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30日,我花了15澳币参访了位于弗林德斯街400号的墨尔本移民博物馆。这座坐落于19世纪旧海关大楼内的建筑,本身便是历史的见证者——石砌的拱门与斑驳的墙面,仿佛无声诉说着无数移民曾在此踏上新生活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以故事为镜,叩问身份:</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核心展览《身份:你我之间》以极具互动性的方式,引导观众直面“我们是谁”这一永恒命题。透过移民们留下的书信、衣物与照片,我仿佛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种族、信仰与家庭的交织中,如何挣扎、重构与坚守自我。一件绣着故乡花纹的礼服,一台记录远洋航行的旧收音机,一支当年被扛过的枪——这些平凡的物品,承载的却是跨越山海的身份印记。我们的家乡?我们为何离开家乡?我们去往何方?这个问题至今困扰着城市居民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抵达:瞬间的勇气与未知</p><p class="ql-block">《抵达》展厅则用沉浸式的叙事,还原了移民史上最动人的片段。昏暗的灯光下,仿真的船舱与褪色的护照复刻出漂泊的艰辛;墙上投影着那些充满希望与忐忑的面庞,让人不禁想象:若置身彼时,我是否也有勇气为未知的远方割舍故土?</p> <p class="ql-block">移民的故事,以1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直白平铺叙述往事,没有英雄赞歌,没有是非黑白,一切的发生,是悲情故事还是发展诗篇,你(参观者)自己看,自己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并未止步于温情的叙事,辉煌的发展史,他们将移民历史露出更为复杂甚至沉重的一面。展板冷静地陈述着历史上针对移民,尤其是华裔移民的“人头税”等歧视性政策。那些发黄的法令文件,清晰地展示了系统性的压制如何为特定族群的发展设下重重障碍。同样令人沉思的,是博物馆对澳洲土著居民所遭受的不友好历史乃至创伤的承认。它坦诚地讲述了在这片土地上,殖民者的抵达与扩张,对原住民而言却意味着家园的丧失与文化的断裂。这些叙述,与《庆祝》展厅中多元文化的欢庆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它提醒每一位参观者,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的建成,并非一首平顺的赞歌,其间也交织着排斥、痛苦与不懈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回响与多元的欢庆:</p><p class="ql-block">在《海关大楼内的海关》中,移民官员的办公桌与档案柜揭示了审查与接纳的双重痕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庆祝》展厅里绚丽的节日服饰、喧闹的传统乐声。从中国春节的舞龙到印度排灯节的烛火,移民文化早已如溪流汇海,成为澳大利亚社会奔涌的血液。</p><p class="ql-block">最令我动容的是“成为”故事录制间。一位银发老人正对着镜头讲述父辈的漂泊,他的眼角有泪,嘴角却带笑。那一刻我恍然领悟: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一座活着的记忆桥梁——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共鸣,无论来自何方。</p><p class="ql-block">展览厅还陈设一个面试室,参观者可以自己当面试官,可以否定或者审核通过屏幕上的面试者,结合当时实际的审批结果做对比。不同的移民申请者,有申请照顾家人,家人团聚,有什么工作发展,有申请政治庇护….不同时期不同理由,不同时期移民局挑选需要的不同的人群来定夺是否准签。这种直白的体验方式,一下子让我明白,在这么短短发展200年的移民国家为什么可以成为大多数人理想的定居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故事,共同定义了‘我们’。”或许,移民博物馆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带着理解与共情,走向更多元、更包容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