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忆童年

蔡佩孜

<p class="ql-block">“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先生的一句话成就了乙巳年不一样的中秋之行。</p> <p class="ql-block">十六与婆家相聚,那十五作甚?</p><p class="ql-block">想起了同事的建议便去了浦口公园走走。浦口公园载满了先生儿时的回忆,一路走一路细数他每周过江去外公外婆家的情形,给我和女儿再次普及他外公从山东举家迁至南京为南京跌路事业做贡献的令他引以为傲的历史,以及他的大舅自制的各种物件成为了他童年里一段段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的莲花池边的红亭里,先生惬意的卧于美人靠,微闭眼睑,枕于双臂之上,面上无色,甚是宁静。蓝天绿树红亭衬上一池的莲叶再配上先生的卧姿便成了一幅天然的画作,遐思纷飞……中秋的荷塘虽无芙蓉摇曳,但荷香并不吝啬,馥郁的清香一定也会勾起先生更多不愿与人分说的幽思吧……</p> <p class="ql-block">走进浦口火车站街区,未觉老旧,一派新时代的烙印裹挟着曾经的地名。朱自清的《背影》成了网红打卡点,招引着当代少男少女与之留影。边走边看,忽然眼角泛酸,父亲的疼爱总是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小事上,而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变成了文字撞击着每一块流淌着孝爱的心田,我们与之共鸣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父子之情,更是对生活里无常的理解(无奈)以及长大后对家(亲人)的眷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走进老火车站,这里的一切已成文物,走在曾经的繁华里和女儿畅想一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说着说着突然恍惚起来,物是人非还是人是物非,亦或是物是人是物非人非?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烙印,但历史的长河里能沉淀下来的便是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儿已经忘却了幼时坐轮渡的情形,告诉我们只记得旅游中的几次经历,作为南京人怎能不体验一下四号码头的轮渡呢?当用公交卡刷卡进站时,女儿惊讶只需要一元钱,可能在她眼中这不是交通工具是景点吧。</p> <p class="ql-block">过了江走上四号码头,便回想起有一次发大水,在码头上要搭一座木板桥供乘客行走,很多乘客随手就能捞到鱼,我的父亲竟然捞到一条娃娃鱼。父亲对四号码头有着特殊的情感(我的爷爷曾在附近工作),只要长江水位增高我的父亲必定要去那里看一看,这个习惯至今没变,可今年雨水少,长江的水位很低,父亲还没来这里观望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四号码头坐一站路便来到了我小时候常去的公园——绣球公园。四十年前的孩子只要到了高年级,父母便会放心的让他们与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这里便是我们四姐妹爱来的地方,虽说爱来,但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次数并不多,因为这里可是我们心目中了不起的冒险之地。曾经攀爬探秘的小假山已被围栏围起来俨然一副保护文物的模样,流浪汉偶尔栖息地小山洞变成了景点,马娘娘的脚印处做了一面文化墙诉说着四个相关的传说。小时候总是不理解马娘娘当真有那么大的脚吗?长大了才知道那处仿佛脚印的山石承载的不是事实,那是马娘娘秀外慧中,能文能武,不屈不饶,豪侠仗义的精神传承,这块仿佛大脚印的山石感召着每一代的女性当自强不息成为丈夫的贤内助。绣球公园比儿时的大了一些,已和挹江门的城墙相连,靠近城墙附近全是植物认养种植区,即是公园特色也是网络认养的现代文明。有一片认养区可能是附近学校的孩子们认养的,小小的牌子上除了小小的名字还有可爱的小标记画,挂在植物上别有一番滋味。看到孩子的手笔不由慢下脚步,心想:当今不会有父母敢让十一二岁的孩子三五成群的单独结对步行五六公里去公园玩耍吧?如果有这样的父母一定会被责骂不负责任吧?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体系差异巨大,于是乎有人怀念曾经的简单,有人享受今天的繁华,亦有人淡然观之随缘任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