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

Holly

<p class="ql-block">2022年和2023年,一连两年,方圆老师给我们分别用不同的演奏版本,一刷完、又二刷了马勒的作品,导赏了马勒的九部交响曲、大地之歌、第十未完成交响曲、马勒的艺术歌曲,初次接触马勒的作品,他异常丰富复杂的情感表达、庞大的乐队编制、交响曲中歌唱人声的加入、每部交响曲马勒都推出一个独特的乐器,非常的吸引我。</p><p class="ql-block">从本周天10月12号开始,俄罗斯的著名指挥家捷基耶夫和马琳斯基剧院交响乐团来上海,演出马勒9部交响曲,真是音乐的盛宴啊!我和画荷一起将要去观赏周天的三部交响曲:马七、马四、马五,特意提前复习+预习一下。</p><p class="ql-block">我仍旧听两个版本:伯恩斯坦和维爱的;</p><p class="ql-block">当马四的音乐响起,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传来,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惊奇的发现,原来马四是那样的好听,尽管马勒所有的音乐的肌底底色都脱不开他刻骨铭心的洪荒般的“悲和忧伤”,但是在马四里并没有刻意的渲染。</p> <p class="ql-block">马勒的《第四交响曲》,G大调,作于1899-1900年,1901年11月25日在慕尼黑由马勒指挥首演。这首交响曲与《第三交响曲》互为联系,《第三交响曲》原计划第七乐章为“孩子对我说”,后把这个乐章移至这首交响乐的第四乐章,用女高音歌唱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马勒第四交响曲</p><p class="ql-block">首乐章从一串雪橇铃铛声(sledge bell)中开始,立即便引人入胜。长笛的啁啾鸟语伴着铃声,在这短短的几小节中,诱发了我们的许多向往。</p><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是谐谑曲,被调高了音的独奏小提琴奏出怪怪的、极富想象力的曲调,神秘而幽默,被马勒本人戏称为“死神领奏”。</p><p class="ql-block">后边的慢乐章是作曲家在观看了一处教堂墓地后受到感悟而作,曲趣安详、恬美,并且在乐章的结尾由灿烂的铜管引向最后的末乐章。女高音出现了,唱着从《少年魔角》中选出的一首《天国生活》。这会儿你觉得晴空碧蓝,整个儿是祥和、圣洁的天国气息。再又转回来的马儿铃铛,听上去也仿佛已经是载着天使在天国而不是原野上乱跑了。</p><p class="ql-block">不过,马勒音乐的这种天国气息也就到此为止了。在此后的交响曲里,马勒更醉心于人世间的生死莫测、悲欢无常,带点迷惘感,甚至也带点神经质。</p><p class="ql-block">1 深思地,但不要太赶 -0:58</p><p class="ql-block">2 很舒缓的移动,慢慢的 -17:43</p><p class="ql-block">3 很平静地,稍慢的 -27:52</p><p class="ql-block">4 很舒适的 -49:06</p><p class="ql-block">1 Bedächtig. Nicht Eilen -0:58</p><p class="ql-block">2 In Gemä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17:43</p><p class="ql-block">3 Ruhevoll -27:52</p><p class="ql-block">4 Sehr Behaglich -49:06</p> <p class="ql-block">马勒《第四交响曲》的女高音独唱部分位于整个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其歌词并非马勒原创,而是选自他非常钟爱的德国民间诗歌集《少年的魔号》中的一首诗,名为 《天国的欢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歌以一个孩子的天真视角,描绘了她在想象中天堂(天国)所见的景象:那里充满了世俗的、令人愉悦的盛宴与欢乐,没有尘世的苦难,由圣徒和天使们准备着各种美味佳肴和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整首歌词充满了童真、质朴而又生动的意象,与马勒音乐中那种既天真无邪又带有一丝神秘与感伤的独特气质完美契合。</p><p class="ql-block">中文翻译</p><p class="ql-block">我们享受着天国的欢乐,</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远离尘世的一切。</p><p class="ql-block">没有人世间的喧嚣</p><p class="ql-block">能在天堂听到!</p><p class="ql-block">万物都在最甜美的安宁中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们过着天使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但却也无比快乐。</p><p class="ql-block">我们跳舞又跳跃,</p><p class="ql-block">我们欢腾又歌唱,</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在天上看着我们。</p><p class="ql-block">约翰献出小羊羔,</p><p class="ql-block">屠夫希律王在旁守候。</p><p class="ql-block">我们带领着一只</p><p class="ql-block">有耐心、无辜、有耐心的,</p><p class="ql-block">可爱的小羊羔走向死亡。</p><p class="ql-block">圣路加宰杀了公牛,</p><p class="ql-block">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顾虑。</p><p class="ql-block">在天国的酒窖里,</p><p class="ql-block">美酒不需分文;</p><p class="ql-block">天使们烘烤着面包。</p><p class="ql-block">各种上好的香草,</p><p class="ql-block">生长在天国的花园里,</p><p class="ql-block">上好的芦笋、豆角,</p><p class="ql-block">还有我们想要的一切。</p><p class="ql-block">整盘整盘的菜肴已为我们备好!</p><p class="ql-block">上好的苹果、上好的梨和上好的葡萄;</p><p class="ql-block">园丁们允许我们采摘一切。</p><p class="ql-block">你想要雄獐,你想要野兔,</p><p class="ql-block">在开阔的街道上,</p><p class="ql-block">它们自己跑过来!</p><p class="ql-block">若是遇到斋戒日,</p><p class="ql-block">所有的鱼儿都会欢快地游来!</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已经拿着</p><p class="ql-block">渔网和鱼饵,</p><p class="ql-block">向天国的池塘跑去。</p><p class="ql-block">圣玛尔塔必须当厨娘。</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任何音乐,</p><p class="ql-block">能与我们这里的音乐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一万一千名少女</p><p class="ql-block">尽情地跳舞!</p><p class="ql-block">连圣乌尔苏拉自己也开怀大笑。</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任何音乐,</p><p class="ql-block">能与我们这里的音乐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圣则济利亚和她的亲友们</p><p class="ql-block">都是出色的宫廷乐师!</p><p class="ql-block">天使般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让万物都为欢乐而苏醒。</p><p class="ql-block">歌词解析与背景:</p><p class="ql-block">童真视角:歌词完全是一个孩子对“极乐世界”的理解,它将天堂描绘成一个有吃有喝、有音乐舞蹈的永恒乐园。这种天真无邪与马勒对童年、对失去的纯真世界的怀念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宗教与世俗的结合:诗中出现了许多圣徒(彼得、约翰、路加、玛尔塔、乌尔苏拉、则济利亚),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却非常“接地气”:圣彼得在钓鱼,圣玛尔塔在做饭,圣路卡在杀牛。这种将神圣与日常并置的手法,是《少年的魔号》和马勒音乐的典型特征,消解了宗教的严肃性,赋予了其亲切的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与前三乐章的关联:第四乐章的歌词为前三乐章的音乐提供了“答案”。前三乐章中充满了对童年、梦境、死亡乃至一丝恐惧的复杂描绘,而最终的乐章则以一种简单、宁静、欢乐的景象作为终结,象征着灵魂在历经尘世纷扰后,最终抵达了一个天真、和平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音乐表现:女高音的演唱风格要求纯净、明亮、如童声般天真,不带过多的戏剧性颤音,以贴合诗歌的意境。音乐氛围宁静、优美,仿佛从远处飘来的天国之声。</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马勒《第四交响曲》的女高音独唱部分,通过一个孩子对天堂的质朴描绘,完美地总结了整部交响曲的核心思想——对纯真、和平与终极欢乐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马勒《第四交响曲》的创作背景非常丰富,它代表了马勒创作生涯中一个承前启后的“田园时期”,也是他所有交响曲中规模最小巧、风格最明朗、最易于接近的一部。</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的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1. 创作时间与整体背景</p><p class="ql-block">· 时间:主要创作于1899年至1900年间的夏季,1901年完成配器。</p><p class="ql-block">· 地点:马勒在奥地利沃尔特湖畔(Attersee)修建的作曲小屋。这里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刻地影响了这部交响曲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时代背景:此时的马勒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作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指挥,他声名显赫,但工作压力巨大。因此,夏季的休假成为他集中精力进行创作的宝贵时间。</p><p class="ql-block">2. 核心理念与《少年魔号》</p><p class="ql-block">这部交响曲与马勒对德国民歌集《少年魔号》的热爱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少年魔号》:这是一部收录了德国古代民歌和诗歌的选集,充满了民间传说、天真幻想、宗教意象以及对死亡的诗意描绘。马勒为其中的许多诗歌谱写了艺术歌曲。</p><p class="ql-block">· 终乐章的来源: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终乐章)是一首声乐乐章,歌词直接采用了《少年魔号》中的诗歌《天国的欢乐》。这首诗歌从一个孩童的视角,天真烂漫地描绘了天堂的景象:那里有各种美食、圣徒和天使的舞蹈,一切世俗的欢乐都在那里得到满足。</p><p class="ql-block">关键点:马勒最初是为这首诗歌《天国的欢乐》创作了一首独立的歌曲。后来,他萌生了一个宏大的想法:用前三乐器的交响乐为这首“天国景象”的歌曲做铺垫。因此,整部交响曲可以看作是从人间的、田园的、略带忧郁和神秘色彩的世界,逐步走向一个天真、纯净、充满欢乐的天国世界的旅程。</p><p class="ql-block">3. 各乐章的意象与关联</p><p class="ql-block">· 第一乐章:结构精巧,气氛明朗。它以雪橇铃声开场,充满了古典式的优雅和奥地利民间舞曲的韵味。音乐中既有阳光明媚的田园风光,也有马勒特有的、转瞬即逝的忧郁和神秘插部。它仿佛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但又复杂的人间世界。</p><p class="ql-block">· 第二乐章:标题为“朋友海因在此奏乐”。这是一个谐谑曲乐章,独奏小提琴被要求调高一个全音来演奏,模仿中世纪“死神之琴”的粗糙、怪诞的音色。音乐描绘了一个笨拙的、带有死亡象征的舞者形象,但马勒的处理并非恐怖,而是充满了奇幻和幽默感,如同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三乐章:是一首极为深刻、宁静的慢板。马勒自称其旋律“如此简单,以至于让人怀疑它是否真的由音符构成”。这个乐章以变奏曲形式写成,情感从深沉的宁静、到痛苦的爆发、再到最终的升华与和解,仿佛是对生命、死亡和永恒的沉思,为进入最终的天国景象做好了精神准备。</p><p class="ql-block">· 第四乐章:女高音(或女中音)用孩童般纯真的嗓音唱出《天国的欢乐》。歌词中充满了孩子气的具体想象(“世上没有音乐能与我们的相比”,“天使为我们烤制面包”),音乐甜美、单纯,与前面乐章的复杂性和深度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在全曲一种宁静、满足的氛围中结束。</p><p class="ql-block">4. 音乐风格与特点</p><p class="ql-block">· 规模缩小:相较于之前的第二、第三交响曲(“巨人”和篇幅浩大),第四交响曲回归了传统的四乐章结构,演奏时长约55分钟,是马勒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p><p class="ql-block">· 古典与浪漫的结合:音乐语言上,马勒有意地回归了海顿、莫扎特式的古典传统,配器清晰透明,但同时融入了他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感和复杂的和声色彩。</p><p class="ql-block">· “反讽”的运用:马勒音乐中常见的“反讽”手法在此也有所体现。表面的天真烂漫之下,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对失去的纯真或对死亡的诗意思考。第二乐章的怪诞和第三乐章的痛苦爆发,都为这部“田园”交响曲增添了复杂的层次。</p><p class="ql-block">5. 首演与接受</p><p class="ql-block">· 首演:1901年11月25日在慕尼黑由马勒亲自指挥。</p><p class="ql-block">· 反响:与马勒许多作品的首演一样,反响褒贬不一。当时的听众和乐评人对于这部交响曲混合了天真、怪诞、深刻与单纯的特质感到困惑。有人认为它过于简单,有人则认为它不够严肃。直到多年以后,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才被广泛认识和喜爱。</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马勒的《第四交响曲》是他艺术理念的一个完美体现:</p><p class="ql-block">· 主题:从尘世到天堂,从复杂到纯真,对“天国”的孩童式想象。</p><p class="ql-block">· 灵感来源:深深植根于德国民间诗歌《少年魔号》。</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其“田园时期”的巅峰,融合了古典的形式、浪漫的情感、民间的韵味和个人独特的反讽与深度。</p><p class="ql-block">它就像一部用音乐写成的童话,表面简单,内里却蕴含着关于生命、死亡和永恒幸福的深刻哲思。</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马勒的《第四交响曲》。这部作品是马勒交响曲中最亲切、明朗、规模最精巧的一部,宛如一个从尘世烦恼走向天堂乐园的童话旅程。</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四个乐章的详细介绍,包括各自的曲式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整体概述</p><p class="ql-block">· 调性: G大调</p><p class="ql-block">· 编制: 相较于马勒其他交响曲,编制较小,没有长号和大号。</p><p class="ql-block">· 主题: 整部交响曲的核心思想在末乐章,其歌词取自马勒本人创作的声乐套曲《少年的魔号》中的一首诗《天国的欢乐》,描绘了一个孩童眼中天真、纯净、充满世俗乐趣的天堂景象。前三个乐章可以看作是为此最终图景所做的铺垫和准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从容不迫地 - 轻松地</p><p class="ql-block">· 整体性格: 明朗、天真、如歌,带有古典时期的韵味,但又充满了马勒特有的细腻音色和幽默感(如突然的调性转换、滑音等)。</p><p class="ql-block">· 主要曲式: 改良后的奏鸣曲式</p><p class="ql-block">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1. 呈示部:</p><p class="ql-block"> · 第一主题: 乐章一开始就是标志性的:长笛和雪橇铃铛奏出清脆、透明的引子,随后小提琴奏出轻盈、歌唱性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充满了天真无邪的田园气息。</p><p class="ql-block"> · 连接部: 音乐在发展中进行,情绪变得略微激动。</p><p class="ql-block"> · 第二主题: 更为抒情、温柔,由大提琴奏出,具有典型的马勒式“歌唱旋律”的特点。与第一主题形成温和的对比。</p><p class="ql-block">2. 发展部:</p><p class="ql-block"> · 马勒在这里展现了他精湛的复调技巧和对主题的变形能力。他将呈示部的多个主题动机拆分、组合、对位,音乐情绪起伏较大,时而紧张,时而戏谑,仿佛在回忆或经历一些小小的冒险。</p><p class="ql-block">3. 再现部:</p><p class="ql-block"> · 并非简单地重复呈示部,而是经过了浓缩和变化。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依次再现,但配器和情绪都有了新的色彩。</p><p class="ql-block">4. 尾声:</p><p class="ql-block"> · 非常长大且具有独立意义,几乎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第二发展部”。音乐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高潮,随后逐渐平静下来,回归到乐章开头的宁静氛围,并温柔地结束。</p><p class="ql-block">小结: 这个乐章像是一幅“人间生活”的画卷,美好而略带纷杂,为最终进入“天国”做了第一阶段的铺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从容地运动</p><p class="ql-block">· 整体性格: 谐谑曲风格,但带有诡异、怪诞甚至些许恐怖的色彩。马勒指示 concertmaster(首席小提琴手)要将自己的小提琴调高一个全音,以模仿古提琴的声音,制造出一种粗糙、刺耳、像“死神之舞”般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主要曲式: 自由的三部曲式</p><p class="ql-block">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1. A段(主部):</p><p class="ql-block"> · 由调高音的小提琴奏出主要主题,节奏活跃但音色奇特,像一个笨拙的舞者在跳舞。这个形象通常被解读为“死神在拉小提琴”,但马勒笔下的死神并非恐怖之王,更像是一个幽默而古怪的角色。</p><p class="ql-block">2. B段(中部 - 三声中部):</p><p class="ql-block"> · 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音乐突然变得宽广、流畅、富有歌唱性,速度也放慢了。由铜管和木管奏出悠长的旋律,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的天国号角,或是一个温暖、安宁的梦境。</p><p class="ql-block">3. A‘段(再现部):</p><p class="ql-block"> · 怪诞的舞蹈主题回归,但经过了压缩和变化。</p><p class="ql-block">4. 尾声:</p><p class="ql-block"> · 音乐在神秘和宁静中渐渐消失,直接过渡到下一个乐章。</p><p class="ql-block">小结: 这个乐章象征着对死亡的戏谑和超越。它打破了第一乐章的田园牧歌,引入了“死亡”的议题,但最终又被中部的“天堂之光”所化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充满安详地,极为缓慢地</p><p class="ql-block">· 整体性格: 深沉、宁静、冥想、感人至深。这是马勒最伟大的慢板乐章之一,结构宏大,情感深邃。</p><p class="ql-block">· 主要曲式: 双主题变奏曲式</p><p class="ql-block">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1. 主题I: 由大提琴奏出的一条悠长、宁静、略带哀伤的旋律,气息宽广,奠定了整个乐章的冥想基调。</p><p class="ql-block">2. 主题II: 一个更加温暖、明朗、充满慰藉的旋律,通常由小提琴奏出。</p><p class="ql-block">3. 变奏部分:</p><p class="ql-block"> · 乐章的核心是这两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马勒并非简单地装饰旋律,而是对主题的性格、节奏、配器和情绪进行深刻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 变奏过程中,音乐经历了从深沉的悲歌到激情的爆发,再到虔诚的祈祷等多个阶段。中后部有一个巨大的高潮,情感张力达到顶点,仿佛是对生命全部苦难的追问和挣扎。</p><p class="ql-block"> · 高潮过后,音乐回归平静,变得无比透明和安详。竖琴和钟琴等乐器营造出天堂般的音响效果。</p><p class="ql-block">4. 尾声:</p><p class="ql-block"> · 在极致的宁静中,音乐悄然过渡到末乐章。可以理解为,这个乐章的结束,意味着灵魂已经历了净化和沉思,终于得以窥见天堂。</p><p class="ql-block">小结: 这个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情感核心和精神支柱,它描绘了一个灵魂从深沉思索、历经动荡最终到达内心平静的过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非常愉悦舒适地</p><p class="ql-block">· 整体性格: 天真、童趣、静谧、满足。这是整部交响曲的答案和归宿。</p><p class="ql-block">· 主要曲式: 带尾声的分节歌形式</p><p class="ql-block">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 这个乐章是一首为女高音和乐队而写的声乐乐章。</p><p class="ql-block">· 歌词: 采用《天国的欢乐》,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描述天堂里的种种乐趣:圣彼得、圣路加等圣徒像普通人一样劳作、跳舞;圣玛莎在厨房忙碌;各种美食(蔬菜、水果、动物)自动献身以供享用;天使们烘焙面包;最神圣的音乐来自天国的娱乐。</p><p class="ql-block">· 音乐结构:</p><p class="ql-block"> 1. 器乐引子: 源自第一乐章的天国铃声,营造出纯净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2. 人声进入: 女高音以极其单纯、不加雕琢的嗓音开始演唱。音乐结构跟随歌词分为几个段落,每段之间由乐队间奏连接。</p><p class="ql-block"> 3. 情绪变化: 音乐始终保持在一个轻柔、亲密的层面。当唱到“天国的欢乐”时,旋律变得尤为优美动人。</p><p class="ql-block"> 4. 高潮与尾声: 在唱到“没有音乐能与之相比”时,音乐达到一个短暂而辉煌的高潮,随后迅速回归平静。乐章最后在极弱的音量中,由钢片琴、竖琴和独奏小提琴奏出晶莹剔透的音符,仿佛天堂的大门缓缓关上,只留下无尽的回味与宁静。</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马勒《第四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第一乐章 展现尘世的美好与天真。</p><p class="ql-block">· 第二乐章 以幽默面对死亡。</p><p class="ql-block">· 第三乐章 在深沉的思索中获得灵魂的净化。</p><p class="ql-block">· 第四乐章 最终抵达那个简单、快乐、充满世俗之美的“天国乐园”。</p><p class="ql-block">这种从外在到内在,最终指向一个明确答案(天堂景象)的旅程,在马勒的交响曲中是独一无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