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油滋啦”

杨乃华

<p class="ql-block">“油滋啦”的确切学名,经查《百度百科》解释:在食品学中的正式名称是‌猪油渣‌(或‌脂渣‌),其制作工艺和食用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食材就是用猪板油、肥膘肉经高温熬制提炼猪油(也称荤油)后剩余的固态残渣‌,东北方言中称其为“油滋啦”(油梭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来,荤油被挤出食用油行列,现在人们吃得最多的是植物油。所以,当今很少有人家熬制猪油了,年轻人自然也就吃不到“油滋啦”。但是,荤油那种独有的味道和制作出来的特色佳肴,在很多老辈人的记忆里尤为深刻。</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农村多数家都有散养猪。我家靠母亲辛勤劳作,每年都养两头“克郎”猪,到年底卖一头挣些钱,留一头杀年猪,来年大半年既有猪肉吃,又有荤油炒菜,同时还能吃到味道可口、肉香十足的“油滋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日子过得清苦,平时很少见到肉腥。豆油凭票供应,家家都缺少油水。猪油,便是主要的食用油。但都不多,得互相补充,轮换食用。“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杀年猪”。只有杀了年猪,才能有猪油,并吃到“油滋啦”。腊八前后正是“三九四九,打骂不走”的季节,天寒地冻,饲养的肥猪干吃粮食不长肉,还养它干啥,所以,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p> <p class="ql-block">记得杀年猪那天,母亲躲起来不敢看,听见猪叫声,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因为200多斤重的大肥猪,是她亲手饲养大的,与猪有着深厚的感情。杀完猪,前来吃肉的人围绕猪肉膘肥膘瘦议论纷纷,有的人还用巴掌量一量,是几指膘还是一巴掌。母亲每年饲养的肥猪,体重膘厚,猪肉膘都在一巴掌上下,肥肉多,板油多,这样出的猪油也多,熬出的“油滋啦”就会更多。</p> <p class="ql-block">我在上小学时,每年家里杀完猪后,第二天母亲开始制作荤油,我就跟着来到锅台边,一边看怎样熬制,一边等着吃“油滋啦”。其实操作过程并不复杂:就是将猪板油或肥肉切成小块或肉片,放在锅里加适当的水,这时的油水有点像米汤,先用小火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锅里响起滋啦滋啦的声音,等到水熬干后,出来的就是清亮白净的油水,香气扑鼻,弥漫在整个屋间。这时,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油舀出来,然后,用锅勺把金黄色的油渣摁在锅沿上挤压,将里头的油水挤干净。之后用漏勺把油渣舀出,再撒点盐末,这就是大人和孩子都爱吃的“油滋啦”。</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盈,现在人们吃喝重科学、品味道、讲营养,吃荤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可我如今仍爱吃点猪油,“油滋啦”更是我的所爱。我还时常买点猪板油,把熬出来的猪油和豆油混合使用,炒出来的菜更香,炖出来的菜更有味。在东北有些饭店,现在仍然保留着酸菜油滋啦馅水、蒸饺,萝卜油滋啦馅玉米面菜团子,油滋啦焖豆角干,葱花油滋啦大饼等菜品。这些具有东北特色的美味佳肴,吸引着更多食客前来品尝。每当吃到这些高端美食,我就想起了吃“油滋啦”的快乐童年,意犹未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