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历八月十三日,应红豆网钦州版主钦北妹之邀,我踏上了前往长滩镇华和堂村的旅程,亲历一场名为“吃岭头”的古老节庆。随着各地红豆网友陆续抵达,笑语盈盈间,往昔红豆社区的辉煌岁月如画卷徐徐展开。而我心中所盼,不止于旧友重逢,更在于那一抹深藏于乡野之间、被时光浸润的民俗神韵——那是一场穿越岁月的仪式,一场与土地灵魂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吃岭头”,是广西钦州大地上流传已久的民间盛典,亦称“岭头节”“吃庙”或“吃坡头”。因祭祀多在村外岭岗之上的社庙举行,故得名“岭头”。自农历八月启幕,绵延至十月方歇,各村依时而动,节期错落,宛如大地的节拍,一村一韵,一岭一歌。人们携酒带礼,走村串户,席间笑语喧阗,酒香四溢,既是人情的交汇,也是对天地神灵的虔诚礼赞。</p> <p class="ql-block"> 节庆之日,家家户户宰鸡杀鸭,炊烟袅袅中摆开丰盛筵席。香火缭绕于门前神龛,祭祖敬神的肃穆气息弥漫在村落的每一寸空气里。那不只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祈愿。一桌一席,皆是生活的温度;一香一烛,皆为岁月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有些村落更请来“师公队”,在村边岭头举行“跳岭头”仪式。那些戴着古朴面具的舞者,踏着神秘的鼓点,演绎“抛偈”之舞、“唱格”之歌、“斗法”之术,乃至刚劲有力的民间武术。他们的动作庄重而富有节奏,仿佛在与无形之力交锋,驱邪避瘴,护佑一方安宁。这不仅是表演,更是一场与天地沟通的仪式,是古老信仰在现代烟火中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长滩镇华和堂村的“吃岭头”,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昔日,此地原以中秋团圆为主,为何如今却在八月十三日举行岭头盛典?村中老者缓缓道来,将人拉入1939年的烽火岁月。那年十一月,日寇自水路侵入钦州,沿小董、长滩进逼南宁,亟需粮草补给。一些村庄因贪利而泄密,致使日军步步逼近。</p> <p class="ql-block"> 彼时,连丰村隐于深山密林,鲜为人知。然一杨姓奸徒为财出卖村情,密报日军于农历八月十三日午时进村劫粮。自长滩经洞村至连丰,必经狗屎棚坳,坳脚有一香火鼎盛的土地庙,名曰“屯举土地”,亦称“岭头土地”。村中黄姓地主闻讯惶急,与兄弟商议无策,唯有焚香祷神,献上鸡鸭猪头、鱼肉酒饭,祈求天降暴雨,阻敌于山外。</p> <p class="ql-block"> 奇迹竟真降临。十三日清晨晴空万里,正午时分,日军携汉奸行至狗屎棚坳顶,忽而乌云压顶,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如天河倒泻。前行五匹战马受惊狂嘶,继而跪地不起,背上的日军纷纷坠落,滚入沟壑。马匹任凭鞭打呼喝,竟纹丝不动。日军心胆俱裂,仓皇改道而逃。</p> <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再无日寇胆敢踏入连丰村境内。村民感念神佑,亦铭记此日之幸。自1940年起,遂将原定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庆典,移至农历八月十三日,举行“吃岭头”以志纪念。这一改,不只是节期的更易,更是历史在民俗中刻下的深深印记,是百姓以信仰铭记苦难与奇迹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如今,生活日渐丰盈,节庆亦添新彩。除宗族共祭之外,家家户户自办宴席,亲朋齐聚,笑语盈门。昔日的祈愿化作今日的欢庆,古老的仪式融入现代的温情。“吃岭头”不再是驱邪纳福的祭祀,更成为凝聚亲情、传承记忆的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 2006年,“跳岭头”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如一颗镶嵌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映照着民间信仰的坚韧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节庆不只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历史的回声、文化的血脉。岭头节,是民俗的诗篇,是时光的远方,是人们在烟火人间中,对安宁与美好的永恒追寻。</p>