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魂殇——家父身后的哀思长卷(中篇)

名州居士

<p class="ql-block">黄土魂殇——家父身后的哀思长卷(中篇)</p><p class="ql-block">三、丧仪尽孝念父恩</p><p class="ql-block">6月16日清晨,天色未亮,在三姑的细致指导下,众孝子整装出孝。我们身着母亲生前备办的白布孝服,尽显质朴与哀伤;头戴梁冠斩衣,眼蒙素色纱巾,腰束粗麻腰带,手中紧攥麻鞭与哭丧棒,神情悲戚肃穆——这便是陕北丧俗里庄重的“披麻戴孝”。此后,我们全程守灵,每逢吊唁者前来,便双膝跪地、磕头还礼,以最传统的叩拜礼节,倾诉对父亲的思念,答谢亲朋的慰问。</p><p class="ql-block">上午九时许,周家沟声名远播的阴阳先生周三如期而至。此前母亲的丧事便是由他操办,流程井然有序,广受好评。父亲昨夜“老去”,我们当即委托村支书雷国良前去邀请——雷支书与他在白事上交集颇多,深知其能力与威望。阴阳先生在丧事中角色关键,择定吉日、相看坟地、主持礼仪等核心环节皆由他负责,每一项决策都关乎丧葬顺遂与家族运势,故而备受敬重。我怀着敬意迎他进门,递上香烟,恳切表达尽早出殡的心愿。他颔首应允,问明父亲、我及长孙的生辰八字后,铺开纸笺,执笔专注推算,片刻便给出两个日期,最近的便是6月20日。我们兄妹商议后一致选定此日,弟弟们随即用手机向大姑、叔父、二舅、三舅报丧,告知丧事的初步安排。</p><p class="ql-block">定好出殡日期,邀请办事总管成了当务之急。总管在丧事中统筹全局、地位尊崇:既要规划办事天数、宴席菜单、帮忙乡亲的名单,排布祭祖、迎接娘家人等关键环节;又要调度帮忙人员,确保各项事务有序推进;更要指导孝子穿戴、跪拜等礼仪细节,保障每一步都合乎传统规制。</p><p class="ql-block">在这快节奏、重功利的时代,我们村仍保留着全村义务帮办丧事的淳朴风气。平日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可一旦村里有白事,大家总会放下手头活计赶回老家,为逝者送最后一程。这份无关报酬的温暖,比外界的人情淡漠更显珍贵,宛如冬日暖阳,驱散了悲伤中的寒凉。村里的红白喜事理事会在雷国良支书的带领下经验丰富、组织有序,母亲的丧事便由他们操办得十分周全。此次我们依旧请他们相助,由雷国良与雷胜担任总管,二弟再邀请朋友王崇胜担任执行总管,以确保诸事顺遂。</p><p class="ql-block">吹手(唢呐班子)是陕北丧事中贯穿全程的核心角色,不可或缺。其作用有三:一是情感宣泄,唢呐高亢悲怆的音色如泣血哀鸣,承载着亲属的悲痛与不舍,成为“哭丧”的核心伴奏;二是礼仪引导,演奏是各环节的“行动指令”,从迎灵到出殡,皆以唢呐声为信号,维系仪式秩序;三是民俗象征,“热闹”的演奏既是对逝者“事死如事生”的尊重,也彰显家属的重视,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直接体现。因6月20日出殡者较多,口碑好的吹手早已被预订一空,幸得二弟的朋友帮忙,才订到一班,花费六千零六十元。</p><p class="ql-block">6月17日,二弟从县城请来的专业搭建队伍动作娴熟,很快在院子西侧搭起庄严肃穆的灵棚。灵棚门楣上,我题写的挽联“魂归仙境父爱长存岁月中,鹤驾西天慈颜宛在音容里”与横批“父恩永缅”,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恩。灵棚四周用柏树枝叶装点,下方摆放着黄白菊花盆,更添哀戚氛围。棚内正中高悬黑底白字的“奠”字,两侧悬挂着父母的遗照,供桌上灵牌、香炉、酥油蜡烛灯一应俱全,四周环绕着儿女孙辈敬献的花圈。窑洞正面另有一副挽联“九旬岁月厚德载物泽桑梓,满院悲怆大爱擎天荫子孙”,搭配横批“德范长存”,院子里外花圈花篮林立,前、后坡挽帐高悬,整座院落都沉浸在悲伤之中。</p><p class="ql-block">当日下午,为了保障丧事顺利进行,我们照例举行约客。总管雷国良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丧事安排:6月18日正式起事,6月20日出殡,共办三天事、备五顿饭——起事后早晚各一餐,出殡日谢客宴的正席摆硬八碗,平日里的流水席则以羊肉、猪肉臊子饸饹为主,搭配凉菜、热菜与白酒。他随后向76位帮忙襄事的乡邻详细分派任务与职责,无论是外场的土工,厨房的红白案师傅、洗碗工,食材采购及库房保管人员,还是负责宾客迎送、招待阴阳先生与娘家人的专人,乃至车辆停放引导、住宿安排、环境卫生清理、灵堂值守等事宜,都一一落实到人。会后,襄事人员名单被张贴出来,进一步明确分工。当晚,我们设便宴款待受邀帮忙的族人与亲朋,以表谢意。</p><p class="ql-block">灵棚搭建完毕后,灵堂便迁移至此。在总管的带领下,我陪同吹手前往凡家洼坟地,将母亲的亡灵请回。返回时行至前坡不远处,众孝子齐刷刷跪地迎灵,吹手奏响《西风赞》,悠扬哀婉的旋律中,满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双手颤抖地端着灵牌,身体摇摇欲坠,三弟连忙上前接过。那一刻,悲伤仿佛抽干了我所有力气,只觉浑身虚软无力。</p><p class="ql-block">自灵堂设好后,每顿饭必先敬奉父亲,这项事务由老伴与妹妹负责。我们还从县城订制了一桌八碗供饭,在唢呐声中庄重献上,以表对父亲的敬意与怀念。</p><p class="ql-block">在陕北丧礼中,娘家人是上宾,也是核心监督者,代表着逝者的母系亲属,掌握着最高话语权,会检视孝家对逝者的赡养责任是否尽到、丧事流程是否合乎规制。迎接娘家人的礼仪极为严格:孝子前往报丧时需磕头行礼,娘家人抵达时,孝男孝女要在村口或院外跪地迎接,引导长辈先到灵堂上香叩拜,孝属则全程陪跪;长辈询问丧事细节时,孝子需跪着应答,待娘家人离开时,还需跪地相送。三姑见我身体欠佳,特许我在门前跪迎即可。我们与几位舅舅素来和睦,他们并未提出额外要求,我们便严格依照礼仪行事,以表敬重。</p><p class="ql-block">父亲病重时,亲朋便常来探望;离世后,吊唁者更是络绎不绝——族人、亲戚、乡邻、好友及弟弟们的同事,不少人从外市、外县专程赶来,只为送父亲最后一程。灵堂前,亲朋乡邻虔诚地烧纸供香,两位值守灵堂的帮忙人员负责收存香纸、挂面,为宾客发放白胸花,并协助点香烧纸。每有宾客上香,唢呐声便适时响起,守灵的我们即刻跪迎跪送、磕头还礼。平时灵棚跪拜这份劳累的差事,多由长孙雷骥默默承担,他始终认真虔诚,礼数周全。</p><p class="ql-block">上午九时许,我的女儿携女婿,三弟妹与侄女也从省城赶回来参加丧礼,送老人家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6月19日中午,家祭仪式简朴而庄重。86岁的叔父携三位堂弟妹从延安专程赶来,三姑与表弟妹、二舅三舅与表弟妹,连同族人、亲朋、乡邻共百余人到场。仪式由总管雷国良主持,在奏乐、鸣炮声中开启,全场默哀后行鞠躬礼。我们孝子按辈分身着孝服,跪成四排,场面肃穆庄严。</p><p class="ql-block">长孙雷骥宣读祭文。他文笔出众,在从白俄罗斯返家奔丧的飞机上便开始撰写,近六千字的文稿反复修改十余次,字字饱含对爷爷的深情。听闻爷爷离世,他不远万里赶回来,这份孝心在当下实属难得。他的妻子同样令人动容,24小时内辗转四座城市、五个机场,行程数千公里归家祭祖,祭拜结束后便即刻返京上班。这小两口,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用最实在的行动,演绎了新时代“夫唱妇随”的行孝篇章,不仅为同辈与晚辈树立了榜样,更让我们这些长辈心中满是慰藉。我坚信,家父若泉下有知,看到长孙与孙媳这般模样,也定会含笑九泉。</p><p class="ql-block">随后,娘家人、家人、亲朋、乡邻依次上前烧纸祭拜。孝子绕灵一周后,家祭仪式圆满落幕。</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我们为父亲举行“撒路灯”仪式——这一习俗融合了远古火崇拜、佛道文化与地方民俗,以灯火为逝者指引往生之路、驱散邪祟,既承载着生者的哀思,也寄托着护佑子孙的心愿。在吹手的引导下,四响炮竹过后,焰火腾空而起,照亮夜空。电子蜡烛沿送葬路线一路铺撒,从家门延伸至“三筷子”处,每遇到路口便停步燃放烟花炮竹。沿途炮声不断、烟花璀璨,将小河沟映照得烟火通明,场面颇为壮观。按习俗,路祭返回时众人不得回头,约一小时后,我们怀着对父亲的思念与祝福,缓缓走回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