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的名庄

麦穗

<p class="ql-block">宜宾市的李庄古镇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曾为六同郡和南广县治所,是川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发展为长江重要码头,明末清初成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接纳地。</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1940-1946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十多家机构迁驻李庄,使其成为全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重庆、成都、昆明、李庄)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说起李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梁思成和林徽茵抗战期间在李庄住了六年的故事。有多少人是为了去看一看他们的旧居而去到李庄的?反正我是怀着这种心情去看李庄的。</p><p class="ql-block">2025年国庆期间,我们来到李庄。</p> <p class="ql-block">李庄的古建筑很多,典型的包括“九宫十八庙”。抗战期间很多的宫殿寺庙都成了/安置同济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场地。</p><p class="ql-block">其中禹王宫、祖师殿、东岳庙、南华宫,肖家院子、刘家院子、曾家院子等房舍或让与,或租赁,或新建,都提供给了国立同济大学使用。</p><p class="ql-block">梁思成提出的四绝都与抗战时期学人们的研究有极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庄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李庄住的民宿:画语小院。它在老场街上,在老街的中心地带上。</p> 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p class="ql-block">出门几步便是祖师殿。这是抗战时期(1940-1946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当年医学院随大学迁移来李庄之时,外籍教授、教师几无跟随。此时的附设医院,已经成为中国人自己管理的西医医院,履职的教师和医生也多是同济医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医疗没施。</p> <p class="ql-block">前后的六任院长。</p> <p class="ql-block">同济医学院在李庄的科学研究,推动了同济之后三十多年的科研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北有协和,南有同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科研影响。</p> <p class="ql-block">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当时就在李庄求学。先读李庄中学,后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后投身肝脏外科研究,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span></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临时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2日,吴孟超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p><p class="ql-block">吴孟超院士的离去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更是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因吴孟超的伟大贡献,2011年5月3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第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李济在李庄时的住所。他</span>时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他主持文物西迁到李庄并管理文物的工作。</p> 西迁文物存放地:张家祠 <p class="ql-block">这是张家祠,<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清光绪年间,其封闭式四合院结构与防火设施符合文物保护需求。所以这里成为了国立中央博物院存放文物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1940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为躲避战乱,将殷墟考古出土文物、清宫旧藏等数千件国宝分批经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一部分存到四川乐山安谷乡,一部分于1940年底迁至四川宜宾李庄镇,存放在张家祠。</p> <p class="ql-block">文物西迁路线。</p> <p class="ql-block">李济在此主持工作期间完成《殷墟器物甲编·陶器》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体系建设。</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0年文物运输木箱实物。2012年南京博物院通过捐赠文物和策划展览再现抗战文物保护历史,将文物捐献给李庄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驻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庄慧光寺,原名禹王宫,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李庄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 该寺由主次两座四合院构成,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寺内保存的清代九龙石碑被梁思成誉为“李庄四绝”之一。慧光寺曾作为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驻地。</p> <p class="ql-block">慧光寺戏台。1942年,同济校庆在这个戏台上演出过《雷雨》、《日出》等剧目。</p> <p class="ql-block">慧光寺门前的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李庄的研究场所。</p> <p class="ql-block">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和法学院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岳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战时期(1940-1946年)它是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和法学院的办学地址。</span></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道光七年(1827)重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岳庙建筑群,体现了明清川南宗教建筑营造技艺,见证了抗战时期高校西迁历史。它与禹王宫、张家祠共同构成了古镇抗战文化景观的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它现在是"同济大学在李庄"的旧址陈列馆,通过495件展品和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了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理学院的办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南华宫是同济大学理学院的旧址。现在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走在李庄的老街上,右边是老街,往左边去就是月亮田。现在月亮田是个新开放的景区。但在景区里还保存着中国营造社的陈列室和梁思成林徽茵的旧居。</p> 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月亮田景区中的中国李庄抗战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同济大学章明教授设计,建筑形状寓意“四手相握,团结一心”。</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文化脊梁·中国李庄”为主题,系统回顾1940年至1946年的李庄文化抗战历史。</p> <p class="ql-block">李庄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所以,从国外寄信,只要写“中国李庄”,收信人便能收到信。由此可见李庄当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高。</p> 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 <p class="ql-block">这是月亮田景区中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p><p class="ql-block">陈列内容通过"营造之路"基本陈列和"不为繁华""营造密码"专题展览,系统展现学社在李庄时期(1940-1946年)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这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p><p class="ql-block">自成立起,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刘致平等人为代表的学社先贤,便开始了抢救古建筑之旅。</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建筑史研究基地。</p><p class="ql-block">这是营造学社学者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领导团队实地考察了全国15省200余县,测绘2700余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梁思成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在李庄,梁思成痴迷于各色古建筑,他与夫人林徽因一道,走遍李庄的角角落落,将旋螺殿等写入自己的著作,</p><p class="ql-block">他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提出“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研究框架和“整旧如旧”修复理念,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科学的体系。‌‌</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者们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茵在月亮田的旧居。</p><p class="ql-block">林徽茵在李庄卧病时的卧室景象。</p><p class="ql-block">尽管生病,她仍然笑对生活,怀着少女般的热情,协助梁思成完成了很多的研究。她的心境就象她1931年写下的诗歌《笑》中描绘的阳光少女一般。</p><p class="ql-block">《笑》 林徽茵 1931年</p><p class="ql-block">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p><p class="ql-block">和唇边浑圆的漩涡。</p><p class="ql-block">艳丽如同露珠,</p><p class="ql-block">朵朵的笑向</p><p class="ql-block">贝齿的闪光里躲。</p><p class="ql-block">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p><p class="ql-block">水的映影,风的轻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p><p class="ql-block">散乱的挨着她耳朵。</p><p class="ql-block">轻软如同花影,</p><p class="ql-block">痒痒的甜蜜</p><p class="ql-block">涌进了你的心窝。</p><p class="ql-block">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p><p class="ql-block">云的留痕,浪的柔波。</p> <p class="ql-block">梁林旧居中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梁林在美国求学时和结婚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林徽茵和父亲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梁思成还对重庆被轰炸的文庙作了维修计划,可惜后来未能修缮。</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李庄提出的建筑的四绝:<span style="font-size:18px;">旋螺殿、张</span>家祠的百鹤窗、奎星阁、慧光寺的九龙石碑,都是他和同事们研究后发现的。这些杰出建筑被梁思成记载到中国建筑史中,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这是旋螺殿。</p><p class="ql-block">它是明代全木结构古建筑,始建于1596年。以其独特的螺旋藻井和精湛榫卯工艺闻名,是梁思成誉为“李庄四绝”之首的建筑奇观。</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盛赞其“梁柱结构之优,足傲当世”,并借鉴其螺旋受力原理设计联合国会议大厦。2006年旋螺殿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张家祠的百鹤窗。</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见百只鹤在窗上,下雨天时,白鹤翩翩起舞的美景多么美妙。</p> <p class="ql-block">这是奎星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早期,原为三层全木结构八角亭式建筑,兼具长江航道导航与地标功能。现存建筑为五层,是1998年重建的。</span>梁思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评价它为"从上海到宜宾沿长江二千多公里建造得最好的亭阁。</span></p> <p class="ql-block">慧光寺内的九龙石碑。</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李庄古镇老街,可以看到古老的房舍,街道和带有文化气息街巷与寺庙,看到滿街的饭店、酒馆和人流。"大刀白肉”、”白酒”厂店和“白糕”的招牌夺人眼目。</p> <p class="ql-block">刘家院子。</p> <p class="ql-block">蓆子巷街。</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灯带有蓆子巷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胡家院子。</p> <p class="ql-block">玉佛寺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福建籍商贾所建的天上宫(福建会馆),199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与缅甸玉佛像供奉场所合并。</p><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缅甸玉石雕刻的释迦牟尼、千手观音等佛像,形成妈祖信仰与佛教文化共存现象。</p> <p class="ql-block">“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玉佛寺内陈设有佛教徒在抗战时期抗日活动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李庄文化中的“一花”是花生,六种口味的花生。二黄是黄辣丁和黄耙。最有名的还是三白:白肉、白酒和白糕。</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第一家大刀白肉制作应该授予“留芬饭店”,它号称“李庄白肉创始店”,</p><p class="ql-block">最初称为“蒜泥裹脚肉”,名称源于肉片薄长如裹脚布,食用时需用筷子裹卷蘸料。</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内迁李庄的文化人经常在这家饭店吃饭。在文化人陶孟和建议下,留芳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白肉”。</p> <p class="ql-block">李庄白肉在2022年入选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留芬饭庄买了小份白肉吃,好吃。一份5片30元。这也算是体验了李庄的饭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家的白肉,也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迹产的招牌店。</p> <p class="ql-block">李庄白酒的历史可追溯至2800多年前,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p> <p class="ql-block">满大街到处都是卖酒的店铺,各种包装的,各种度数的,大坛小罐,花瓶土钵,装的全是诗意与情义。</p> <p class="ql-block">李庄白糕2022年入选四川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店家养的猫。</p> <p class="ql-block">这是1939年当地人民为抗战阵亡将士建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还有一些旅拍店家。</p> <p class="ql-block">李庄中学</p> <p class="ql-block">宜宾燃面、牛肉面也很出名,好吃。</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晒的阴米。</p> <p class="ql-block">月亮田景区景色。</p> <p class="ql-block">李庄六年,中华文脉不仅没有因战争而断绝,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代表举国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81名,从李庄走出的就占了九分之一。</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抗战中诞生并延续的学术火种成为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p><p class="ql-block">在李庄科研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的相关院系,都与李庄的中国学人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庄的时光沉淀了喧嚣。</span>这里的时光很慢。慢到可以数清一栋栋古老房舍的一片片青瓦,慢到能在张家祠的木雕前驻足整个下午。</p><p class="ql-block">那些梁思成、林徽因曾走过的巷弄,依然保持着抗战年月的从容模样——仿佛一转身,就能与某个穿着长衫的学者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李庄,我把对你的念想,藏在我的行囊里,无论走多远,你都是我想回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