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六日游记

仙人掌李文

<p class="ql-block">图文:仙人掌李文</p> <p class="ql-block">乙巳年9月27日晨6:35分。为了错开双节出行高峰,长女特调假在双节到来之前带着我登上了东方航空青岛到西安的航班。</p><p class="ql-block">在隆隆的轰鸣声中飞机直插云霄。云层在舷窗外铺成一片无边的雪原,阳光斜斜地洒进机舱,映在脸颊上。我望着机翼划开云海,心中竟有些恍惚——这趟由女儿精心安排的旅程,像是她递来的一封温情手信,邀我共读一座古城的岁月篇章。两个多小时的飞行,仿佛是从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抽身,缓缓步入一场与历史对坐的约定。当飞机平稳降落在咸阳机场,晨光正温柔地洒在关中大地上,十三朝古都的气息,已悄然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古称长安。</p><p class="ql-block">长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诗意的回响。它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是刻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文化原乡。</p><p class="ql-block">走在夜晚的街头,钟楼在灯火中巍然矗立,飞檐翘角被金光勾勒得如同梦境。车流划出长长的光轨,像是时间在地面上流淌的痕迹。这一刻,古老与现代并未对立,反而在光影交错中达成了某种默契——这座城市,既守得住千年的魂,也容得下今日的梦。</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安顿好一切,我们便如约来到了高家大院。踏入高家大院的那一刻,仿佛穿过了时光的门帘。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洒下暖光,门楣上的“高家大院”四字苍劲有力,像是在诉说一个家族的荣光与沉浮。</p><p class="ql-block">院内青砖铺地,雕梁画栋间透出旧日书香人家的雅致。墙上一幅行书条幅写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墨迹虽已泛黄,却仍能感受到主人当年修身齐家的信念。我站在天井中央,听风穿过回廊,恍惚间似有琴声从墙角传来,给这座古老的宅院又增添了不少情韵!</p> <p class="ql-block">从高家大院出来,走在回民街的巷口,“西羊市”三个字赫然入目,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拍照。</p><p class="ql-block">街市喧闹,香气四溢,烤肉的烟雾缭绕在灯笼之下,混着孜然与辣椒的辛香,勾得人脚步不由放慢。</p><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财神殿金碧辉煌,红柱金瓦,香火缭绕。这热闹的市井烟火与虔诚的祈愿并存,竟一点也不违和——在西安,信仰可以很庄严,也可以很生活。</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我们步行来到钟楼。晴空下的钟楼格外精神,蓝天下它像一位穿着华服的老者,静静看着城市变迁。</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钟楼前的广场上,任风吹拂脸颊,身后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眼前却是六百年的沉默守望。</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终登上了明城墙。脚下的青砖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滑,每一块都像在低语。</p><p class="ql-block">徜徉在宽阔的城墙上,风迎面吹来,远处是钟鼓楼的轮廓,近处是城墙下嬉笑的游人。我们在城门口打卡合影,笑容灿烂;我扶着垛口远望,这座城曾见证过多少离合悲欢?而今,它不再只是帝王的疆土,更是普通人可以触摸、可以骑行、可以合影留念的生活舞台。</p><p class="ql-block">六日行程还刚刚开启,但长安的魂,已悄然住进了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28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过不停,但是它阻止不了我们游玩的脚步。</p><p class="ql-block">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杨虎城纪念馆,但遗憾的是此馆正闭馆维修,我们只好到了下一站——张学良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细雨中,石碑静立,铁门微锈,红旗在风里轻轻摆动,像一段未说完的话。我站在门前,伞檐低垂,雨水顺着伞骨滑落,滴在“张学良将军公馆”的石碑上。那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眼前这扇紧闭的门后,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抉择与沉默。</p><p class="ql-block">墙上的数字标牌泛着冷光,我们父女俩郑重地在签名簿上打上卡。这地方没有喧闹的游客,只有雨声和风声,仿佛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怕惊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雨势渐小,我们走进另一片园区——西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花坛里红黄相间的花在雨水洗刷后格外鲜亮,像是谁不经意打翻了调色盘。不远处,一尊骑马雕像挺立在绿荫间,马首昂扬,仿佛随时要踏进历史的烟尘。再往前,一座高塔掩映在树影中,层层飞檐如羽翼舒展,那是西安人熟悉的身影——小雁塔。公园深处,“丝绸之路”的标志静静立着,字体蜿蜒如古道。我忽然笑了,这一路走来,不只是在看景,更像是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线,走回了那个驼铃悠远、商旅往来的长安。</p> <p class="ql-block">西安的天犹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28日淅淅沥沥的小雨几乎下了一整天,29日天气却格外的好。可谓秋高气爽,红日高照。我们在杨妈妈粥馆吃过早餐便坐地铁到了我们此行最重要的一站——秦始皇陵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刚进馆区,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盛放的花海,五彩斑斓如打翻的调色盘,簇拥着前方那座气势恢宏的圆形建筑。人们争先恐后地驻足拍照,有人站在雕像前凝望,那是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手持长戈,目光如炬,仿佛仍守护着地底沉睡的帝国。蓝天之下,远山如黛,建筑的轮廓在晴空中显得格外清晰。我缓步前行,心中却已穿越黄土,走向那个埋藏了两千年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踏入展厅,兵马俑的阵列赫然眼前。他们从黄土中站起,身披战袍,手持兵器,姿态各异,仿佛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奔赴沙场。有的面容刚毅,眉宇间透着杀伐决断;有的嘴角微抿,似在思索战局;还有的目光低垂,竟流露出一丝疲惫与沉默。</p><p class="ql-block">我驻足于一尊立俑前,他手握长矛,脊背挺直,仿佛能听见铠甲摩擦的轻响。另一侧,一尊坐姿俑悠然盘坐,像是战后小憩,神情中竟有几分闲适。这些陶土之躯,被赋予了灵魂,他们不是陪葬品,而是一支复活的军团,守护着一个帝王的梦。</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光线柔和,展台上的每一尊俑都像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看到一尊面部特写,眉骨突出,双眼深邃,唇角紧绷,仿佛正凝视着遥远的未来。而窗外,蓝天下那座现代感十足的展馆建筑静静伫立,与馆内的古老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游客低声交谈,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这片沉睡的军阵。这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奇迹,不只是这些陶俑的工艺,而是它们让一段被掩埋的历史,重新拥有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秦陵已是下午二点,尽管浑身疲惫不堪,但我们还是行色匆匆地赶到了下一站——华清宫!</p><p class="ql-block">沿途山色渐浓,秦岭的轮廓在远处若隐若现。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喷泉,水柱从石雕龙口中喷涌而出,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游客们围在四周,孩子们欢笑着伸手去接水花。一座红墙金瓦的传统宫门静静矗立,门楣上题着“华清胜境”,门前石碑刻着“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字样,庄重而醒目。再往里走,金色的殿宇在夕阳中熠熠生辉,仿佛披上了一层佛光,而蓝顶的建筑则掩映在绿树之间,清雅如画。</p><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块巨岩前,上面镌刻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字迹清晰,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非凡身份。这里不仅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浪漫旧地,也是1937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的那场永载史册的兵谏所在地,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瑰宝。山风拂面,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低语,也感受到了大地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30日一起床,凉风习习,十分惬意,昨日的 疲乏早已荡然无存。我们吃过早餐,便坐地铁来到大雁塔景区购票走进了大慈恩寺。</p><p class="ql-block">到大雁塔下,石碑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在树影间若隐若现,像是一种无声的提醒——这里,曾是玄奘法师译经之地,是长安城的精神高地。塔身巍然,七层浮屠直指夜空,每一块砖石都像是封存了经卷的余温。</p><p class="ql-block">我们绕塔而行,看树影婆娑,行人三两,有人驻足拍照,有人静默仰望。塔角的风铃轻响,仿佛在诉说那段西行求法的壮阔旅程。历史在这里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一种可感可触的呼吸,落在肩头,藏在风里。</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超市品尝完朝鲜拌饭便早早地按约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排队候场</p><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我们依次走进博物馆,时间的河流悄然转向地下。一尊佛像静坐于幽光之中,面容慈悲,仿佛仍守望着千年前的石窟。铠甲陈列在侧,铁片斑驳,却仍透出昔日战场的肃杀之气。</p><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组微缩的马车与骆驼模型前,恍惚看见一支商队正缓缓穿行于沙漠边缘,驼铃悠远,载着丝绸、香料与未知的故事,走向长安城门。青铜天鹅低首相依,像是守护着某种静谧的誓言。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沉默的物件在讲述——它们不说话,却比谁都懂得如何诉说过往。我忽然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只是看风景,更是与一段段被遗忘的时光重逢。</p> <p class="ql-block">10月1日,国庆节。</p><p class="ql-block">西安的大街小巷早已张灯结彩,打扮一新欢迎五湖四海的游客!</p><p class="ql-block">但天公不作美,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一起床老天又是阴云密布,小雨如丝。</p><p class="ql-block">但它丝毫不影响我们出游的热情。</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在入住酒店的前台各领了一面小国旗,带上雨具走出了酒店。</p><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我们便走在了被雨淋湿泛着青光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踏入了千年前的市井生活。街角有人穿着唐装缓步而行,衣袂飘飘,像是从壁画里走出来的仕女。我忍不住驻足,看着他们,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幅画卷中的一帧。</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军军特产店给青岛和湖北老家的亲朋好友各寄了一份西安特产后便来到一处小店前,要了一份西安大盘鸡。一会儿一盘热气腾腾的大盘鸡端上桌,绿椒与酱色的肉块交错,香气仿佛隔着空气扑来——原来,长安的味道,就藏在这一筷一勺的烟火里。</p> <p class="ql-block">雨从早下到晚,却并不恼人。我们从叫卖声不绝于耳的商业街又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大唐不夜城。天空阴暗,细雨如丝,脚下的地面很快泛起水光,像铺了一层流动的镜面,倒映着远处飞檐上的灯笼与霓虹。那块刻着“大唐不夜城”的石碑静静立在前方,金色的字在雨水中愈发鲜明,底下细流蜿蜒,仿佛从盛唐流到今夜。游人三三两两走过,有人撑伞慢行,有人索性收了伞,任雨丝拂面。</p><p class="ql-block">我站在碑旁,听见雨滴敲打石面的轻响,混着远处传来的古乐声,竟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这一刻,长安未眠,它在雨中低语,诉说着千年未尽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10月2日,阴雨骤停,阳光又从云缝里钻了出来。我们的游兴也为之高涨。我们决定绕道去富平参观一下习仲勋故居,拜谒一下习老前辈,欣赏一下富平老县城。</p><p class="ql-block">从我们下榻的酒店出发,车行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习仲勋故居所在地。</p><p class="ql-block">阳光温和,空气里还带着雨后草木的清润,经过严格的安检,我们进入了习仲勋陵园。陵园内习仲勋雕像静立在广场中央,背影沉稳而坚毅,仿佛仍在凝望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人们轻声走过,有人驻足凝视,有人默默合掌,有人打卡拍照。</p><p class="ql-block">小径两旁绿树成荫,光影斑驳,像是历史在低语。那座古朴的故居,门楣虽不张扬,却自有庄重之气。我们在这里停留,不只是为了看一处故居,更是为了触摸一段厚重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从习仲勋陵园出来我们便驱车来到了富平老县城。</p><p class="ql-block">老城的门楼静静立在秋阳下,拱形门洞像一张微启的嘴,诉说着百年的风霜。墙根下爬着青苔,树影斜斜地铺在石阶上。穿门而入,巷子窄而幽深,两旁是低矮的老屋,砖墙斑驳,却透着一股子倔强的生气。偶有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目光温和地扫过行人,像是看惯了往来春秋。一座老建筑上,“富县人民公社”几个字仍清晰可见,红漆虽褪,风骨犹存。旁边“乡愁”二字写得洒脱,像是某个归人提笔即兴而书。横幅在风中轻晃,游客们笑着合影。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只有生活本来的模样——缓慢、真实,带着泥土和炊烟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在富平用过午饭,午后两点,我们的车缓缓驶上归途。夕阳的余晖洒在车窗上,仿佛为这段旅程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虽来去匆匆,旅途疲惫,心却已载满六日长安的风烟与故事——那古都的厚重、市井的温情、历史的回响,如秦岭云雾,缭绕心头,久久不散。西安游掠影,掠过的不只是街巷与碑林,更是时光深处的一声轻叹、一眼惊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