圈子的不易——身体不允许长时间专注,思维可能因疾病变得迟缓,情绪也会随病情起伏。原来有人正蹲下身,看见我们所有的困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病痛从未让我轻易流泪,这份毫无保留的关爱却模糊了双眼。真正的关爱从不是“俯视”的同情,不是催促我们“追赶”正常的节奏,而是轻轻递出一只手,陪着我们慢慢走:在我们思维卡顿的时刻耐心等待,在我们表达吃力时给予鼓励,为我们搭建无需匆忙的安全角落,让“正常交流”不再是帕友需要勉强适应的要求,而是被温柔迁就的日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文字传递温暖,用理解消弭隔阂”,这哪里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分明是一束精准落在心尖的光。谢谢“诗路花雨”的同行者,是你们让“与帕同行”四个字,从冰冷的词语变成有温度的港湾,让我们能安心停靠,放心地用文字倾诉心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想对每一位帕友说: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抗病痛的铠甲,每一段文字都是照亮前路的星火。这一路或许有风雨,或许有迟缓,但慢一点又何妨?那些因僵硬停下的脚步,会在陪伴中重新迈开;那些因迟缓藏起的心声,会在文字里被温柔听见。只要我们不放弃表达,只要还有暖光相伴,每一步蹒跚都算数,每一份坚持都闪耀——这趟慢旅程,我们依然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依然能让生命在文字与陪伴里,绽放独有的光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